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新课程,承载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生活出发,因势利导,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
一、活动引领,注重体验感悟
1.文明养成教育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整合,最终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比如在引导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学中,我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排队”“文明餐桌”“文明课堂”等文明创建主题教育活动,从知识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明行为,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从小遵守纪律、树立文明意识的目的。
2.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任何知识性的学习都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法治理念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例如我在取得家长和班主任支持的前提下,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开展“尊老爱幼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次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树立了尊老爱幼的道德意识。此外,我还利用“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市”活动,携手家长、交通部门共同维护交通秩序。学生们在获得遵守交通秩序第一手经验的同时,还让文明出行的观念根植在心中。
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将课本上抽象的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更好地理解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二、积累素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汲取,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发挥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比较两片树叶的不同,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五年级“做新时代好少年”的教学中,我将学校展出的“感动星沙”十大人物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反思,将僵硬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三、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学上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特别是注重选择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学生可感可思的生活时间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这些再加工的生活事件可以为学生建构生活、反思生活提供桥梁和动力。
在教授“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体现父母关爱我们的生活场景,并向学生们分享了《妈妈喜欢吃鱼头》的经典故事,让学生体会妈妈的愛,启发学生们思考。课堂上,我还特别播放父母精心准备的关爱视频,仿佛家长们也都置身于课堂。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有新的触动、新的感悟。
1.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身边新鲜事
教师可以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收集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材适应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例如,我在教学“合理选择商品”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填写购物心愿卡,让学生们相互分享讨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顺势引导学生们辨别哪些心愿是必需且合理的需求,哪些是不十分急切且合理性不充分的需求。让学生们在筛选、整理心愿卡的过程中明白选择商品的原则,引导学生们合理消费、理性消费。
2.结合生活实例,充分挖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实际状况、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制订出精确、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
在设计“我能行”一课时,我先了解学生的生活技能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比如折衣服、扫地等日常看似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这些最常见的生活事例着手教学,可以中和课堂的严肃性,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3.结合校园日常工作,落实德育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校园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将德育落到实处。如我们班级开展了“小学生一日文明歌”活动,要求班级小干部坚持每天检查,每周总结,周周评比,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员流动示范岗”的作用,提倡“人人都是监督员”,弘扬正能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再及时总结出这些在日常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学生,勉励暂时落后的学生及时跟进,及时整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相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播种一种思想,学生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我们播种一种行为,学生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我们播种一种习惯,学生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春风化雨育英才,润物无声细心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珍视宝贵的教学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更具活力的课程,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成为学生喜欢、尊敬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