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展露露(1994.3-),女,汉族,河南周口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一、引言
翻译是通过语言的转换而实现的交际活动。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以及原文作者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主体。然而,不同的译者对原文的认知不同,理解不同,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使用相应的词汇和句式。译者在分析原文本的时候,会或多或少的植入自己的知识背景,同样,在建构译文时也会融入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么译者也是如此。这句话说明了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自己翻译的文本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但是话又说回来,翻译所涉及的领域之广,这势必考察译者很多的知识储备,如果译者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或者不充分就会导致译文和原文有很大的出入。换言之,在对同一文本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翻译上也会出现差异,体现为不同的译者在选词和用词方面上。这种现象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念极为相似,所以作者选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来解释出现不同译本的原因。
二、识解理论及其关照下文本的分析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不同的译文就是因为不同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有所不同。Langacker将识解界定为“我们具有用多种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alternatively) 并且Langacker 指出“识解”理论包括四个维度: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
本文所选取的文本《玉阶怨》两英译本分别出自庞德和翁显良先生之笔(以下简称庞译和翁译)。龐德和翁显良先生均对李白《玉阶怨》进行过英译,他们都曾翻译过诗歌并通过翻译诗歌总结了各自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庞德和翁显良在翻译诗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下文将从识解理论的四个方面来探讨二者在翻译李白《玉阶怨》译本时体现出的差异性。
1.辖域和背景
辖域和背景是指在人们描述事物的过程中所被激发的相关概念域及百科知识。也就是说译者的背景知识,经历和体验等。
例1
原文:《玉阶怨》
翁译:The night is well on
庞译:The Jiewel stairs grievance
例2
原文:罗袜
翁译:Silken stockings
庞译:Gauze stockings
翁显良先生的翻译实践一直遵循着文学作品的翻译须侧重“意足神完”和“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的翻译哲学。所以翁先生在译“玉阶怨”标题的时候,没有翻译为“玉阶的哀怨”,而是用了“night”一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暗示女主公等的时间比较长,二为暗示女主公的无奈和幽怨。我们再来看庞译“The Jiewel stairs grievance”
我们都知道,庞德是意象派诗人,他译诗的主张是译诗要具体,避免抽象,所以庞就选择按照表面意思直接翻译,而不考虑作者真实想表达的意思。例2中“罗袜”中的“罗”指的是一种丝织品“罗袜”就是指丝织的袜子。庞德却将“罗袜”译为“Gauze stockings”其激活的最大辖域为“纱布,薄纱”;而翁译为“Silken stockings”其激活的直接辖域为“丝织品”。从识解理论的角度看,由于庞德和翁显良先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他们在翻译的时候所被激活的储备知识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两位译者的译文出现了差异。
2.视角
视角是人们观察某一事物所选取的参照物或者是角度。同一个物体,人们从不同的方向看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意义。庞德和翁显良先生有着各自独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所以他们在视角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来看庞译和翁译。
原文: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翁译:Retreating, she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s,
Yet lingering, she turns her gaze upon the clear autumn moon.
庞译: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第三人称视角而庞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了第一人称视角。相比之下,庞德的译文中人称视角的显化程度更高,因为他所选取的视角为第一人称视角, 这会拉近读者与原作者的距离更近,更容易让读者感受那份“等待的孤独和无奈之感”。
3.详略度
详略度是指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详细翻译哪些部分和略写哪些部分。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事物的详略度描绘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庞德和翁显良先生在《玉阶怨》这首诗的译文中是如何体现详略度的?
原文: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翁译:Silken stockings can hardly keep out the cold rising from marble steps bedewed.
Retreating, she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s,
Yet lingering, she turns her gaze upon the clear autumn moon.
庞译:The jewel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et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从翁译文中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翁先生很注重对主人公感情的详细描写,“Retreating”、“lingering”二词进一步点染了女主人公的无奈和幽怨:夜深了,等不到皇帝,只能躲进闺房,然而,照进屋内的那弯玲珑秋月,恰巧成了女主人公无声的倾诉对象,二者对视凝望,如诉如泣。(略写景,详绘情)而庞译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机会没有,庞注重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详描景,略抒情)
4.突显
人们在描述某一事体或场景时,所引出某一事物的来源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参照物和参照体系有所不同。
原文: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翁译:Silken stockings can hardly keep out the cold rising from marble steps bedewed.
庞译:The jewel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et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兩英译本中对“罗袜”的来源的突显也不同。翁译为文中, 射体为“Silken stockings”,即隐喻为“人”,界标为“from marble steps” 射体与界标呈现的是高低或者远近的状态,主人公在近处,皇帝却在远处,一方面突显出女主人公的焦灼无奈之情; 女主人公身份低,皇帝位高权重,这又突显出女主公对皇帝的尊敬和崇敬之情。而庞译文射体为“gauze stockings”即隐喻为“人”,界标“the dew”,射体与界标呈现的是垂直的关系,显示出女主人公落寞之情的深度。由于突显的路径不同,导致两译文出现差异。
三、结论
本文运用“识解”理论来分析文本,并从“识解”的四个维度;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分析了李白《玉阶怨》的两英译本中差异。我们得出结论如下:识解的这四个方面看似都是独立的,实际上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因为译者背景知识的差异,他们就会选择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原文本,从而突显的方面也会不同,最终对同一场景的描写便会产生详略不一的情况。从上述所举实例可以看出,庞德和翁显良先生从识解的不同角度出发,选词和用句都会各有特点。所以,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认知语言学中“识解”四个方面解释了同一文本出现不同译本的差异现象原因, 同时也为文本差异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Langacker, R.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 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Pound, Ezra.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M].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8.
[4]包家仁,梁栋华:《翁显良先生翻译观初探》 《暨南学报》 2003年,第25期
[5]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12(4):17-22.
[6]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第7页。
[7]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第76页
[8]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第69页
[9]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第26页
[10]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译之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第285-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