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绩溪仙石周氏宗谱》

2021-04-28 19:46姚志远
寻根 2021年2期
关键词:始祖周氏宗族

姚志远

据《绩溪仙石周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绩溪周氏的始祖为唐歙州刺史周,其先世由庐江迁于饶州鄱阳。唐僖宗中和年间,周为躲避战乱迁居绩溪虎头山,是为一世祖,遂名始迁地曰周坑。周生三子,曰固、国、,周固迁小路口,周国仍居周坑,周迁东北乡之竹里,始分三支。

《宗谱》四卷,有序文、大宗图、小宗图、祠堂图、祖训、家传等,是由清光绪年间宁国人周主稿、许桂馨续稿校正。周,安徽宁国县人,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先后任青阳县、宿松县训导,徽州府教授,捐建三地育英堂,著《周氏琴律切音》《山门新语》,编撰《青阳县志》《九华山志》。周是绩溪周氏长房周固的后裔。该谱从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编修,至宣统三年八月告成,历时近三年。

清代是徽州家谱编纂的成熟期,也是家谱体例的创新期。《宗谱》的修纂,不仅体现了徽州家谱编修的时代特点,还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编修特色。

该谱在编修过程中,严格秉承“五世则迁”的小宗之法,世系划分以五世为限,且该谱中的世系图有大、小宗之分,这刚好与欧阳修和苏洵复兴谱学始于古代小宗之法的初衷相吻合,“小宗宗谱法的客观前提就是小宗世系学以五代为限的世系范围”。该谱另外一个特色是对正史体例的模仿。据《宗谱·凡例》记载:“年表双行,书字号、官阶,或有小传不得过十六字,次书生卒。”年表的设立是模仿正史里面的“表”,其目的是使世系纵向演变脉络清晰、横向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族人翻阅和查找,从而对宗谱结构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继承前代谱例和编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也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宗谱“上限”的界定。如《宗谱》记载:“旧谱自帝喾以下,世系相承,其间世远年湮,昭穆未可尽信,谨遵夫子删书断自唐虞之义,以唐刺史孝惠公为始祖,以上但列其名而不为世系。”“自公而后,传世滋大、迁移转徙、厥派实繁,无一不称为望族,其谱牒则断自公以来,而不复推而上者,惧其诬也。”世系年远失信、子孙繁衍迁徙、支派众多复杂,其中难免会出现胡乱攀附的现象,为了确保族谱“奠世系、序昭穆”,新修宗谱以始迁祖周为“上限”,对周以上祖先只书名而不列世系,这种做法杜绝了以往修谱时昭穆不明、世系混淆的弊端。

注重史料考证、史实结合亦是《宗谱》编修的特色之一。据《宗谱》记载:“然皆本旧牒以为据,而卒未尝有所牵合文饰以淆其宗,其例备、其法严、其统系明、其图辨核,支分派别,若线在丝,有条而不紊,观之者,由始迁迄于散出,一世、百世不□,若同堂而共居,了然如指掌之易也。”新修宗谱较旧谱而言,考证详备,统系分明。又如《宗谱·凡例》记载:“忠孝节义皆为立传,而事必以实,不可溢美,使负愧九泉而招人讪笑。”

徽州宗族热衷于纂修族谱,主要目的是“尊祖”“敬宗”“收族”。谱牒首先是世系明晰、昭穆有序的重要依据,其次是保存家族文献资料。一方面通过对家族文献资料的辑录,使后世子孙能够缅怀祖宗的功业与德行,以此来激励后世子孙奋发进取;另一方面,“书善不书恶”的家谱编修原则,使得家谱中保存了大量宗族贤达事迹,从而能够规范子孙行为。故《宗谱》也不例外,重视文献辑录是该谱编修的另一大特色。

《宗谱》对贤达事迹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家传和像赞中,如18幅像赞对周氏得姓之祖、徽州始祖、仙石周氏始迁祖以及从汉到清周氏宗族贤达的记述、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像赞中涉及“勤俭节约”“耕读相伴”等字眼,这反映了仙石周氏宗族的良好家风和热衷学业的传统。此外,家传中所记载的周氏先祖,大多以“喜读书”“性情慷慨”“喜清廉”受到周氏子弟以及乡里民众的钦仰,对塑造周氏形象、教育子弟起到巨大作用。家传中的两篇节母传文充分体现了理学思想对徽州地区的影响。《宗谱》中关于“忠孝节义”理念的记载极为细致,据《宗谱》记载:“男子不孝父母、妇人不孝舅姑,笞责跪香。”“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所以人家最重是门风,如果闺门不正,哪怕他富贵也可羞可恶;如果男女有别,那怕他贫贱也可容可敬。”

徽州地区尤其注重对祖先的祭祀,徽州人认为“报本之礼,祠祀为大”。《宗谱》中对宗族墓图的位置以及丧期服饰都有明确表述,“子为父母服斩衰三年,用极粗有子带黑黄色生麻布、不缝边,前有衰、后有负版,父用竹、母用桐、长齐心、上圆下方”。《宗谱·祭礼篇》完整记录了丧葬仪式的相关规定。

《宗谱》中还辑录了一幅仙石周氏宗族村落图,该图描绘了一个以宗祠为中心的、完整的徽州古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仙石周氏宗族依山傍水、聚族而居,还可以看出周氏宗祠所居位置和规模状况,显现出宗族祠堂的核心地位。

《宗谱》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条目众多,主要包括序、目录、凡例、家法、祖训、家传、世系图、村图、祠图、像赞、殇灵录、排行正讹、修谱人名、领谱字号、祠产税额、跋等。与先前家谱相比,新修宗谱内容更加全面、记载详备、考辨明晰。综观全谱,新谱与旧谱就其内容存在实质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确定始祖、家法祖训、宗族祠产等方面。“旧谱以帝喾为始祖,礼诸侯不祖天子,大夫不祖诸侯。天子富有天下,士庶岂容僭越,兹按别子为祖之义,以王子汝公为得姓始祖,以昭敬慎。”“旧谱自帝喾以下,世系相承,其间世远年湮,昭穆未可尽信,谨遵夫子删书断自唐虞之义,以唐刺史孝惠公为始祖,以上但列其名而不为世系。”这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繁盛商业的影响下,徽州宗族内部出现“风俗浇漓”的现象,这对宗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凡葬祖祭祖,儒家自有正礼,僧道邪说概不可信,近世僧道又添出恶习,聚众金鼓、狂奔呼喊,作鬼戾之气,引妖魅之风,乃王法所当禁者,更不可行至于男女,入教持赍,非但伤风败俗,而且遗祸宗党,凡我族永行禁止。”“我祖宗忠孝传家,无犯法男子,无再蘸妇女,在后世子孙必务正业,正业只有士农工商四条,至于地理、医道,虽非邪术,恐学之不精,误人不少,切不可图其事之安逸而轻学以害人。”由此可见,歪风邪气和旁门左道已经对周氏宗族有所侵袭。这或许只是徽州宗族的个例,但反映出当时的徽州地区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巩固宗族统治秩序、规范族人行为,徽州宗族制定族规家法日益增多,为了对族规家法实施有效的保存,故将其收录在谱牒之中。到了清代,这种做法已然成为徽州宗族编修宗谱的成文法规。此外,与旧谱相比,新修宗谱中所增加的“图”等内容,也是基于地方志编纂学成果形成的。一方面,当时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兴盛,徽州一府六县皆有方志,且其中皆有“图”;另一方面,这与家谱编修者的编修习惯有关,周除了编纂宗谱,还参与编订《青阳县志》等地方志,这其中也編入了“图”的内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徽州传统家训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14AZD061)、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徽州传统家训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SK2017A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始祖周氏宗族
华夏始祖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陕西民间“始祖”文学资源产业化开发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四次搬家带上百岁邻居,1万天行孝他是“中国好邻居”
后稷教稼
传播石文化的典范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
高法的“周氏”路径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