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
歌唱教学是幼儿教学的基本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要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注意的是歌唱教学不仅仅只是教会幼儿唱歌,而且还要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情绪,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注意歌唱能力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提升歌唱能力。
一、模仿叫声,进行断音练习
在展开幼儿歌唱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学会发声,并提升其音乐表现能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避免专业声乐教学方面的指导,而要引导幼儿展开观察,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教师先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的叫声,然后展开断音练习,提升其对音乐节奏的控制能力。
在引导幼儿演唱《小鸭小鸭》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先回忆一下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尝试模仿鸭子的叫声,看看谁模仿得最像。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手拍打出这首歌曲的节拍,并让幼儿在该节拍的基础上模仿鸭子的叫声,渐渐地,幼儿就学会了如何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模仿动物叫声。在此过程中,教师故意设置一些明显的停顿处,引导幼儿注意到这些地方,并展开断音训练。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发现每两个停顿处中间间隔的部分时长基本相同,唱出的鸭叫声数量也相似,这就促使幼儿在不经意间认识到了音乐节奏的特点。在幼儿掌握了节奏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演唱《小鸭小鸭》,幼儿就能较好地控制声音。最后教师引导幼儿随着演唱摆动身体,让发声和动作协调起来,这样能促使幼儿更好地感悟音乐节奏,其演唱效果也更好。
在模仿动物叫声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注意发声位置,掌握好呼气和换气的方法。教师要注意保护好幼儿的嗓音,合理选择音乐片段,这样才能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演唱中。
二、撷取片段,进行跳顿试唱
在教授幼儿歌唱的时候,教师要避免急于求成,因为一首歌曲的不同部分有难易差别,所以教师要在幼儿已经熟练掌握的音乐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先引导其演唱简单的或记忆深刻的部分,然后再反复倾听复杂的部分,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展开演唱。这种跳顿试唱的方法能让幼儿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力,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幼儿演唱《隆咚锵》这首作品的时候,教师先给幼儿播放这首作品,并引导其伴随音乐动起来,整体感受该音乐的特点。在幼儿欣赏完毕后,教师引导他们说说该作品给人什么感觉,自己对哪部分比较感兴趣。不少幼儿都提出这首作品让人感觉十分欢乐,而且对其中重复的歌词“隆咚隆咚锵”印象很深刻。教师把握住这个契机,让幼儿先从比较简单的“隆咚隆咚锵”开始学起,教师演唱“过新年呀”“多快乐呀”等部分,而幼儿则配上“隆咚隆咚锵”。在一番演唱后,幼儿熟悉了自己演唱的部分,同时也对作品的其他部分印象更深刻,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尝试演唱整首作品。由于幼儿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展开分组合唱,能力弱的继续练习“隆咚隆咚锵”,能力强的则试着演唱其他部分,大家一起合作完成该作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受个体合理化经验的束缚,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幼儿从熟悉的、已经掌握的部分开始学起,暂时跳过复杂的部分,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强弱呼应,控制声音音量
音准训练也是歌唱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幼儿先从控制声音音量开始做起,逐步感受声音的高低起伏。教师用手势来表示音符的高低,在高音部分作出強有力的姿势,低音部分则手势较为舒缓,而幼儿也要结合手势感受声音的强弱快慢,并作出相应的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渐渐地学会如何控制音量。
在引导幼儿演唱《谁饿了》这首作品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先倾听该作品,并说说该歌曲讲述了什么故事。幼儿尝试表达:“这首歌说的是大猫饿了,吃掉了小老鼠的故事。”为了强调故事的主人公大猫和小老鼠,并凸显出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幼儿在唱“大猫、肚子饿、小老鼠、吃完了”等词的时候要加重语气,抬高声音,而演唱其他部分的时候则声音比较轻柔。教师用手势指导幼儿演唱,将手高高地举起,则表示要抬高声音,而将手放下,则表示声音要放得轻柔。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展开演唱,能更好地控制声音。此后教师又鼓励幼儿自主思考,说说在演唱其他歌曲的时候要如何控制声音音量。如有幼儿提出在演唱《粗心的小画家》时,唱到“四条腿、小尖嘴、圆耳朵、没尾巴”的时候可以抬高音量。
在手势的辅助下,幼儿能更好地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自主设定手势,呼应声音强弱,并自主指挥自己演唱。这样幼儿的演唱兴趣也会再一次得到提升和发展。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好过渡和衔接,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推动者,而不只是音乐知识的提供者,要引导幼儿自主辨别新旧知识,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情特点,在尊重其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全面提升歌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