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宁, 刘邦俊, 张 力, 杨 蕾, 陈晶晶
(1.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22; 2.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江苏 南京 210029)
渗流是指水流在土体孔隙内流动,当水流压力较大且流动水流达到一定规模会产生渗流破坏;常见的情况有管涌、流土、接触冲刷等等[1-3]。如果水闸建筑物地基产生渗漏,若有效水流量较大,会导致出现较大的渗流力而产生渗透破坏,从而影响整个水闸稳定。
混凝土桩基础抗渗性能好、施工简单、承载力强,造价较低,是目前复杂地基条件下水闸建设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之一[4-6]。
为研究混凝土桩基础的抗渗作用原理和作用效果,同时为实例工程—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某水闸的抗渗性能提供参考,本文借助midas GTS 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
本文选择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某水闸作为实例研究工程。该水闸位于三汊河口处,距离上游新三汊河大桥550 m;水闸闸门结构型式为弧形钢闸门;闸室尺寸为:长37.0 m(顺水流方向);总宽97.0 m;分2孔跨过秦淮河。
工程区域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填筑土、杂填土、素填土。
根据《秦淮河水文监测分析报告》,工程处特征水位(国家85高程,下同)如下:
最高蓄水位:7.00 m;正常蓄水位:6.50 m;最低蓄水位:5.50 m。
实例工程两侧闸门呈对称分布,基础底下设置4排灌注桩,桩长54 m;外包桩距外部边界为2.25 m;深齿墙厚6 m。实例工程剖面结构见图1。
图1 实例工程剖面结构图(单位:m)
借助Midas GTS进行建模分析,采用稳定性最好的六边形[7]进行网格划分,网格间距设为3 m,局部区域(尤其是混凝土桩基部分)进行加密处理。其中,对于弧形的闸门,由于边界为弧形,采用三角网格进行划分。
整体模型共274 262个网格节点和11 892个网格。水闸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结果见图2。
图2 水闸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结合以往研究经验,本文选择最低蓄水位和最高蓄水位2个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其中最低蓄水位上、下游水位分别为5.5 m和0 m;最高蓄水位上、下游水位分别为7.0 m和3.5 m;分别记为工况一和工况二。
3.1.1 工况一
在未对闸基础进行处理(天然地基)情况下,最低蓄水位工况(工况一)计算结果见图3,由图3分析可知:
(1)在工况一下,上、下游水位分别为5.5 m和0.0 m;上下游总水头差达到5.5 m;经总水头等值线云图(图3(a))可详细查看,在齿墙处和闸底板处,水头分别为3.30 m和1.85 m;即这两处位置与下游的水头差也分别变为3.30 m和1.85 m。
(2)根据水平渗透坡降等值线云图(图3(c)),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14和0.00;在三个典型区域(进水口、齿墙、出水口)的水平渗透坡降均远大于其他区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进、出水口水头差大,因此在齿墙位置只能向下方渗透;渗透至墙底时在水平方向没有阻挡,因此路径由竖直改为水平,渗透路径变形。
(3)根据孔隙水压等值线云图(图3(b));分析可知分布范围为33.57~-594.8 kN/m2。
图3 天然地基下工况一
3.1.2 工况二
在未对闸基础进行处理(天然地基)情况下,最高蓄水位工况(工况二)计算结果见图4,实例工程基础渗流路径模拟示意见图5。由图4分析可知:
图4 天然地基下工况二
图5 实例工程基础渗流路径模拟示意
(1)在工况二下,上、下游水位分别为7.0 m和3.5 m;上下游总水头差减小为3.5 m;经总水头等值线云图(图4(a))可详细查看,在齿墙处和闸底板处,水头分别为5.50 m和5.02 m;即这两处位置与下游的水头差分别变为2.00 m和1.52 m;比工况一略有下降。
(2)根据水平渗透坡降等值线云图(图4(c)),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108和0.00;根据孔隙水压等值线云图(图4(c)),分析可知分布范围为59.17~-560.45 kN/m2。
(3)与工况一相比,上下游水位差减小了1.50 m,渗透坡降减小了0.302。
本节分析在设置混凝土桩基础后的渗流分析。根据实例工程设计文件,共设置96根灌注桩;灌注桩分4排布设;桩径均为0.50 m。通过混凝土桩基础来减小实例工程基础底部渗流。
3.2.1 工况一
在设置混凝土桩基础情况下,最低蓄水位工况(工况一)计算结果见图6,对比天然地基计算结果分析可知:
图6 闸基础下工况一计算结果分析
(1)在工况一下,上下游水头差仍为5.0 m。在齿墙处和闸底板处,水头分别为3.19 m和1.82 m;在同等水头差情况下,桩位处的水头分布略有下降;较大水头所占比重由天然地基工况下39.6%下降至设置混凝土桩基础工况的3.11%;渗流能量显著下降。
(2)根据水平渗透坡降等值线云图(图6(c)),最明显的渗透坡降区域仍在进水口、齿墙、出水口这3处典型位置。但是水平渗透坡降范围已由天然地基工况下的0.00~0.14下降为0.00~0.125;且取值为0的区域已由天然地基工况下21.2%下降至设置混凝土桩基础工况的39.66%;取值为0.02以上的区域由天然地基工况下48.6%增大至设置混凝土桩基础工况的50.2%。
(3)根据孔隙水等值线云图(图6(b))可知,孔隙水分布范围为33.57~-594.78 kN/m2;这与天然地基工况下33.79~-594.8 kN/m2基本一致。
3.2.2 工况二
在设置混凝土桩基础情况下,最高蓄水位工况(工况二)计算结果见图7,实例工程灌注桩处理工况下基础渗流路径模拟示意见图8。由图7对比天然地基计算结果分析可知:
图7 闸基础地基下工况二计算结果分析
(1)在设置混凝土桩基础工况二下,齿墙底部水头值为5.54 m;根据云图网格节点数据进一步统计可知,在齿墙以上较大水头所占的比值约5.17%,远小于天然地基工况下的41.88%。
(2)根据水平渗透坡降等值线云图(图7(c))可知,水平渗透坡降范围进一步下降至0.00~0.092;较天然地基工况下的0.108有一定幅度下降。
(3)根据(图7(b))可知,孔隙水分布范围为55.83~-560.45 kN/m2;这与天然地基工况下59.17~-560.45 kN/m2基本一致。
图8 实例工程灌注桩处理工况下基础渗流路径模拟示意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某水闸作为实例研究工程,借助迈达斯三维模拟计算软件,采用2组特征工况,对比天然地基和灌注桩处理地基下实例工程的渗透规律分布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各工况下,渗透坡降与总水头成正比;实例工程最大渗透坡出现在低水位(上下游水头差达到5.5 m)时;最大渗透坡降达到0.14。
(2)在设置灌注桩基础以后,水头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头分布由天然地基状态下均匀分布变成两头分布较小,中间较大的情况。同时,由于灌注桩基础的防渗作用和中间段对渗流的干扰,大幅降低了最大水头的占比。
(3)根据以往实例工程经验[8-11],结合本文数模计算成果可知,在设置灌注桩基础后,可以有效减少蓄水阶段的渗透量;减小渗透压力,有利于实例构筑物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