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的中国韧性社区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2021-04-30 07:10李志远罗贻文
关键词:韧性图谱社区

汪 超,李志远,罗贻文

“韧性”(resilience)概念最初源自物理学领域,是指物质材料在变形过程中不易发生折断和破裂的特性。韧性在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80年代韧性概念被引入心理领域,韧性研究从环境转向人,90年代韧性研究从个体转向群体、从心理转向文化。从研究脉络看,韧性概念在不断完善,从注重系统的抵抗恢复能力到强调系统的适应发展能力,实现了由“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进韧性”的发展演变。近年来,韧性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中,韧性社区成为新一代社区建设发展的新方向。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1)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这一概念凸显了韧性社区既能防控复杂多元的灾害风险,还能从灾害风险冲击中恢复原状并在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的意蕴。当前建构中国韧性社区研究的知识图谱,既是对我国基层社区应急管理问题的一种积极反思,又可为国内韧性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图1 韧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文章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对CNKI全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24日,将检索条件设定为:(SU=韧性社区+弹性社区(2)目前学界对“韧性社区”和“弹性社区”的内涵理解存在一致性,为使得检索所得文献更加全面科学反映实际研究状况,故笔者在检索时将弹性社区也作为主题进行检索。) OR(SU=韧性*社区) OR(KY=韧性社区+弹性社区) OR(KY=韧性*社区)。通过检索共得到344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225篇,学位论文76篇,学术辑刊文献5篇,国内外会议论文28篇,重要报纸文献10篇。在剔除重复、无关键词的报纸文献等其他非研究型文献后,得到24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241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后,再以“download_xx”格式对检索得到的文献命名并转换成以“.txt”为后缀名的文件,最终得到的文件便是CiteSpace软件中所需要的输入数据,以作为后期进行知识图谱构建的数据源。

(二) 样本分析

当前国内韧性社区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见图2),韧性社区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热点。2016年联合国召开第三次人类居住会议,提出构建有韧性的人类居住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引起了国内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对“韧性”的广泛关注。“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提出要“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层面对风险防控的高度重视。由于韧性社区作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新范式与国家相关部署要求相契合,相关研究因此日趋增多,2019年发文量较前一年显著增长76.9%。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韧性社区的优越性愈发受到关注,社区韧性逐渐成为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相关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多。

图2 韧性社区检索有效文献时间数量分布图(3)该图所用数据是经过笔者筛选、剔重后,认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文献的时间数量信息。例如,在CNKI进行(SU=韧性社区+弹性社区) OR (SU=韧性*社区) OR (KY=韧性社区+弹性社区) OR (KY=韧性*社区)检索得到《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的老年社区产品定价问题——以常州老年市场为例》(尚婷、黄震芳,2009),文章的中心内容与“韧性社区”无关,故将该文献剔除。

从研究的学科分布图(图3)来看,以韧性社区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工程科技、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等是韧性社区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其中文献量贡献最大的学科是工程科技,共发表131篇文献,占比高达40%。其次是社会科学,共发表112篇文献,占比达3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韧性社区研究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成为新的关注点。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韧性社区将为基层应急管理提供新的突破口,为平安中国的构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做出贡献。

表1 高被引文献及作者表

图3 韧性社区检索有效文献研究学科分布图(4)该图所用数据是经过笔者筛选、剔重后,认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文献的时间数量信息。例如,在CNKI进行(SU=韧性社区+弹性社区) OR (SU=韧性*社区) OR (KY=韧性社区+弹性社区) OR (KY=韧性*社区)检索得到《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的老年社区产品定价问题——以常州老年市场为例》(尚婷、黄震芳,2009),文章的中心内容与“韧性社区”无关,故将该文献剔除。

(三) 技术路线

文章使用版本为V.5.5.R2(64-bit)的CiteSpace软件,对收集的241条文献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当前国内韧性社区研究文献所呈现的一般性规律。CiteSpace是陈超美团队基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莱斯的科学前沿理论和结构洞理论等理论知识研发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绘制研究领域发展的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展现该领域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进而分析某一科学领域中的研究重点、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研究趋势等。

CiteSpace作为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可以呈现相关领域的研究全貌,但CiteSpace也存在难以对文献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的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笔者在对可视化图谱进行解读的同时亦加入对文献的批判性审读,进一步系统梳理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CiteSpace软件“机器学习”功能和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在洞察韧性社区研究宏观规律的同时丰富其微观特征,实现“人机互补”,达到整体“1+1>2”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以图4所示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工作。首先,选择来自CNKI数据库中的韧性社区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剔除,确定以CNKI数据库2014-2020年收录的符合要求的韧性社区研究文献为样本,并对样本的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变化及所在学科分布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在CiteSpace的操作面板进行参数设置(5)文章利用CiteSpace具体进行了以下参数设置:一是将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调为2014-2020,并以1年为时间切片;二是将文本处理(Text Processing)中的术语来源(Term Source)全选,包括文献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DE)和增补关键词(ID);三是在节点类型(Node Types)一框中勾选关键词(Keyword)绘制关键词相关知识图谱,勾选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绘制作者与研究机构混合共现图谱;四是在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中将Top N的阈值设定为N=50,其余保持默认设置。,完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绘制、频数及中介中心性统计、突现性检测等操作,绘制出相对精准的韧性社区研究知识图谱。最终通过解读可视化图谱挖掘文献信息,根据共现图谱、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中介中心性和突现信息统计表等对韧性社区的研究重点、研究热点、研究路径演化及研究前沿进行分析和讨论。

图4 研究路线流程图

二、韧性社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文章主要进行了韧性社区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混合共现分析、韧性社区关键词聚类、频数、中介中心性、时间线图和突变率分析,具体韧性社区研究的知识图谱的绘制与分析如下文所示。

(一) 研究力量: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共现分析

通过对“韧性社区”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同一知识图谱上进行共现分析,能够分析出不同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此研究领域的贡献程度、影响程度及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是否存在着一致性。笔者对CiteSpace进行参数设置时,将单位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在节点类型中勾选“Author”和“Institution”,将Top N的阈值设定为N=50,操作软件生成研究者与研究机构混合共现图谱(见图5),该图共有40个节点和42条连线。

图5 韧性社区的研究者及研究机构混合共现图谱(6)在图4中,节点反映作者或研究机构,节点标签越大则说明发文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反映双方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则表明双方合作关系越紧密。

通过分析图5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韧性社区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以倪晓露、孙立、李德智、王承慧等人为代表,成果数量较多且被引频次较高,表明他们在此研究领域的贡献与影响较大;第二,韧性社区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院(所),且多集中在建筑系,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等;第三,韧性社区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所属学院相对较为分散,包括建筑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文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韧性社区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创新,但从长远来看,研究力量的分散不利于韧性社区研究形成系统、深入的本土化话语谱系。

尽管韧性社区这一研究主题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亦存在一些高被引文章,如杨敏行、黄波等学者于2016年发表在《城市规划学刊》上的题名为《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7)杨敏行、黄波、崔翀、肖作鹏:《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第1期。。该文截至于2020年12月31日共被引81次、下载5216次。该文介绍了韧性概念的起源和理论发展,并对国外社区韧性研究进行梳理,提出当前社区韧性的研究将从探讨社区物理环境、住区选址和场地设计转向关注社会和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社区合作和运行机制,社区居民将成为社区韧性的研究主体。依据当前研究现状来看,该文对厘清韧性内涵以及把握未来研究走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 研究重点: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操作CiteSpace得到韧性社区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6),图谱中共有63个网络节点,120条连线,密度为0.0614,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即Q值为0.5225,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0.7192。其中,Modularity值表示网络图谱模块化的评价指标,一个图谱中的Modularity值越接近1则可认定该网络图谱所获得的聚类效果就越优秀,若Q>0.3,则表明获得的网络社团的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只要其数值在0.5以上则可认定聚类的结果是合理的(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通过比较此聚类图谱实际参数值与临界值,可以发现韧性社区关键词聚类图谱的聚类效果较显著,结果较合理,具有研究价值。

通过对研究文献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能够看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9)在CiteSpace中,关键词(Keyword)是文献中的中心词汇,能够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聚类(Cluster)则是将具有同类性质的分析对象放在同一个类或簇中,不同的聚类一般表示不同的研究方向或侧重点。在图谱中,一个关键词便是一个节点,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图中的节点就越大。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用颜色来辨别,颜色越偏向冷色调则表明出现的时间越早,颜色越偏向暖色调则表明出现的时间越晚。关键词间的相关性则是用节点间的连线的粗细表现,连线越粗则关键词间的关系越密切,反之则相关性不大。。分析韧性社区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6),“韧性”“韧性城市”及“韧性社区”这些关键词都出现在聚类中心,并表现出很高的向心性。通过CiteSpace软件的系统运算,共得到7个主要聚类,包括韧性城市(#0)、社区韧性(#1)、疫情防控(#2)、韧性(#3)、社区老年人(#4)、社会韧性(#5)、弹性社区(#6)。通过对聚类进行分析与比较,可将此7个聚类分成3组编码。

图6 韧性社区关键词聚类图谱

1.韧性社区概念研究(#0、#6)

“韧性”一词由国外传入国内时间较短,学者对此见解各异,尚缺乏共识性描述,影响了韧性社区研究与实践,因此厘清韧性社区的概念内涵是韧性社区的研究与实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国外韧性社区概念研究。研究国外相关成熟概念有助于国内学界深化对韧性社区概念的理解,以构建本土化的韧性社区概念。其中,彭翀、郭祖源和彭仲仁梳理了国外学界对韧性社区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并将其归纳为能力、过程和目标三个部分(10)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4期。。梁宏飞通过日本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这一案例,介绍日本韧性社区的概念、发展与演变(11)梁宏飞:《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规划师》2017年第8期。。目前国内关于国外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深度不够、视角单一。二是韧性社区内涵研究。学者们通过规范性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对韧性社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提出对韧性社区内涵的理解。其中,唐庆鹏基于国外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认为韧性社区是社区在外部风险冲击和压力下保持基本结构功能稳定并迅速恢复到原有状态,甚至从中改变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能力(12)唐庆鹏:《风险共处与治理下移——国外弹性社区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吴晓林从系统性角度总结出了韧性社区的内涵具有三重指向,具体包括抗逆力指向、恢复力指向和自治力指向(13)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三是韧性社区特征研究。学者们主要从韧性社区的概念出发来提取韧性社区的特征,其中蓝煜昕和张雪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提出韧性社区具有能动性、冗余性和敏捷性三方面特征(14)蓝煜昕、张雪:《社区韧性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7期。。周霞、毕添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提出韧性社区具有自适应、网络性和多样性三大基本特征,据此特征提出社区韧性资源系统概念(15)周霞、毕添宇、丁锐、荣玥芳、孙立、马文琳:《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3期。。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国内韧性社区特征方面的研究尚未能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存在一些照搬西方观点的痕迹。

2.社区韧性评估研究(#1、#3、#5)

社区韧性评估研究有助于衡量社区韧性状况,对韧性理论的实践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使得社区韧性评估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一是社区韧性评估指标研究。朱华桂基于灾害危机情境的应急管理视角,构建了物理因素、人口因素、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四个维度的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16)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赵鹏霞、朱伟、王亚飞立足于雄安新区具体实践问题,提出了由物理空间、组织结构、社会环境、经济运行、信息沟通、人口六个方面组成的韧性社区评估框架(17)赵鹏霞、朱伟、王亚飞:《韧性社区评估框架与应急体制机制设计及在雄安新区的构建路径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年第7期。。总体来看,我国社区韧性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具体指标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很好地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研究。二是韧性评估方法研究。目前学界既研究国外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又尝试自主建构评估方法。例如,王兵对评估社区韧性的4R弹性框架、CDRF模型和DORP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这些模型和体系多是静态分析,缺少动态弹性过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于评估我国社区韧性(18)王冰、张惠、张韦:《社区弹性概念的界定、内涵及测度》,《城市问题》2016年第6期。。郑彬、郝艳华等人则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估模型对高频突发灾害社区进行韧性比较(19)郑彬、郝艳华、宁宁、许伟岚、胡曼、陈志强、于益、赵希彦:《四川省应对风险灾害社区抗逆力水平TOPSIS法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7年第5期。。当前我国社区韧性评估研究历经了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单维度单阶段评估到综合性生命周期评估的过程,但仍缺乏对关键指标的评估及对山地和平原等不同社区的分类评估。

3.韧性社区建设研究(#2、#4)

韧性社区建设研究是韧性社区理论与实践交替推进的产物,将为韧性社区在基层落地生根提供有益指导。一是韧性社区建设的维度研究。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建立韧性社区所需的能力与资本”和“韧性社区应具备的功能与特性”两个角度出发对韧性社区建设的维度划分进行研究。其中,周利敏从社会构建主义出发将社区韧性维度划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类资本、物资资本和自然资本五大类(20)周利敏:《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思想战线》2015年第6期。,但目前研究多为学理层面的探究,立足于现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匮乏。二是韧性社区建设的问题研究。学者侧重从学理层面对我国韧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普遍意义上的研究,如毕鸿昌从城市安全视角提出当下韧性社区建设存在国家层面的关注不够、社区建设自主权缺失等问题(21)毕鸿昌:《城市安全视角下我国韧性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整体来说,目前韧性社区建设的问题研究多为规范研究,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三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目前学者主要通过参考国外建设经验提出韧性社区建设的相关建议,如周霞、毕添宇等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需从提升设施环境韧性、统筹成员资源、加强经济韧性建设及提高社区自适应能力等方面,加强雄安新区韧性社区的建设(22)周霞、毕添宇、丁锐、荣玥芳、孙立、马文琳:《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3期。。整体上,充分立足于我国实际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 研究热点:关键词词频和中介中心性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本领域中出现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或研究专题,进而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文献。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关键词频数和中介中心性能够反映特定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对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研究热点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为研究者们梳理研究脉络,同时能够帮助探索下一步的研究趋势。通过CiteSpace软件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得到关键词信息,并可将频数前15的关键词信息绘制成表格(如表2所示),以关键词的频数和中介中心性来反映韧性社区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2 关键词特征分析表(频数TOP15)

表2(续)

1.韧性社区概念内涵研究仍是关注热点

如表2所示,“韧性”出现的频次为33,中介中心性为0.63,“韧性理论”出现的频次为9,中介中心性为0.07,“脆弱性”出现的频次为7,中介中心性为0.07,这些体现韧性社区概念和内涵的关键词频频出现,表明韧性概念内涵仍是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尽管韧性社区为基层社区适应性治理突发性事件提供了新范式参考,但由于我国韧性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才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因而不同学者对韧性以及韧性社区的概念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如王冰对韧性社区的定义侧重社区面对风险时的自组织以及自我恢复能力(23)王冰、张惠、张韦:《社区韧性概念的界定、内涵及测度》,《城市问题》2016年第6期。,而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在界定韧性社区时注重社区链接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同时对风险过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4)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国际城市规划》017年第4期。。韧性社区概念的界定与社区韧性评估关系密切,鉴于国内尚未对此概念形成共识,未来关于韧性社区的概念内涵研究仍是研究热点。

2.城市社区是韧性建构研究的重点对象

如表2显示,“韧性城市”出现的频次为33,中介中心性为0.56,“城市韧性”出现的频次为16,中介中心性为0.55,“城市社区”出现的频次为13,中介中心性为0.14,表明城市社区在韧性社区研究中有较强的关注度。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脆弱性风险不断增多,居于风险应对第一线的社区关乎风险治理和灾害应对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城市社区的韧性评估及提升策略也相应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如李亚、翟国方将提高社区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提高社区应对灾害能力,进而提高整体城市韧性(25)李亚、翟国方:《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规划师》2017年第8期。。马超、运迎霞、马小淞讨论了目前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社区韧性缺失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改善社区韧性来提升防灾减灾规划的执行效率(26)马超、运迎霞、马小淞:《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升社区韧性的方法研究》,《城市规划》2020年第6期。。

3.基于突发事件的韧性社区功能研究

如表2所示,“疫情防控”“防灾减灾”“突发事件”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排名均较高,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应对是韧性社区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现代社会,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风险接续发生甚至相伴发生而形成灾害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以及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更让人们认识到了社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社区应急管理侧重对灾害的抵抗,对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社区居民力量的挖掘不足,造成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相对被动且效果欠佳。韧性社区强调的自我组织、适应环境、灵活调整、科学规划、反思学习等元素能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提供新的思路,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如王世福、黎子铭针对此次疫情应对提出了韧性社区的营造策略(27)王世福、黎子铭:《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规划师》2020年第6期。,陈轶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南京市老旧社区应对洪涝灾害时的韧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建议(28)陈轶、刘涛、陈睿山、代西涛、徐杜江南、王子柔、温佳林:《南京老旧社区居民洪涝韧性及影响因素——以鼓楼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年第4期。。

(四) 路径演化:时间线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可以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热点主题及其变化趋势,CiteSpace的时间线图谱可以让读者了解关键词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信息,外部年轮越大说明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其影响越大。关键词的密度越高说明该时间段研究成果越多,也意味着该领域正处于研究的繁荣期。如图7所示,2014-2020年韧性社区主题研究的时间线图谱较为直观地展现了该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如聚类韧性(#3)研究领域,其研究时间跨度为2016-2019年。笔者结合时间线图谱及相关研究梳理,得出我国韧性社区的研究路径演进大致经历了“2014-2019年”和“2020年初至今”这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图7 2014-2020年韧性社区时间线图谱

1.萌芽期(2014-2019年)

在2011年的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上,联合国国际救灾战略署强调城市韧性对于减灾的重要性,随后韧性理念被当作减灾的新思路引入国内。这一阶段是韧性社区在我国研究的起步期和萌芽期,学者们在把握韧性这一新兴理念的基础上开展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虽然处在研究的早期,但仍涌现了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韧性社区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韧性理论以及韧性社区建设经验介绍。国外的城市韧性研究起步较早,从1990-2000年的国际减灾十年战略,到2005年的兵库十年行动框架,再到《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黄晓军最早介绍“韧性城市”理论,提出未来城市减灾应关注快速恢复和未来发展能力(29)黄晓军、黄馨:《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城市规划》2015年第2期。。这一阶段,相关学者对国外韧性社区学理研究及实地建设经验的介绍为我国韧性社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与经验参考。

二是强调韧性社区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社区风险治理体系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社区减灾的物理层面,在王峤等人首次引入“适灾韧性”理念后(30)王峤、臧鑫宇、陈天:《沿海城市适灾韧性技术体系建构与策略研究》,《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5年。,韧性社区在风险治理和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及独特优势逐渐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其中高恩新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的三种理论视角:防御性、脆弱性、韧性,并提出在面临多元不确定性挑战的背景下,韧性社区建构应作为城市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31)高恩新:《防御性、脆弱性与韧性:城市安全管理的三重变奏》,《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1期。。杨丽娇、蒋新宇、张继权从灾害学视角对自然灾害情景下的社区韧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以衡量社区功能水平为核心的社区韧性动态模型,为社区规划建设者提供了实践建议(32)杨丽娇、蒋新宇、张继权:《自然灾害情景下社区韧性研究评述》,《灾害学》2019年第4期。。

三是我国韧性社区的建构路径研究。大量的韧性社区研究试图为社区风险治理提供优化模式,如一些学者依据对韧性社区概念的厘定,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韧性社区建构策略,如廖茂林、苏杨、李菲菲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定国家层面议程、塑造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协调统一城市规划与社区治理环节、构建“智慧社区”和“海绵社区”、增强社区自组织能力五方面提出我国韧性社区建设发展方向(33)廖茂林、苏杨、李菲菲:《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刘佳燕和沈毓颖则将社区的风险治理与韧性建构相结合,提出将风险治理渗透到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建设管理、环境管理、社会福利等,建立起与社区治理、社区规划相整合的可持续实施机制来提升社区韧性(34)刘佳燕、沈毓颖:《面向风险治理的社区韧性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12期。。

2.发展期(2020年初至今)

相较于上一阶段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发文量有显著增长,形成了多个聚类中心,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研究视角多维化。当前风险治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多增强,国家治理越来越需要有效应对风险的方法。在突发事件应对上具有明显优势的韧性社区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提高了学界对韧性社区的重视程度。其中王世福、黎子铭直接以疫情为研究对象,提出需要从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角度来构建营造韧性社区的策略(35)王世福、黎子铭:《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规划师》2020年第6期。。还有不少学者基于风险防控、防灾减灾和国家治理体系视角开展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如肖文涛基于韧性视角,从空间、时间和层级三个维度提出了以韧性社区为基础单元的韧性城市风险治理范式;颜德如则基于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分析视角,提出需增强社区应急设施的冗余性和抗逆力、完善社区应急治理的自组织力等来提高社区应急治理韧性(36)颜德如:《构建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行政论坛》2020年第3期。。

二是研究领域多极化。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对产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的需求不断增加,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日益成为常态(37)曾德明、于英杰、文金艳、王媛:《基于Web of Science分类的学科交叉融合演化特征分析》,《情报学报》2020年第8期。。目前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领域也由工程科技与社会科学领域拓展到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等学科领域,如一些学者基于韧性理念从整合设施空间布局、联动灰色基础设施、优化相关评估方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四个方面,提出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策略(38)张泉、彭筱雪、白冬梅:《韧性理念下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策略研究》,《建筑经济》2020年第1期。。

三是研究范式多样化。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强调学者要运用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手段构建现代社会科学的有益知识体系,但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判断力(39)曾德贤:《运用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得益彰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0月。。目前韧性社区的研究范式日趋多样,出现了较多的实证性研究,呈现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其中就有学者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域出发对社区韧性与城乡居民发展信心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40)魏钦恭、刘伟:《灾害冲击、社区韧性与城乡居民发展信心——基于云南民族地区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20年第4期。。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向上发展趋势,随着实践的纵深发展未来亦将有更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学界在科学研究中最先进、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或领域,通过对研究前沿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该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研究的深入与创新。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的突现性检测(Burst Detection)功能对韧性社区研究的前沿热点进行探测识别,共发现了9个具有突变性质的关键词,意味着可以从这些关键词中分析总结出韧性社区研究的前沿趋势。为更好地分析这些关键词的年限特征、突现强度和相近程度,笔者构建了突变率前9的关键词表格(见表3),发现韧性社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表3 2014-2020年文献中的关键词突现信息(前9位)

1.重视基础研究,关注基层社区

20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在30%以上;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比例均不断上升;进入21世纪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比例增长幅度趋缓,但整体基数仍较大。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到4.98亿,此后平均每年以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也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出去。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一方面使农村治理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复杂性和碎片性特征(41)陈荣卓、翁俊芳:《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的逻辑策略与经验启示——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另一方面加快了城镇化速度,从1978年的18.96%持续增长到2019年的60.6%(4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 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社会关系、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43)王东杰、谢川豫:《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江淮论坛》2020年第6期。。“社区韧性”是“城市韧性”乃至“区域韧性”的空间缩影与重要基础,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关键之所在。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社会损失,国内大量学者将研究视角沉降至城市社区韧性,关注城市社区韧性概念内容、韧性维度及其评估工具等基础话题。

2.重视人的价值,突出社会参与

社会治理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应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44)王世福、黎子铭:《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规划师》2020年第6期。,增强社会公众的主动性与回应性,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性因素。城市社区治理一直被视为政府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政府理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政府本身并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工作触手难以覆盖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韧性社区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社会治理的短板与弱项。韧性社区不仅注重社区基础建设方面的韧性,还更加强调对社区居民应急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应急治理方面的潜在力量与重要作用,使居民成为韧性社区建设与社区韧性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也引起学界对如何更好地挖掘个人价值、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的研究。

3.结合灾害防治,建设韧性社区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关于风险社会的诸多观点表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的脆弱性风险远比人类想象得要严重。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持续增多增大,同时因人口增多及社会变迁等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在逐步激发社会风险因子,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在如今这样一个风险高发的时代,人们的生命安全被置于一个更重要的位置,社区若拥有足够的韧性,将使城市在维护日常运作外还有能力抵御不可预计的灾害冲击,进而更好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为更好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将“韧性”引入城市公共治理特别是灾害防治上,并将此作为未来1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极大地推进了韧性研究与灾害防治问题的密切结合。

四、结论与思考

运用CiteSpace这一科学计量软件对韧性社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结论:

1.研究重点

从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韧性社区概念、韧性社区评估以及韧性社区建设为当前学界对韧性社区研究的重点,体现出从概念界定到建设标准及如何建设的研究脉络。在概念界定上,学者们在充分借鉴国外对韧性社区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韧性社区的基本要素、韧性维度等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在韧性社区评估方面,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还需在本土化方面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在韧性社区建设研究上,无论是从建设维度、建设问题还是建设策略方面,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研究质量还有待提升,这也反映了我国韧性社区研究正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2.研究热点

通过对韧性社区的关键词词频以及中介中心性的分析,我国韧性社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韧性社区的概念界定、建设方向以及建设任务等方面。尽管韧性社区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学界对其概念内涵的探讨热度比较高。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各类灾害冲击扰动让学者们认识到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韧性社区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新路径与新范式,国内学者倾向于将韧性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挂钩,试图以自下而上、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城市整体安全发展。

3.研究路径

通过对韧性社区时间线图谱的分析,可发现韧性社区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期”(2014—2019年)和“发展期”(2020年初至今)两个主要发展阶段,且这两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在韧性社区研究的“萌芽期”,学者们重在把握韧性概念,并将其与社区治理研究相结合。在韧性社区研究的“发展期”,国内学界对韧性社区研究的视角不断增多,相关研究领域与范式也有许多创新成果。整体来看,随着韧性社区研究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主题将不断多元化、深入化、全面化,韧性社区研究也将迎来“繁荣期”。

4.研究前沿

运用CiteSpace的突现性检测功能提取突现强度排名前9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特征,可总结出今后韧性社区研究的三大发展方向:一是重视基础研究,关注基层社区。二是重视人的价值,突出社会参与。三是结合灾害防治,建设韧性社区。

猜你喜欢
韧性图谱社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图表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