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4-29 05:11:20林小丹戴师玲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压疮偏瘫肢体

林小丹, 戴师玲

(茂名市人民医院 1 神经内一科, 2 小儿外科, 广东 茂名525000)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发展至后期的一种临床症状, 属于疾病较为严重的时期。 脑梗死具有患病率高、 致残率高、 病死率高的特点, 且在治疗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 脑梗死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 脑梗死偏瘫会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 肢体运动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 WHO 数据[2]表明,全球范围内, 中国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世界水平, 且每年以8.3%的速度增长, 故而脑梗死偏瘫的治疗与护理成为现如今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本研究探讨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8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40 例,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 例。 对照组中, 男性37 例, 女性33 例; 年龄46 ~73岁, 平均年龄 (56.83 ± 3.86) 岁; 腔隙性梗死24 例, 顶叶梗死19 例, 额叶梗死16 例, 基底节区梗死11 例。 研究组中,男性39 例, 女性31 例; 年龄45 ~76 岁, 平均年龄 (56.81 ±4.95) 岁; 腔隙性梗死28 例, 顶叶梗死15 例, 额叶梗死14例, 基底节区梗死13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脑梗死偏瘫的诊断参考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的标准[3], 临床表现为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颅脑CT、 MRI 提示存在梗死病灶;②存在脑梗死偏瘫症状; ③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临床诊治资料不齐全; ②处于哺乳期、 妊娠期; ③患有精神疾病; ④肝肾功能异常; ⑤合并颅内出血; ⑥合并脑水肿; ⑦合并脑肿瘤; ⑧拒绝参与研究。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①预防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大部分患者长期卧床休养且需要他人照护, 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免疫功能较差, 故而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预防护理, 采用压疮评分标准评估压疮好发部位, 及时做好压疮预防护理工作, 每隔2 小时翻身一次。 嘱咐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粗粮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 提升机体免疫力。 随着患者疾病的好转, 鼓励患者自主咳痰, 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②心理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行动受到影响, 导致患者面对疾病时易出现消极情绪, 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共同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 ③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采取健侧体位, 将上肢肩关节向前,伸直肘部, 下肢采取中立位, 在家属协助下让患者进行早期被动训练。 随着疾病的好转, 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 可协助其进行早期下床活动, 在床边进行简单的肢体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①BI 评分[4]: 满分为100 分。 100 分为无需依赖: 患者无需他人照护, 可采取三级护理; 61 ~99 分为轻度依赖: 患者少部分需要他人照护, 可采取二级或者三级护理;41 ~60 分为中度依赖: 患者大部分需要他人照护, 需要一级或者二级护理; ≤40 分为重度依赖: 患者完全需要他人照顾,必须采取一级或者特级护理。 ②FMA 评分[5]: 分别对上肢与下肢功能进行评分, 上肢66 分、 下肢34 分, 共计100 分。 低于50 分表示患者存在严重运动障碍, 50 ~84 分表示患者存在明显运动障碍, 85 ~95 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运动障碍, 96 ~99 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度运动障碍, 100 分表示患者无运动障碍。 ③记录并统计研究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偏瘫肢体恢复率、 吞咽功能恢复率、 压疮愈合率、 肺部感染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I 评分、FMA 评分比较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BI 评分、 FM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研究组的BI 评分、 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I 评分、 FMA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I 评分、 FMA 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 BI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70 39.39±2.45 85.38±3.68 34.69±4.68 56.39±2.59对照组 70 39.58±2.91 64.39±5.23 34.85±4.96 45.85±4.91 t 值 0.417 27.461 0.196 15.885 P 值 >0.05 <0.05 >0.05 <0.05 FMA 评分

2.2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研究组的偏瘫肢体恢复率、 吞咽功能恢复率、 压疮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比较 [n (%)]

3 讨论

近年来, 全球脑梗死患病率不断上升, 脑梗死疾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语言障碍、 肢体行动不便、 智力下降等[6]。 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上对于脑梗死偏瘫通常给予康复治疗, 在康复治疗的同时,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从而改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7-9]。 常规护理措施仅仅注重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操作, 忽视了患者病情变化, 导致整体护理效果受到影响。 相关研究[10-12]表明, 细节化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加强对患者的预防护理、 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护理, 旨在调动患者残留脑组织细胞, 恢复肢体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的伤残程度,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的BI 评分、 FM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研究组的BI 评分、 FMA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该结果表明, 在细节化优质护理模式下, 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改善, 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整体康复效果较好。 研究组的偏瘫肢体恢复率、 吞咽功能恢复率、 压疮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表明在细节化优质护理模式下, 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疾病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 细节化优质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预后, 改善偏瘫症状, 提升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压疮偏瘫肢体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8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浅谈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七味白榆散治疗压疮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