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域下的运河视觉文化基因模型构建

2021-04-30 07:43轶,洪
关键词:运河文化遗产基因

张 轶,洪 祝

(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自隋唐以来京杭大运河就是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商贸走廊,更是沟通南北的文化走廊,至今部分航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京杭大运河沿线各交通路段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世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重视,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日益得到关注。运河河道流通带来经济和文化发展与交融,沿线6省,包括21个地级市,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除了数量可观的历史古迹,还有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目前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共656项,其中代表性的项目有190项,包括梁祝传说、鲁班传说、董永七仙女传说等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漆雕制作技艺、宜兴紫砂制作技艺、苏绣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快,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非遗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其保护及创新传承变成了一项重要课题。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并且囊括了地域性特征显著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但是从非遗传承的视角来看,运河沿线城市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利用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升,沿线城市形象同质化问题严重,地域文化开发呈现出的样貌千篇一律,一定程度上没有将城市文化底蕴体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全面的保护与开发。

文章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基于双钻设计模型理论,构建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模型,梳理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图谱。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和模型构建,有助于理清复杂的文化元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获得复制、应用文化基因的科学方法,有利于运河文化向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而双钻模型能够体现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思维,对于文化基因的提取具有创新意义。

一、文献回顾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个国家和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不尽相同。我国201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①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③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④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⑤传统体育和游艺;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2]。从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形式来自人们的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的文化积淀。非遗的价值在今天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学者尚连山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进程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3]。可以说,立足当下来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2. 大运河文化遗产

随着运河申遗成功,政府对运河文化的关注度提高,沿线各城市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立法保护运河文化,推动着大运河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如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对河北段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运河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结合数字化技术,并列举了数字化的利弊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王燕燕等从历史脉络视角针对扬州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特征提取和文化识别研究,通过历史脉络梳理,以两条主要脉络为线索,进而遴选出与古运河空间相关或文化发展一脉相承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4]。胡兵等从区域协同视角对于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整理了运河文化品牌构建的思路,提出了运河文化品牌构建策略,对于运河文化的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此外,部分学者还从文化基因的视角构建了运河文化基因图谱。此图谱分为核心基因载体文化遗产、基因衍生载体文化遗产、基因综合载体文化遗产三个阶段的发展谱系,并基于此图谱给出了运河文化传承与利用的科学建议,对于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同时,部分学者对国内大运河文化带整体文旅融合水平进行了发展态势分析,指出近几年文旅融合增长波动较大,各省市间的水平差异也较大,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研究仍表明运河沿线各省市对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理论方面对于运河文化的研究已成规模,但是对于运河的非遗传承进行整体研究的相对较少,且在实践层面对于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还有不足,从非物质遗产的视角来看,各地的非遗文化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文化基因及其提取方式

“文化基因”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的,所谓“文化基因”是指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生物进化过程时所引发的影响作用。因此,从文化基因中识别提取具有地域象征意义的文化因子进行设计应用,可以使设计对象的视觉形态传达出地域差异明显的鲜明个性特征,文化基因在视觉层面的应用能够使设计回归其地域特色,为文化传承创造积极条件。

关于文化基因提取模型构建,国内的研究成果较为聚焦。如,刘雪梅等以土家族文化为例,从文化基因的视角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是复制与创新,生成文化基因的“原始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论述了文化基因的基本应用方法[6]。邓丽等在借鉴生物基因理论(逆转录)的基础上,参照生物学中基因提取的方法,构建了彝族服饰文化基因提取模型,对凉山彝族服饰进行了文化基因提取[7]。张轶等基于艺术学基本理论,根据形式美法则,深度解析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听觉艺术体验,分析了私家园林四时节气中听觉艺术的隐性文化基因[8]。

从文化基因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化基因是文化中的最小信息单位,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被科学地复制、应用,自身可以变异演进。大运河作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城市因为航道的流通而带来文化交流,形成文化有机体,看似各自独立的文化其实皆渗透着运河的灌溉,这个庞大的运河文化系统中必然也有可提取、模仿、复制的文化基因。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可知,运河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已成规模,但是就目前来看,非遗的传承利用依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并且研究大多针对运河沿线某一地域或某一类型的文化,对运河视觉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的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国外对文化基因理论的研究相对成熟,国内也有不少利用此理论对文化传承进行研究的案例,进一步明确了将文化基因理论运用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研究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研究路径与模型构建

1. 双钻设计模型

双钻模型的概念是2005年由英国设计协会首次提出的(如图1)。“双钻模型”在设计中能够起到帮助聚焦关键问题和方案,提高设计效率的作用,该模型将设计过程划分为探索(Discover)、定义(Define)、 开发(Develop)和交付(Deliver)四个阶段。其中,探索(Discover)和定义(Define)是指确认正确问题的发散和聚焦阶段;而开发(Develop)和交付(Deliver)则代表制定正确方案的发散和聚焦过程[9]。双钻模型由发散到聚焦的设计流程,可以有效地将设计师从不必要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关注问题和方案的广阔空间。

运河视觉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基因提取工作复杂繁琐,目前,文化基因提取方式大多是参照生物基因提取的流程,创新方法的实际运用较少,双钻设计流程与基因提取流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具备相互结合的基础,利用双钻模型对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进行提取,一方面有利于在庞大的系统中聚焦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双钻模型的应用能够在文化基因提取过程中融入设计中聚焦解决问题的思维,明确重复发散和聚焦的提取流程,提高基因提取效率。

2. 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要素提取

文化基因的概念对应生物学中生物基因的概念,生物基因的提取是由蛋白质逆翻译为RNA,再由RNA逆转录得出。通过研究发现,在具体的文化基因提取过程中,产品的基因提取也参照生物基因的提取,制定出文化基因的提取流程(如图2),本文对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也参照此法。

结合双钻模型的设计流程,与上述的文化基因提取方法,可制定出运河文化基因提取流程,构建提取模型(如图3)。

图3 运河非遗视觉文化基因提取双钻模型

基于双钻模型的文化基因提取流程是一项由发散至聚焦的过程,首先是对搜集到的非遗案例进行整理与归档,继而确定文化原点实现第一次聚焦;之后从文化原点出发,进一步系统梳理各非遗案例的视觉文化基因痛点;如造型特征、色彩材质、结构构图、文化价值内涵等方面,并对基因痛点再次聚焦,完成文化基因的提取。

具体而言,该模型主要包括寻找文化原点和抽象分析视觉文化因子两个阶段,共可以分为5个步骤,首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的搜集和归类建档,通过资料查找,找到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对非遗文化实例展开研究,再将搜集到的文化归类和建档。之后对整理好的文化进行分析对比,确立一个文化共通点为运河非遗视觉文化的原点。最后依据核心文化原点,对其造型特征、色彩与材质、结构与构图、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进行文化基因的分析,完成对运河非遗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

三、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构建及应用策略梳理

1. 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的构建逻辑

应用策略的制定,需要在文化基因提取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明确文化基因分类,理清不同类型文化基因的特性,根据不同的特性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需要构建文化基因谱系,以便于文化基因的进一步传承应用。

根据资料查找和运河发展历史梳理,发现大运河水路连接起了我国的南北地域,周边区域在经济上都得到了发展,沿线各区域的地域文化各不相同,因水利运输带来流动和沟通,加快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和演进,形成了同属运河文脉却又千姿百态的运河文化系统,周边的一切依水而生,水孕育出了包罗万象的文化系统,水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核心源头,可以确定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文化原点。本研究采用的文化基因图谱构建方法,是建立基因信息与文化原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大运河文化中“水”文化的亲疏关系,将提取出的文化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四个组成部分(如图4)。

图4 基因分类与策略构建

(1)主体基因是指主导地域文化的属性并对该地域文化外部表象影响较大的基因类型。主体基因通常主导着地域特色,是其他基因的母体。在运河非遗文化中,直接体现水文化特色,跟水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文化基因,属于主体基因。

(2)附着基因是指依附于主体基因的那部分基因,附着基因作为主体基因的外延,紧密依附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在主体基因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通常能够反映各地区的文化特征,在运河非遗文化中,附着基因体现着各个地区的地域特色,同时又与水文化紧密相关。

(3)混合基因是多地区多种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新的基因,是指虽然不能反映地域特色,但是也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在历史上某个阶段的样貌的基因,它体现着文化的交融,能够维持文化多样性。

(4)变异基因是由其他三种基因派生而来的,不完全属于大运河非遗文化的基因,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不断变异,且有良性和劣性两个变异方向。

2. 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应用策略

根据上述对文化基因的分类,基于各类文化基因的不同特性,可得出如下几点应用策略:

(1)主体基因层面,首先应以保护政策为主,主体基因一旦消失,文化便失去了精髓。其次应加强其在文化应用中的主体地位,使主体基因起到充分的主导作用。在应用时可考虑提炼文化符号,以便于运用到文化产业中。

(2)附着基因是以主体基因为载体的基因,集中体现着地域性,首先需要强化保护措施,其次应当在地域性设计中被充分运用,避免运河沿线设计趋同化。

(3)关于混合基因的应用,应该以保护政策为主,关注如何与主体基因更好融合,加强其内在的传承力量。

(4)对变异基因而言,应当明确辨别良性变异的基因,进一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良性的变异基因应当加强传承,挖掘创新的优势,将其适度运用到设计之中。当设计师进行具体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时,应该充分了解与掌握不同时代所带来的大众审美意识、产品功能需求的差异性[10]。与此同时,结合运河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涵,完善运河文创产品的实际生产与研发,满足消费者视觉观感与实际使用过程的多重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文化基因的应用,需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深入研究各类文化基因对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明确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和混合基因的分类,确定最主要最核心的文化基因,明确各类基因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根据不同文化基因的不同类型对应的应用策略,将文化基因充分运用到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同时运用到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等文化产业中,使其在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光发热。

结 论

京杭大运河是具有线性特征的文化遗产,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大,各类文化形态存在不同的地域特征,并记录着不同时期的文化交融和迭代。

本研究将文化基因理论引入运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中,将双钻设计模型运用于运河文化的视觉基因提取流程中,合理提炼与聚焦开发绩效最优的显性文化基因痛点,有效提升提取效率。此外,将庞大复杂的文化系统转译为文化基因谱系,根据不同的基因类型制定相应的应用策略,在满足文化传播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运河文化元素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为运河沿线视觉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后续研究中,将在文化基因提取和应用策略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对运河文化中除视觉基因外,其它感官基因深入挖掘,梳理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文化基因应用策略,以期实现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模态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运河文化遗产基因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Frog whisperer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运河志》简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如泰运河谣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