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数据库

2021-04-30 07:43许佳跃孙亚楠
关键词:文献心理健康心理

许佳跃,孙亚楠

(1.南京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京 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020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大学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线上学习。长时间的居家学习使得某些学生的心理负荷持续上升,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导致一些高校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接待量有了显著提升。在此次疫情当中,包括线上心理防疫讲座、心理咨询“云”服务、防疫心理电台等在内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纷纷涌现,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呈现出新的变化与新的特征,而实践变迁往往与理论研究创新互为动力与补充,因此有必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演进趋势与最新情况等进行全新的梳理与剖析。

目前学界已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相关的综述性研究,如仰滢(2008)用系统分析法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近20年的文献[1];李凤兰、周春晓(2015)运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CNKI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献[2]。回顾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现状,学者的综述性研究对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渊源、理论等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综述性研究以定性方法为主,存在文献代表性不足、研究主观性偏大等问题,很难以最全面、科学的视角窥探该领域研究的全貌;既有综述性研究所选样本文献比较陈旧,难以代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情况。因此,本文选取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样本来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结合科学知识图谱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助推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向纵深发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要是出于文献权威性考虑本文选取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样本来源。首先在数据库中对主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试检索,发现诸如情感、认知、性格、记忆等具体研究问题可以被检索系统自动识别归纳到心理健康或心理教育话语范畴,在反复试检索后将检索词限定为:主题=(“心理育人”OR“心理教育”OR“心理健康”OR“精神健康”)AND(“高校”OR“大学生”),为保证样本溯源性,将时间设定为“所有年份”,检索得到文献2557篇。剔除新闻报道、会议、政策文件以及无作者标记文献后最终得到共计1660篇作为研究样本(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7月28日)。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适用于对大规模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的研究场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定性文献研究样本不足等问题,可较为全面地描摹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的全貌。此外,本文借助CiteSpace 5.6.R5(64-bit)软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本状况

1.时间分布

将从数据库中得到的相关文献样本进行归纳统计,生成如图1所示的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间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数据库中最早收录相关文献起步于1998年,距今已有22年发展历程。整体上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呈现“增长—降低—回温”的趋势。1998年起至2011年的13年内,虽然2007年出现小幅下降,但总体上相关研究数量经历了从起步到迅速增长的变化,于2011年达到峰值137篇。此后,该领域研究热度呈现明显下降状态,虽然2013年、2015年等年份出现了小幅度回升,但整体下降趋势仍然比较明显。2019年相关研究数量明显增多,预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度将出现一定回温。

图1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2.作者分布

将文献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运行得到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如图2所示)。从图中不难看出,该领域研究作者的合作网络整体上还不够紧密,虽然已经出现了个别相对密集的合作网络,但大多数作者散落在合作网络的外部,说明作者合作程度不高,学者们普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

图2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

3.机构分布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对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献产出情况进行了归纳统计(如图3所示),以直观反映该领域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从文献产出量来看,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当中文献产出量占绝对优势的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等。从地域分布来看,文献产出量较高的研究机构大多分布在首都地区与西南地区,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初步具备了地域集聚特征。从机构性质来看,大部分文献产出量较高的机构为高校的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系等专业从事心理研究的单位,表明该研究领域的专业化与集约化程度较高。

图3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分布图(前15名)

三、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主题

关键词通常体现文献的研究价值和选题方向[3]。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关键词字号及网络节点面积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根据图谱显示需要,将词频阈值设置为7,而后对共现知识图谱反映的热点关键词进行梳理,归纳得出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分布情况如下:

图4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第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描述性研究。“SCL-90(症状自评量表)”“UPI(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横断面研究”“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等热点关键词均属于该类型,该类研究大多数从中观视角出发,对某一省市、学校或跨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抽样、访谈或问卷调查,采用SCL-90量表作为编制问卷的主要依据。如面向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探索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4];面向广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及主要生活事件进行合理化分析,探寻其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5];以宁夏15所高校作为调查单位,运用问卷分析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进行深入调研[6]。总体而言该主题下的许多研究虽在描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但仍然侧重于描述基本现状。

第二是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教育研究。“贫困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生”“女大学生”等热点关键词均属于该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领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故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基于此,国内部分学者以上述特殊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论述。例如有学者指出当代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情况更加错综复杂,必须用差异化视角来分析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7]。还有学者指出由于语言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文化差异巨大等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易面临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问题,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采取策略时以理解差异作为基本出发点[8]。

第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体育教学”“体育锻炼”“阅读疗法”“心理咨询”“对策”等热点关键词均能反映出该类型的研究偏重于探索如何开展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如有学者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后,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探讨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互动式教学,并提出建立互动教学系统模型[9]。还有学者提出操作程度较强的实践措施,如同伴辅导与阅读疗法相结合的方法[10]、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双元结构”工作机制[11]等。总体而言,该研究热点主题更倾向于进行实践经验总结,从而进行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探讨。

四、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演进趋势

本文在绘制关键词共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Timezone View”功能生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如图5所示),并利用该软件的“Burstness”功能寻找出排名前15位的突现关键词(如表1所示),根据共现时区图中不同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结合不同年份的突现关键词加以分析,大致可将该领域研究分为四个不同时期。

起步探索时期(1998—2001年):20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物质供应逐步充足,因而人们开始关注到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1998年数据库开始出现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文章,这一时期“心理素质”“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等关键词成为突现词,该时期学者们围绕几大中心关键词,撰写了一系列文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生观”“人际关系”等方向展开了探索性论述,但是整体而言存在研究深度相对较浅、研究主题泛化、核心概念不清晰等特点,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研究风格整体上比较粗犷,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

图5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繁荣发展时期(2002—2011年):200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意见加快了国内相关研究进程,使得该领域迅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有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将“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进行有机结合,如有的学者基于大学生UPI人格问卷以及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综合改良后编制体育锻炼状况问卷[12]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高效能性[13];“横断面研究”在此阶段也得以突现,表明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较前一阶段已有较大优化,研究视角也由宏观论述体制机制延伸到更为细化的层面。此外,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等主题的研究也得以突现,与“横断面研究”等具体方法进行交叉融合。

表1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表(前15名)

稳定研究时期(2012—2017年):这一时期突现关键词仅有两个,且关键词共现时区图显示该时期分布的新兴关键词较少,表明这一阶段的研究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研究框架得以基本固化,创造性、开拓性研究减少。此时期发生了震惊社会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投毒杀害舍友事件,使得人们意识到除了本科生以外,科研学业压力更大的研究生群体同样值得关注,研究对象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有学者着重探讨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的设计,提出建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4];还有学者从动态管理视阈出发,主张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同伴心理互助小组”等操作化程度较强的对策建议[15]。

研究新时期(2018年至今):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首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指明了新方向,这一时期关键词“心理育人”得以突现,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相关研究及时结合中国特色抗疫实践,并更加注重研究落地与成果转化,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概念理论、学科架构等正逐步形成,例如有学者提倡要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及时改进心理育人工作内容、构建社会心态疏导平台,引入各方力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凝结协同育人的合力[16];还有学者提出要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有机结合[17]、生活与教育融合共生[18]等观点,赋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国内涵。

五、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综合而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处于相对分散状态,研究合作程度有待提升,但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研究机构。在热点主题方面,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在普遍性层面对某些学生群体的基本概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进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特殊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模型与机制。在演进趋势方面,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繁荣发展、逐步稳定的不同阶段,如今已然迈向了中国特色研究的新路径,与当前社会需求的联系愈发紧密。当前相关研究虽已陆续开展,但如何具体地根植于中国高校实际特点,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同时,合理借助新兴科技,进一步建构科学完备、高效全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结论,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实情况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一是立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行,在学科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勾勒自身学科界线,描绘学科主题,从而实现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同样如此,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足于社会需求,从理论问题与实践的新问题、新变化出发,注意借鉴管理学、社会学、体育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研究主题的多元化,拓宽研究领域,以期从更多角度得到新的研究结论。

二是关注新兴技术,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正蓬勃发展,为许多学科研究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可以考虑借助新兴技术实现自身突破,例如探究如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治疗,如何进行高校数字化心理教育平台建设以及如何推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数据库等均是可以思考并加以研究的新方向,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三是注重创新思维,进一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不难发现,过去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许多基于西方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大多数直接照搬了西方的研究框架、概念模型以及基本路径,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看到,该领域研究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当务之急是扎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特点,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加强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合作,形成研究合力,着力形成一套更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文献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