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奂 程韵煊
摘 要:儿童文学批评中,对于巨人形象的批评始终处于主题研究层面。在《好心眼儿巨人》中的巨人国里,形态各异的巨人们颠覆了以往传统童话故事中的单一巨人形象。事实上,从题目到故事情节,《好心眼儿巨人》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罗纳德的童话创作态度:他对于巨人形象的丰富,赋予巨人圆梦师的职业,都是他对于巨人形象的成功颠覆。本文拟从叙事角度解读罗纳德·达尔在《好心眼儿巨人》中巨人形象的丰富与颠覆。
关键词:罗纳德·达尔;《好心眼儿巨人》;巨人形象;儿童文学
作者简介:蔡奂(1974-),女,汉,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程韵煊(1993-),女,汉,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3
一、引言
挪威籍英国作家罗纳德·达尔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讲故事者之一”,也被称为“哈梅林的魔笛手”。《好心眼儿巨人》(The BFG)是罗纳德·达尔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部以巨人国为背景的儿童奇幻小说,主人公好心眼儿巨人以小孤女索菲的角度讲述了好心眼儿巨人捕捉梦、制造梦、赠送梦给儿童并在索菲的帮助下抓捕了九个食人巨人的故事。作为儿童文学读物,《好心眼儿巨人》是后起之秀,虽然经典,但研究关注度不高。导演斯皮尔伯格与迪士尼电影制作公司联手打造电影《圆梦巨人》上映后,才引发了一系列的热度及反响。
由于儿童文学研究较为冷门,《好心眼儿巨人》属于罗纳德·达尔知名度较小的作品,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切入,同时分析《好心眼儿巨人》的英文原文文本和中文译文文本,分析作者运用叙事丰富巨人形象的,运用叙事将传统巨人形象颠覆的。
二、巨人形象的丰富
批评家麦克斯·博尔德从笛福的小说中推导出来了“区分与对比、逐渐展示背景、背景必须激发情感”三原则。[2]P16 罗纳德在短短二百多页的童话叙事里,将三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罗纳德从叙事开始便创造了令人阴暗的喜剧情绪,很高很瘦的巨人登場氛围阴暗。随着罗纳德一一丰满巨人国里传统巨人的形象,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别出心裁的好心眼儿巨人形象更加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充满皱纹且苍白的长脸,还是奇大无比的耳朵,都从一开头的叙事彻底挑战了传统童话叙事的巨人形象。罗纳德对于巨人的勾勒并不是完全颠覆的,他保留了部分传统巨人形象作为故事的配角:丑陋、懒惰、吃人。这样的一个背景描述并不标志着罗纳德流俗于传统巨人童话的叙事方法,而是用一种缓和的方式创新巨人童话。而对于巨人的描述也聚焦在“巨”这个特性上,罗纳德丰富了情感和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赋予了巨人们作为“人”的特性。
当好心眼儿巨人带着索菲开启巨人国冒险之旅的时候,故事背景随着叙事逐渐展开,作为配角的巨人们也挨个登场。巨人国虽然人丁稀少,只有几个巨人,但个个形象独立:有“每天晚上要嚼上两个肥肥胖胖不值钱的人豆子做晚饭”、“吃饭的声音会把你耳朵震聋”的嘎吱嘎吱嚼骨头巨人;“皮肤是红棕色的”、“两片嘴唇像横过来的两根巨大的紫色香肠”的喝血巨人;还有肉油滴滴答巨人、像钓鱼一样吃人的大吃特吃内脏巨人和啃姑娘巨人……罗纳德给巨人的命名简单直接的同时,也赋予了巨人们相互区分的特性。直截了当的用不同巨人的食物偏好来命名的同时,也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构架丰富的巨人形象。在这样的叙事下,一个完整的巨人国背景铺陈开来,栩栩如生的巨人们也跃然纸上,再加以插画师对于儿童读物的精准描绘,巨人形象个个独立而具体。
无论格林童话《年轻的巨人》和《巨人和裁缝》,还是王尔德《巨人的花园》,他们的叙事都跳过了对巨人形象的具体描述,仅用巨人这个称呼对主人公进行了一个“零聚焦”:没有特定的叙事时空——仅仅运用了“从前”、“过去”这样模糊的时间叙述;没有详细的人物刻画,仅仅为简单的童话故事叙事而进行了故事人物塑造的外聚焦。当然,这与故事的篇幅有关,传统童话叙事篇幅较短,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篇幅用以塑造详细的巨人形象,只能一笔带过。传统童话多为短篇童话,能达到的既有的教育意义,背景框架的建构并不是童话故事叙事的重心。罗纳德的童话小说虽然简短,故事情节简单,却有足够的篇幅来支撑巨人形象的细致刻画,减轻了阅读短篇童话叙事的巨人形象的模糊感和留白。罗纳德的巨人生活在距离当代英国不远的巨人国里,和索菲一样讲现代英语,有着和英国人相似的衣着打扮……罗纳德赋予了巨人国巨人沟通的能力,在这样的国家背景下,巨人们外出觅食,更是拥有了作为“人”的社会性。这种聚焦于故事人物的人格属性刻画,拉近了读者和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减轻了故事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复杂感,不失为一种减轻儿童阅读过程中理解障碍的叙事方法。
巨人国里的巨人帮依旧是传统的巨人形象:“那些巨人全都光着上身,只在腰间围着一条短裙似的布,他们的皮肤被太阳烤成了棕色。……他们真正是巨而又大,比好心眼儿巨人还要高得多、胖得多。天哪,他们多么丑啊!他们个个长着长胳膊大脚板。……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吃人豆子。”[1]P29-32即使同为巨人这一物种,与巨人帮共同生活在巨人国里,周围的巨人都在等待着晚上出动全世界去寻找人豆子(就是人类)作为食物。
好心眼儿巨人却坚持自我,长年累月地吃着半人高的黑色的“浑身长满粗糙的疙瘩”的难吃的大鼻子瓜。索菲眼里,大鼻子瓜难吃的像是青蛙皮,但是好心眼儿巨人大笑着调侃自己必备的生存食物的“味道像蟑螂,像鼻涕虫”。[1]P56这样味道难以忍受的巨人国蔬菜,保持了好心眼儿巨人良好的秉性,也间接解释了好心眼儿巨人身形瘦长却矮小于同类的原因。好心眼儿巨人超脱普通巨人的认知,拥有着常人难以把持的坚持,不同于食欲导向的传统巨人,拥有独特性的人格的好心眼儿巨人的存在,在人格层面比巨人同类的人格发展更为完善。
无论格林童话里的巨人,还是拉伯雷的讽刺小说《巨人传》里的高康大,都有着巨大的食量、空空的脑袋。这样的刻板叙述下的巨人,多是愚蠢贪吃、不辨是非的。罗纳德笔下的好心眼儿巨人的内心是充实的,他努力的学英语,最后在索菲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用英语正确的阅读和书写,以索菲的角度写了这篇童话故事。即使对巨人的刻画有着颠覆的创新,也逃脱不了传统巨人带给罗纳德的认知影响。好心眼儿巨人在会说话的基础上,多了读写的能力,但依旧没有被赋予受正规教育的权力。好心眼儿巨人从捡来的一本儿童绘本里学英语,一遍又一遍,不怕自己讲错单词。好心眼儿巨人拥有认知能力,在和索菲交流的过程中显露了他不俗的交际能力。
《巨人的花园》里的巨人天生不喜孩童,《巨人传》中的高康大性格暴虐,但是王尔德和拉伯雷在叙事过程中给了他们性格转变的时机,在故事的封闭式美好结局的既定下,赋予他们改头换面的人生轨迹。不同于传统巨人人生轨迹的刻画,罗纳德的好心眼儿巨人是善良的,并且天性善良。当索菲发现他的存在时,他没有立即结束她的生命,而是带她回自己的洞穴里。冒着被其他巨人发现的危险,宁愿被巨人们欺凌,也要保护好索菲。当听到孤儿院对孩子们的惩罚制度时,他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罗纳德对于好心眼儿巨人的人格完善又增添了一个稳定的情绪反应特质。这样的叙事从人物内部聚焦,创新了好心眼儿巨人的形象话语权,改变了童话叙事的走向。罗纳德虽然没有详细写好心眼儿巨人的心理活动,但好心眼儿巨人与索菲交流过程中的一言一行足以管中窥豹。
单单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巨人并不能说服讲故事的成人和听故事的儿童,传统叙事的教化和传承是不可能轻易颠覆的,而传统童话故事流传的刻板印象更为坚决。这个刻板印象造成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者叙事的假设建构。开篇的巨人登场,营造了阴暗的外聚焦叙事氛围。叙事跟进,发现并非巨人就会吃人。读者产生刻板印象的构建造成了阅读过程中,对于叙事造成的自相矛盾和细节冲突。跟随索菲的视角进行的巨人国之旅,叙事的逐渐展开,背景的逐渐清晰,传统巨人形象的在丰富巨人形象的同时也保留构建了故事逻辑的合理性。罗纳德始于一个奇特的角度,让一个颠覆传统巨人形象的好心眼儿巨人登场,从外部聚焦进行了一个故事叙事的预热,对童话叙事中的巨人形象进行了一种“阅读假设”,创造了巨人物种的自相矛盾,在矛盾的情节叙事中凸显好心眼儿巨人与众不同。这样从叙事角度对传统叙事的丰富,激发了读者在阅读《好心眼儿巨人》时的情感共鸣,丰富了童话故事留在我们童年记忆里的传统巨人敘事。
三、巨人形象的颠覆
《好心眼儿巨人》中巨人形象无处不在,从开头的好心眼儿巨人登场到最后的故事结束,巨人承担着或轻或重的角色。
“有样东西正从街道那一头一路走过来。
这东西是黑色的……
这东西又高又黑……
这东西非常高,非常黑,非常瘦。”[1]P3
文字排版作为图式的一种,有其独有的文字方式和声音,在阅读的第一瞬间传达出作者对形象刻画的信息,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罗纳德从巨人的身影叙述,构成了一个瘦长的几何图形。就小说的创作的角度而言,“图式诉诸于读者的审美感,它使读者感到小说的整体美”。[3]P167从巨人的登场开始营造好心眼儿巨人体型瘦长的视觉印象。即使旁边有插画师的画作与原文同时表达同一场景,也仅仅是插画师对于原作的呼应与思考。图书版面的视觉形象就是一种书面上的拟声,罗纳德从叙事开始勾画出的巨人轮廓,这个巨人是高的,却是瘦的。故事的开头就这样简单地颠覆了以往巨人的笨重形象,增添了神秘感以及故事的趣味性。
高瘦的轮廓下,这个巨人有点特殊。罗纳德笔下的巨人进行了“进化”,从传统童话故事中拖着长木棍、打着赤膊、迈着沉重步伐的粗壮巨人,到拉伯雷笔下穿着上万码丝绒锦袍、珠光宝气的高康大,再到罗纳德刻画的手拿提箱和细长小号的“穿着长长的黑色大氅”的好心眼儿巨人,这样的巨人形象的转变,像极了从猿到类人猿再到人类的生物进化。这样一个类似人类进化过程的巨人形象转变,罗纳德悄然无声地推进颠覆传统巨人形象的勾勒进程。
从开头的叙事里,罗纳德详细描写了好心眼儿巨人的登场,“他的一只手拿着一把非常长非常长、非常细非常细的小号。他的另一只手拿着一只大手提箱。”[1]P5铺垫了一个不同的登场方式。接着“他弯下腰打开手提箱。他从手提箱里拿出一样东西。……把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倒进那把长小号的一头。……他把小号伸进窗户……巨人……‘呼—吹他的那把小号。没有声音发出来,……原先在瓶子里的东西如今通过小号吹到古切家孩子的卧室里去了。”[1]P7这个巨人的登场不是打着赤膊、拖着木棍的;他的身材也不是笨重肥胖的;他也不是来吃人的,他冲窗户吹没有声音的小号。外表形象的颠覆不足以铺垫一整个故事框架,这个奇怪的吹小号行为也为后续好心眼儿巨人形象的创新性塑造提供了更加饱满的素材: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圆梦师。不单单为全世界的儿童送去梦,好心眼儿巨人承担着捕捉梦、储存梦和制造梦的多重重任。在索菲进行的巨人国之旅的旅途中,前往梦乡的奇幻经历更加丰富了好心眼儿巨人圆梦师的存在感。
罗纳德第一次对好心眼儿巨人的面貌特征进行创新性的描绘时,突出强调了他的两只大耳朵“奇大无比”。而《好心眼而巨人》这本书的多次印刷出版,封面上的巨人形象也永远是巨人呈45度或90度面对读者,突出巨人的大耳朵。这双文本中多次出现的大耳朵,是好心眼儿巨人捕捉梦时的探测仪。他的大耳朵是有灵性的,可以听到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他的大耳朵也是灵敏的,可以让索菲这个小女孩藏身的同时,又能被索菲的说话声震疼;他的大耳朵更是聪慧的,可以分辨出梦的好坏。这样一双优秀的大耳朵还能听辨出梦的内容,可以说这双大耳朵赋予了好心眼儿巨人独一无二的职业天赋。
好心眼儿巨人对于这份职业投入了诚挚的热爱。他有着专业的捕梦工具——捕梦网兜。捕捉梦时,他可以“猛跳起来,很快地挥动着捕梦网兜”熟练而精准地网到漂浮在梦乡的雾气里的梦。他珍惜每一个捕捉到的梦,用不同的小方瓶子单独分开储存。每一个捕捉到的梦都是好心眼儿巨人的工作成果:好的梦,他声音发抖地介绍给索菲;坏的梦,直接会影响他的工作进度。罗纳德赋予好心眼儿巨人简单的职业态度,对于整个捕梦过程的全知叙事,对好心眼儿巨人捕梦师的外在观察,一点一滴的丰富了圆梦巨人的职业属性,逐源圆梦历程。后续好心眼儿巨人借着圆梦预先提醒女王,捉拿吃人巨人,保护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则完整了圆梦经历。这样多层次的对于圆梦师的职业书写,一层一层地呼应了叙述初始对于巨人形象的刻画,解开了叙事过程中埋下的疑团,赋予了好心眼儿巨人热爱劳动创作并坚持原则的全新形象。
从叙述层次来看,巨人的行为从聚焦者索菲的角度带来了读者的人物感知。这种强烈的人物感知,赋予了故事层和话语层的双重性,带给读者全新的人物认知。罗纳德用索菲的眼睛代替了读者的视角,用一种全新的心理和思维双重感知,带来了更加真实生动的阅读体验。巨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好吃懒做、为恶不做的,人类有善恶之分,巨人也有好坏之分。好心眼儿的巨人拒绝吃人,选择了做好事,为全世界的儿童送去美好的、金灿灿的梦。好的巨人出现,为巨人王国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而圆梦师这样一个职业,更是增添了童话叙事中巨人形象的层次感,完善了巨人的人格。童话叙事中的巨人形象从服饰样貌层面已经丰富了起来,而品性和职业的描写更加让罗纳德的巨人叙事在人格层面具有话语性。
四、结语
《好心眼儿巨人》是一场奇幻的冒险叙事,罗纳德从索菲的角度带领读者认识好心眼儿巨人,进行巨人国的冒险;从索菲的角度带领读者体验圆梦师的捕捉梦、制造梦、送梦的劳动过程。这样的一个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叙事,更容易与读者达到共情的目的,从而让圆梦师这份职业增添了对传统巨人叙事的颠覆能力。
从巨人们的逐一登场,到巨人形象的一一丰富,作者赋予好心眼儿巨人妙趣横生的职业。传统童话叙事在对巨人进行叙述时,重点都在“巨”。而罗纳德在有限的篇幅里,弱化了部分人物刻画,在层层描述中,从人格的层次性角度完善了巨人的“人”格。在趣味中颠覆传统认知,在趣味中完成叙事创新,“哈梅林的魔笛手”罗纳德对传统巨人形象的颠覆,悄无声息。
参考文献:
[1]罗纳德·达尔. 好心眼儿巨人[M].任溶溶译. 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2]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申丹.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