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须于不快樂之中,寻一快乐之方法,须先认清快乐与不快乐之造成。固由于环境之如何,但其主要根苗,还从己心发展耳。……无论如何处境之中,可以不必郁郁,须从郁郁之中,生出希望和快乐之精神。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六养生记道》
(图/杜会斌)
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我们以前曾经谈过。沈复出身于诗书家族,与妻子陈芸结婚后夫妻恩爱。可惜妻子失爱于家中长辈,沈复又一力维护妻子,因而两人被驱出家门,过着贫困生活。但夫妻琴瑟相得,虽处于贫困而自得其乐。不幸数年后妻子得病,无钱医治,先沈复而去。沈复从此流浪江湖,靠卖诗文画作及做幕僚为生。《浮生六记》记述了沈复与妻子的恩爱生活,也记述了沈复在江湖游历的见闻,尤其是写闺房之乐和对妻的思念,立意风雅,着笔细腻,实为传统文字之罕见。曾先后被译为英、俄、法、德、日、丹麦、瑞典、马来西亚等多国文字,也曾多次录入地方和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中。
现存的《浮生六记》其实只有四卷,后面两卷已经证实为后人伪作。2008年有学者在《钱梅溪手稿》中发现夹有清代著名学者钱泳手录的卷五佚文《中山记历》,记述了沈复作为出使琉球国(现日本冲绳)的使团文员,随同钦差大臣册封琉球国王的经历。其中对钓鱼岛的描述,可以证明自古钓鱼岛就属于中国,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卷六养生记道虽然是后人伪作,且内容杂乱,文风疏懈,与前四卷浑然有别。但此段文字在描述沈复晚年心态及生活状况方面,还是挺切题的。所谓“家如残秋,身如昃晚,情如剩烟,才如遣电,余不得已而游于画而狎于诗……。与梅相悦,与禽相得,与峰相立,与霞相揖,画虽拙而或以为工,诗虽苦而自以为甘。四壁已倾,一瓢已敝,无以损其愉悦之胸襟也。”不仅概括了沈复晚年谋生之艰难,以及对妻子的深深眷念,也表现了沈复希望像宋人林和靖那样梅妻鹤子,徜徉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的心胸。由此可见,快乐并不在于周遭的环境如何,也不在于人的境遇如何,而在于人的胸襟。只要能做到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即使房舍颓残,三餐简陋,快乐仍然在我心中。
快乐是养生之道。郁闷和忧烦不利于养生,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养生的路上,并不是处处莺歌燕舞,一派欢悦。其间有病痛,有苦恼,有悲愤,有愁烦,不能一言蔽之而不见。其中最可怖的是体力年复一年减退,老友年复一年减少,活动范围年复一年缩小,最后不得不蜗居斗室,生活依靠别人照料。以上种种,若没有开阔的胸襟,必定会产生“晚景凄凉”“生不如死”的悲哀,岂非与养生的目的背道而驰?所以,养生须从心中寻找快乐,自己找点高兴的事情做,而且不必忌讳他人如何评说,只要自己快乐就行。“画虽拙而或以为工,诗虽苦而自以为甘”,进而从郁郁中生出希望和快乐之精神。如此,快乐才能与你终生相伴,攀登养生之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