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月初五节日流变

2021-04-28 10:51徐晗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流变习俗意义

摘  要:中华传统节日的发展与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可谓是息息相关。端午节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漫长岁月的更迭中,它的纪念习俗、节日意义和节日活动内容都在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地流变。端午节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特殊的符号,而端午节的流变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价值选择和精神世界变化轨迹。

关键词:端午节;习俗;流变;意义

作者简介:徐晗(1996-),女,辽宁海城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端午节作为华夏文明五千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先秦时期就已有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记述最初可考于《太平御览》中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其中,“仲夏端午”就有五月初五之意。而在《礼记·夏小正》中“此日蓄众采药,以蠲除毒气”[1]75正是对端午习俗的首次记载。此后,五月初五经过岁月的不断演变,逐渐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形成今天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一、端午节发展起源及传说

今天,人们过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学术上可谓是众说纷纭。在古书类文献中,端午节的由来就有多种解释,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介子推说、纪念曹娥说、恶日说等十数种。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五月五日是恶日之说。如《大戴礼记·夏小正》篇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1]75之说。《后汉书·礼仪志》中有“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饰,以止恶气。”[2]将这些资料总结起来可以得出,在先秦两汉时期对于五月初五是恶日,需要除恶气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

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发展完善的时期,端午节的名称也是在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在这一时期端午节与历史人物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影响最大的就是纪念屈原说。东汉末年应邵撰写的《风俗通》中说道:“屈原以是日死投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1]74又有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早有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1]75自此端午节的节日含义就从恶日说开始逐渐转为有着纪念意义的佳节。

隋唐时期,纪念屈原说在文献记载中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对象且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诗人对端午进行吟咏,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的是,在唐朝显然端午节已经从悼念屈原的感伤情怀逐渐转变成娱乐的节日,更加多的是娱乐和体育竞技,这也可以看出纪念屈原说也一直影响至今。

在古文献记载中,端午节除了我们所一直传承的纪念屈原说之外,还有一些在五月初五纪念先贤的传说,如在东汉蔡岂的《琴操》中记载:“介子绥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1]74介子推的忠君、仁义被世人所稱赞,所以在五月初五之日亦有纪念介子推之说。除此之外还有纪念曹娥说,《会稽典录》记载:“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县江溯涛迎波,沉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月,遂投江而死。”[1]75曹娥的孝道之举是至情至性的表现,端午节纪念曹娥说在古时亦有流传。

二、端午节的习俗流变

先秦时期端午节并不是确切节日,其习俗更多的是兰汤沐浴,这正是前文所说的恶日说所产生出的习俗。如屈原的《楚辞》中提到的“浴兰汤兮沐芳华”[1]75《大戴礼》中所提及的“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1]75都是针对五月初五“恶日说”而产生的习俗。

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的习俗有了变化。如《荆楚岁时记》中对挂艾草的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3]46既有杀菌抗毒的作用,又有装点门户的作用。除此之外,首次出现了系五彩丝的习俗,如《风俗通》中所记“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1]75这些习俗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这些祛除恶气的习俗正是百姓对于疾病的预防,这些习俗也表达了人民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

粽子一直是端午节的标志性节日符号,最早可考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1]74这里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别名。《续齐谐记》中亦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4]。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赛龙舟和踏百草习俗的滥觞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是日竞渡,采杂药”[1]48的史料,而在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中更是将竞渡与屈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而对于踏百草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亦有记载:“五月五日,西人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1]47可见这时端午节的气氛已经有了改变。

隋唐时期,端午节在文化交流中有了巨大改变,在继承前朝习俗的基础上彻底转变成了欢愉的节日气氛。如在唐玄宗时就有记载在端午之日尝佳肴、吟诗赋等活动,并且《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时值端午,宫内做角黍粉团,再制小弓射之,中则可食。”[5]射击游戏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一种节日习俗,可见当时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传统的端午习俗都被保留了下来,且更加有唐朝文化特色。传统的竞渡更加有发展,文人们会专门为其作诗,如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6]可见端午节在唐朝时期的宏大场面和重要意义。

两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较之前代又有不同,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到“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7]可见端午节的盛大欢庆的气氛。宋代端午节的粽子文化也在继承有了一定的创新,种类更加多样,有锥粽、筒粽等等样式,无论是颜色和样式在宋朝都变得更加的赏心悦目。又因宋朝时期重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文人娱乐活动更加的多样,每到端午之日,便会友聚会,即兴作诗。诗中主要描写当时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等习俗。当然端午节的最重要的习俗赛龙舟在宋朝场面更加壮大,甚至已经演变成君民同乐的大型娱乐赛事。

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朝代的更迭,朝廷为了能够对百姓们进行思想上的控制,便对许多传统节日下禁令,端午节就在其中。对端午节划龙舟明令禁止,以至于在这种政治条件下,民间的端午节娱乐活动都较为收敛,端午节达到了空前的低谷期。明清时期,端午节的庆祝习俗一反前朝禁令,庆祝活动又重返生机,竞渡的风俗遍及东南沿海各地。贴天师符受到欢迎,此外“五毒符”“五雷符”等符花样更多,对于明清时期端午节的习俗,明清古籍也有记载,例如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北方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挂朱符、贴葫芦窗花等等。而这些习俗已流传至今。

三、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意义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先秦流传至今,传承着深厚的文化精神。随着时代的更迭,端午节无论是在文化内涵上还是习俗上都经过了时代的筛选,这让端午节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具体文化精神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端午节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它的起源早已从多种起源说逐步发展成一种起源说,屈原的故事作为端午节的开端早已被普遍认同。在屈原的故事中,他因触及当权者利益被迫远离朝堂,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君爱国的心,宁死也不违背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以身殉国。这种高洁的品质被后人赞美至今,而他的爱国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甚至东南亚的多个国家都对其赞美有加,而端午节也成为了他们的节日,可见端午节对爱国思想的传承意义。

其次是端午节习俗中所展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活动之一便是赛龙舟,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纪念活动的“竞渡”,到宋朝和明清时期作为庆祝活动的赛龙舟,从古至今便是一项集体性活动,人们在龙舟比赛的过程中考验着团体的合作能力。同时人们在端午节这一节日中交流感情,更加展現出了节日的喜庆和愉悦的气氛,由此可见端午节在文化传承中对于集体精神培养的积极意义。

最后端午节在千百年中呈现出来的中国人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态和谐观。从先秦时期的恶日说源头开始,人们在端午节之日就开始驱虫、驱邪、避灾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形成端午节固定的习俗并流传至今。这正是说明了在当时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对自然规律有所掌握,这也正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出人们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而这种顺应自然的自然观正是现如今我们国家所提倡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自然观,正是我们要取精华去糟粕要有所继承的哲学观。

总体而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根植在中国人民生活中,跨越了时间、地域和民族,它所具有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是不可反驳的。然而在当今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我们总是呼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国民们的行动落实上却往往不够。这种情况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我们更应该重视本国文化,重视端午节,在继承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应时代状况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改变,让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相匹配。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崛起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2]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118.

[3]宗懔.荆楚岁时记[M].宋金龙, 校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4]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1008.

[5]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文渊阁本(册103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53.

[6]彭定成等.全唐诗:卷二零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44.

[7]陈元靓.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254.

猜你喜欢
流变习俗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