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辉
摘 要: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写作教学,才能让其充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微写作是语文课堂随堂开展的一种语言运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文章主要对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仅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写作;命题;选材
一、 引言
微写作就是微型写作,它是一种语言表达的需要,一般指字数在200字以内的短小文章,要求语言精练、观点明确、抒发情感等。微写作在生活中可应用在微小说、微故事、微博、微评论等方面,同时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也备受关注,并在中考的试卷中多次出现,可见培养学生的微写作能力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将文章题目作为写作切入点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便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随堂写作时,要让学生理解撰写题目的重要性,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文章的主要信息。比如《背影》给出的是文本的线索,《大雁归来》是对内容的概括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猜想文章主题和内容,从而构建思维导图,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学习,进而让学生学习写作方式。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猜读标题的形式,构建文章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抓住題目的关键字词,构建文章结构。接着通过学习课文验证学生的猜想,梳理课文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这样在构建导图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创新性思考,促使学生发挥想象能力,感受题目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谋篇布局和撰写标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以上方法后可以“游记”为主题进行微写作,锻炼学生撰写题目和写作的能力。
三、 将语言赏析作为写作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和品鉴能力是提升其运用语言能力进行写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只有通过深切理解课文语言的运用手法和意义后,才能在写作中对其加以运用。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作者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百草园在不同季节的景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对动物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使文章充满了童真和趣味性。在授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修辞语句进行品鉴和赏析:如文章的写作结构,通过“不说……也不必说……单说……”这一方式写出整体到局部的结构。作者准确运用形容词、动词等进行描述,如碧绿的菜畦、轻捷的叫天子等。通过形状描述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如,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臃肿的何首乌的根等。以儿童的视角写出孩子的天真和感受:按住斑蝥的脊梁、拔何首乌的根等。通过作者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把握写作要点:一是对景物进行定点观察,多转变视角,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二是要选精形容词、动词表达语言的准确性,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不同的感受和形象特点。通过对课文语言的赏析,让学生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写作方式,并将此运用到写作中。如学生这样描写:“我心中的乐园是故乡的西湾湖,西湾湖的景色非常怡人,特别是在夏天的早上。微风如同一双温柔的手,将薄薄的晨雾轻轻地拨开,让其透过指缝缓缓散开。微风并没有打扰湖水的平静,湖水像镜子似的映射出夏日的风光。此时淡淡的香味扑入鼻尖,是湖中粉嫩的荷花微微舞动散发的迷人的香,它轻柔的动作像是怕惊扰了湖水的平静。而岸边的柳树如调皮的孩子般弯着腰,把它细长的柳叶时不时地在湖面上摆动,想让湖水和它一起玩耍……西湾湖的景色真美呀,我爱这迷人的西湾湖。”
四、 将不同的题材作为写作切入点
在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题材比较多,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时,要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在进行微写作指导中,可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写作题材为切入点,进行写作训练。如微型散文、诗歌、评论或应用文写作等。在写作训练中可采用多种方法(仿写、续写等)进行练习。如指导微型散文写作时,要让学生抓住主题特点进行写作,以学习《黄河颂》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听一听爱国歌曲或国歌,接着给出微写作的题目《当听到国歌时……》。有学生这样写道:“当听到气势磅礴的国歌声时,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怎能不让人想到甲午战争?怎能不想到毁灭圆明园的大火,怎能不想到侵略者的种种恶行……国歌是先烈们的血与泪、青春和生命共同谱写的英雄之歌、战斗之歌,现在的祖国,你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
如写微型评论时要突出人格精神、点明事迹等。以《邓稼先》为例,教师可让学生为邓稼先写一篇“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颁奖词要具有深刻性,同时要紧扣人物功绩,发挥教育意义、赞扬人文精神,用情感打动观众。有学生写道:“你通过朴实无华的双手潜心研制两弹,你用至纯无私的奉献创造属于中国人的奇迹。茫茫戈壁滩留下你身先士卒的身影和至死不懈的精神,可爱的蘑菇云是你向祖国和人民递交的答卷,从此中国不再饱受欺凌和侮辱,从此中国人民将在世界面前挺起脊梁。你就是让历史铭刻、让世界铭记,让中华民族和人民景仰的两弹之父——邓稼先!”这样颁奖词的写作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自由发挥。通过各种题材的微写作训练,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使其能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不同题材的写作的特点和技巧。
五、 将阅读留白处作为写作切入点
语文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多阅读和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在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留白,促进其深入阅读,抓住课文主题领悟留白之处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和创作能力,以此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创作出独特的作品。留白的艺术手法最初是应用在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种构图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空洞和无意义的,而是通过以虚代实的方式,让人对美进行遐想和回味。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产生不同的想法,以此进行微写作填补留白处。如《孔乙己》中,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时便会让读者对孔乙己的最终命运产生遐想。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续写,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续写得到锻炼。如有的学生写孔乙己经过一番波折后又去参加科考,终于高中状元回来,人们为讨好他纷纷为其送礼,而这件事还应掌柜的要求专门写了一本《关于茴香豆的“茴”怎么写》的书。还有的写孔乙己后来变得更加的落魄,最后是死在自己的破木板床上,死时脸上还挂着一丝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