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做法,但存在矫枉过正,滑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对话”就是让学生说,从而把阅读课上成自然交谈课。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关注文本,又要关注学生,两者不可偏废。
一、关注文本,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钱梦龙谈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讀,反反复复地想。”钱梦龙就是在用心关注文本。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基础———关注文本。
(一)“关注文本”反对“疏离文本”
多媒体的滥用,容易让师生“疏离文本”。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对提高课堂容量,优化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多媒体的滥用,侵占了学生发挥想像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艺术的鉴赏。
(二)“关注文本”反对“架空文本”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处理文本提供了很多新的理念,但在一些公开课、竞赛课上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花精力去研读“文本”,而是在匆匆看过“文本”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设计上、课外内容的补充上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上,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听着老师的所谓讲解,看着老师的多媒体演示等等,导致教师不能花精力带领学生关注文本,研读文本,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关注文本”反对“轻视文本”
语文界的许多专家曾提出来,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也曾讲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思想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此作了片面的理解,在处理文本内容时随意,而把重点放在对课外内容的补充上,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挖掘上,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种做法是谓“轻视文本”。
我认为,“用教材教”需要从“教教材”做起。文本如果没有精耕细作,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就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在对待文本的态度上,要首先追求对文本的一种深刻理解,然后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做出相对准确的理解,使文本真正成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
二、关注学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李海林老师曾这样描述语文教学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学生与文本‘接触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个意义的建构有两个来源,一个就是文本,一个就是人自己这个“文本。”因此,我们在“关注文本”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解读到什么程度,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程度上。
(一)关注学情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学情,即使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学情。因此我们在处理文本时要时刻关注学情,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的放矢的。关注学情包括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原有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
如:《金岳霖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可以教。但是,在高中阶段要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是小学教学,应该突出一个“趣”字。……如果是初中教学,应该突出一个“真”字。……如果是高中教学,应该突出一个“苦”字。”(吕冀平《负暄琐话·序》)
这种对同一篇课文的不同处理,是由这篇课文在不同学段语文教材的不同要求决定的,受编写的意图影响的,但归根结底是由学生的学情,尤其是由学生的年龄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教师处理同一篇文章时肯定要关照到学生的学情,是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根据学情,基础弱者浅教浅学,基础强者深教深学。
(二)反对“伪关注”
有的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到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让学生讲感受、讲观点,但许多课堂对学生的关注只是浅层次的“伪关注”,追求表面的热闹,对学生的观点是“你对,我对,大家都对”,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这是教师的文本解读的立场出了问题,这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教师要真正地关注学生,沉下心来研究学生,当学生的理解和文本主旨发生偏差、甚至矛盾时,我们要有一个评判原则。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关注学生”,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本”和“生”,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语言能力。如何“关注文本”和“关注学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