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斐斐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 361005)
全纳教育,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其意旨为“全部包括的教育”,既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过程。从目的角度而言,全纳教育是为所有学生创设全新的、普通的环境来保证教育的平等性和公平性[2]。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把正常群体和特殊群体之间进行绝对划分化,导致对中间边缘群体的忽略,但很多有需求的群体同样值得纳入教育的范畴中去,以推动教育之平等与人权之公平。与此同时,全纳教育的某些方面虽有能够量化之目标,但其核心更应是个动态的过程,须通过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才能实现。在这个从最初满足特殊需要群体到所有有需求个体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也要以学习者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促进其学习机会,更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习者同时回应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那么,现代社会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全纳教育实现“目的价值”和“过程价值”进而来实现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指在全纳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于其各个方面,以此来变革传统的全纳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需要者之诉求。其融合根本在于内外部因素提供了合理性与正当性之基础。
(一)“全纳”理念的转变:融合之内在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纳教育理念至今,其教育诉求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认知观念之变迁而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在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当时全纳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特殊教育领域,提倡教育应当满足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需求;接着2015年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仁川宣言》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导文件,明确地提出了“确保全纳的、公平的、优质的教育,使得人人都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遇”[3],可以发现全纳教育崭新的理念已然出现,它不再仅仅关注特殊群体,也为普通教育的终身学习化提供了契机,从关注特殊儿童转变为关注边缘的弱势群体再到面向所有有需要的学习者,从关注特殊个体转为关注所有有需要的个体,从追求特殊个体的发展转为追求全面规模群体之发展,进而在平等与全纳的教育中同时实现个体学习绩效与规模学习绩效目标。这种理念的转变引起全纳教育实施方式、实施过程等发生质性变化,而此变化并非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所能满足,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发挥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替换的是分化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合作双赢。总之,纵观全纳教育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全纳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生是大势所趋,是理念上的不谋而合。
(二)科学技术的革新: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外部动力。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之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AI)、互联网等新科技的涌现,已经牢固地进入现代社会生活,时时刻刻影响着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发展,也对教育子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影响主要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之中的运用。而未来社会将是知识型的社会,亦是全民学习型和终身学习型社会,更是信息化社会,所以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4],不断形塑着教育教学之过程、变革着教育教学之方式、促动着教育教学之现代化,使终身化学习和全民化学习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由“现代”“教育”“技术”等概念合成的名词,本质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之过程,具有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使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与共享等基本特点。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传播、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的时空开放化、学生学习之方式多元化、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现代化、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管理之现代化,同时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将现代化,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和整合,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应用和发展给传统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助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成才服务,进而促使教育向社会化和人性化方向之转变。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会自动地向前发展,来决定其他机构和制度的特点,也对全纳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为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提供外部之动力[5]。
(三)目标的契合:全纳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首先,全纳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在于将有学习障碍或残疾学生纳入普通学校就学,来实现教育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是为促进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们提供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于:强调用科学、系统之方法分析和整合“教与学”过程,通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制订出具有操作性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过程策略、方式策略、媒体策略,形成完整的教与学设计方案,在实践中进行评价与总结,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无边界、无时空”的作用,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而优质的学习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在全纳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的深度融合并不只是教育技术和传统教与学模式的简单结合,而是以技术应用为载体,促进二者在更高层面上的技术协作及具体应用,有助于所有年龄的学习者(包括有特殊需要的人)掌握能够融入普通教育的技能,同时帮助有需求之个体有获取信息和管理自己的学习之可能,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因此,全纳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目标契合,两者间的内在诉求趋向于一致。一致的价值取向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6]。
将全纳教育理念付诸于教育实践中的国家较多,如美国、芬兰、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都在全纳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来助力全纳教育得以发展的国家中美国和新西兰两国甚为重视,其将技术和全纳教育融合发展越来越成熟[7][8]。
(一)美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美国为使其教育系统能够与“信息技术时代”俱进,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一系列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助力下,其教育活动的开展已经可以摆脱物理之“时空”限制和约束,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来获取其所需知识、技巧等,这为其全纳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可能。
1.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随着全纳教育在美国的提出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群体和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的学生进入了普通教育的中学课堂。而在学习中要使这些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须具备五个必要的技能:运用字母原则的能力、音位意识、解码技能、流利性、理解策略。然而患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阅读上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同时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小学学习中面临的学习困难随着他们进入普通中学而被放大,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很难理解阅读信息,也缺乏在当前阅读范围之外建立抽象联系的能力,学习持久性不强,精力未能集中在所阅读内容上,学习持久力、自控性差导致出现学习中的挫败感和较低的学习动机,在遇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已对失败有了预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励学生,确保复杂的课程材料能够被具有不同兴趣、先前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广泛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使用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来提高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及教育质量[9]。
建筑师罗纳德·梅斯(Ronald Mace)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创造了“通用设计”这个术语,当时在建筑上开始呼吁改善残疾人和非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在建筑中采用通用设计特征的案例之一是在人行道上个人进出街道处设置路沿切口,这些路沿切口使坐在轮椅上的人更容易过马路,同时也是对骑自行车的人、用婴儿车推婴儿的人以及用手推车运送重包裹的邮政服务人员都是有益的。通用设计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是由“无障碍教学材料联盟”的15个成员国和美国教育部合作开发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就像在课程中削减“建筑障碍”之限制,使得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偏好和需求来规避障碍。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是一个多方面的、细致入微的学习理论框架,借鉴了神经科学、教育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教与学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加以改革以更好地满足21世纪学习者的需要。美国将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贯穿于全纳教学的始终,既有对学习者的指导原则,也有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以及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测评原则(见表1)。在学习者方面要求课程设计要针对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和每个阶段的认知特点来选择适当的内容,使学习者达到识别性学习、有效性学习以及战略性学习,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全体学生,以此来尽量地消解学习者的学习障碍;于教学者而言,“识别性”“有效性”“战略性”的通用原则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以此原则来了解什么是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以及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本着“共用性”的原则和“直观性”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内容适应各种不同能力、学习特点或者类型的学习者;学习测评通用的设计以全部学习者的学习表现为测评内容,而非将特殊需要的群体排除之外[10]。
表1 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
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在全纳教育的融入是对多样化的学习能力差异者的认可、尊重和容纳,能够让学习者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从而传递了一种多元化的、灵活式的、开放性的教与学理念。它在承认学习者之间有差异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且运用技术的手段将学习者之间不同的教育需求能够得到个性化满足,师生之间的课堂也因此而丰富多样。同时,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框架给全纳教育带来了一种本质性的、全面性的思维模式,变革和革新了教学的实践模式,教师在面对具有个性和各种类型的的学习者时,能够拥有强有力的、可控的教学框架来设计有效的教学。
2.基于Web资源下的IRIS强化培训平台。美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已建立了多个资源平台,其中美国特殊教育部项目办公室(OSEP)建立的基于网络资源下的IRIS强化培训平台是为了满足全纳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之中对教师全纳素养的要求、提升普通教师在全纳环境下教学能力、培养普通教师全纳素养的专业平台。IRIS,即“全纳背景下的《残疾个体教育法》研究中心”,是以《残疾个体教育法》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以开发有效的、免费的在线资源为首要任务,以网络在线的途径为传播资源之方式[11]。为了满足各类不同学习者之学习需求,IRIS提供了丰富的、多元的学习资源,各模块主题不相同(见表2),这些主题是根据国家咨询委员会和教育部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从利益相关者中收集的信息、IRIS用户的在线调查数据、教科书和其他材料中的信息内容整合分析之后,依据教学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差异进行调适而定。每个学习模块模块都以一段视频开始,介绍教育工作者通常面临的现实困境或挑战,结尾都有一组问题,旨在引出学习者对当前主题的初步想法,学习者可以独立地使用这些资源,也可以与他人一起使用,同时他们也有机会练习新获得的技能并获得反馈[12]。
表2 IRIS资源中心模块分类
其中,IRIS强化培训平台中的STAR探究学习模块单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资源。该学习单元是以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布兰斯福特(John Bransford)提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理论及STAR Legacy探究教学循环模式为理论基础而建构和开发的适合在线学习的网络环境模式。STAR学习单元由五个环节依次相互连接而构成——“问题挑战”“初始思考”“视角资源”“总结”“评价”。学习者从“问题挑战”环节开始,为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或情景以吸引学习者进入学习之状态;“初始思考”这一环节是学习者对上一环节(“问题挑战”)中的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平台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已掌握的内容以及还需进一步学习的知识;接着进入“视角资源”环节,平台提供了与“问题挑战”环节相关的学习资源来呈现学习者在“初始思考”环节中未能作出解答的内容;继而至“总结”环节,学习单元为学习者提供机会以供其对所解答之问题的再次思考,如果学习者未能达到其学习之目标及要求,那么可以在这个环节返回至前面几环节通过网络资源再次学习,直到达至学习者所期望的目标。最终进入“评价”环节,学习者来展现他们在此单元习得知识的环节。如此将一整个环节系统地学习完之后就能为“问题挑战”中的问题或情境作出满意的回答,让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增进知识及提升素养[11]。
(二)新西兰。新西兰国家极其重视特殊教育,也是全纳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较好的国家。经过多年来政府的政策重视、民众观念的转变及教育实践的长期良性互动以及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使该国全纳教育实践的水平达到“高级”水平[13],其建立的全纳教学网络社区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而为促进全纳型教师发展提供了可能[14]。
新西兰在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之中为了实现全纳课程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有效促进学校及教师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而建立了一系列的全纳教育在线指导网站(Inclusive Education Online Guide Website)和网络社区(Network Community),网站内容包含不同的方案指南、课程指导、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一方面,新西兰通过建立全纳教育在线指导网站,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取以下信息:与不同特殊教育需求者相关的教学策略、技巧和工具;关于学校和欧洲经委会中心实施特殊全纳教学的实例研究;与全纳教育主题相关的最新论据;有关当前特殊教育项目的信息。另一方面,新西兰在特殊教育在线网站(Special Education Online)中建立了全纳教学网络社区(Inclusive Teaching Network Community)来助力全纳教师发展。全纳教学网络社区主要致力于:提供丰富的、多元的、高质量的教学课程、教学技巧及教学策略来满足个性化的教师教育方式;利用家庭、社区网络以及社区成员的集体智识、集体智慧及经验为需求者提供及时帮助;提升集体好奇心、智力、探究和批判性思维,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让所有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适时监控和评估特殊儿童需求,为其需求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开放一系列课程来使有学习障碍的群体融入日程课堂中增强其自信心;提供多感官方法的信息资源使学习者获取对信息的理解;提供数字、文本形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语音等使学习者能够个性化获取信息;融入多媒体技术,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设置具体的课程指导建议从而为教育者工作者们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指示,使全纳教育课程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有效的学习体验[15][16]。
(一)教育理念“更新”: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树立“全纳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既是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时代回应,也是全纳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真正融合的动力源泉。不论是美国的通用学习设计或IRIS强化培训平台还是新西兰网络社区的建立,这些实践经验表明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全纳教育理念能够指导和发展全纳教育,同时也能反哺全纳教育教学。因此,树立理念更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一,“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并非仅仅是一种号召,国家和政府在学校教育或特殊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中应融入教育技术之理念,提倡现代教育技术在全纳教育中的运用,以“理念引导政策实践”;其二,具有全纳性质的学校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重要性。“学校的发展与否,关键在于由谁领导及如何领导”,这表明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观念无时无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要求校长要具有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全纳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合至学校各项规划之中,以“理念指引学校规划”;其三,教师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不少具有全纳性质的普通学校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不需要用技术的手段来为课堂教学助力,这恰恰是带有片面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使全纳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教师首先在在教育理念上要有所突破和转变,以“理念形塑教师教学”。
(二)教师队伍“适切”:以技术发展平台为依托提升教师全纳素养。在全纳教育中,面对多样化的学习者,教师的教育既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考虑不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特征、自身状况),同时更要体现对待学生的无差异性(公正、平等、无排斥地对待每个学习者的成长)。如此的教学诉求并非传统的教育模式所能实现,而需革新教学模式,需要一大批“懂教学、巧教学”的教师来支撑。因此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须定位于“通才型+专才型”之结合[17],“通才”即全纳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知识,“专才”即全纳教师所要掌握的、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知识,这两种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即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搭建全纳教师教育素养提升之平台。如前所述,美国借其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及得力的平台建设理论支撑,联邦教育部投资建立了IRIS强化培训平台,并且进展相当地成功。目前我国也正处于信息化迅速发展之时期,信息化给学校网络教学带来良好的环境基础,在此背景下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国建立了诸多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而以政府支持来提升教师全纳素养的专业平台较少出现,这就要求我国须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政府支持为保障、教育主管部门为实施主体“三方协力”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及教育实际的教育者全纳素养在线强化平台,在平台建设中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建设为指导,以实证调研为基础,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恰当的愿景和明确的任务为导向。
(三)教学过程“调适”: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教学过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教学过程的整合是将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全纳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去,既是对学习过程的变革,也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的再设计、再开发、再运用,更是对教学过程的重新管理和评价,从而达到最终实现全纳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全纳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全纳教育因学习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助力与优化教学过程,只有将先进的、可行的教育技术和具体的全纳教育教学过程内在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之时,才能够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现全纳教育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18]。美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通用学习设计之实践给我国带来深刻的启示,这不仅体现于在全纳教育教学过程运用通用设计之技术,更体现在其他技术与全纳教学过程的整合,如虚拟现实(VR)技术与全纳教学的整合[19],其融合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以及传感技术等多项技术,从而生成具有立体感的音效和视频,教学方式以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为主,构建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再现知识、传授知识给学习者的过程,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视觉厌乏之缺点,为学习者提升创新意识和丰富想象力提供可能性。
(四)外部环境“得力”:创设“技术能动型”软环境。现代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从教育改革的边缘移向中心,不仅要求在注重基于教育技术的硬件环境建设方发力,而且也须在与现代教育技术相配套的“教与学”软环境上重视。新西兰建立的全纳教学网络社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全纳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也为我国全纳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其一,于学习者而言,建立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网络社区,即借助于网络发展和通信技术而建立“学习空间”——由各种不同类型学习者和助学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以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网络学习社区由于在学习时空上的无限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协作性、学习资源的自主创生性与自由获取性而能够为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保障[20]。其二,于教学者而言建立旨在提升教育工作者全纳素养之网络教学社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富、引人入胜的课程、知识及策略,以社区网格及成员的经验、知识为有需求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以国外成熟的经验为镜照设置具体的课程及指导建议为教育者工作者们提供准确、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达到促进特殊群体及有需要之群体在全纳教育课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之目标。
总之无论从全纳教育理念之转变、科技革新对教育的影响还是目标诉求上来看,全纳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间的融合所发挥的作用更多倾向于积极推动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全纳教育的融合是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之诉求,是全纳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关注所有个体需求、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平等的有力支撑,也是建立学习型、全民化、终身化社会的路径之一,将会成为全纳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和重要的“突破口”。总之,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全纳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势在必行,其在全纳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