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力,房 娟
(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提要:根据山东省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政策,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全局莫兰指数法、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因子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投资以及人民推动的消费水平,其发展速率呈“n”形趋势,2015—2019年为发展的“瓶颈期”;山东省各地级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依存关系,整体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特征,空间格局演变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出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双核模式”;投资、消费、出口、科技的驱动效果较好。今后,山东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善经济结构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推动绿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GDP年均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被称为“中国奇迹”。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等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出现了生态环境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现象[2],所以区域的经济发展亟须转变增长方式。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优势不突出,城乡差距较大,生态环境绿色发展任重道远,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还存在短板弱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智慧经济为主导,质量发展代替速度发展,推动产业不断升级,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路线方式,所以对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定及驱动机制的研究,将会对国家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作为北方的经济大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原本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能满足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亟须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2018年山东省正式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的国家发展战略综合实验区,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实验区,山东省境内以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为核心,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同时《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山东省经济驱动力由原来的老旧动力转变为新动能,使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山东省作为黄河流域下游的重要承载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利于本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已成为山东省当下及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因此,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驱动力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从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学术界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逐渐表现出经济增长与社会制度、民俗文化、环境保护等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相关现实问题相继出现,学术研究逐渐由经济增长问题开始延伸到经济发展问题[4]。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分析区域空间差异性[5];二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测定,通过构建模型对经济效率值进行测算,并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差异性分析[6]。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概念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学者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展开:一是基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来分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根据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及区域本身属性构建,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7];二是从投入产出角度,将全要素生产率等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具,以经济发展效率来说明经济发展质量[8]。
现阶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追溯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因子研究,通常所说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消费、投资及出口[9],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仅主要表现在这3个方面,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区域范围对经济发展及驱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结论。首先,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10];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这一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愈加显著,制度越完善, 经济增长就越表现为技术进步的发展[9, 11];再者是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得越快,高级人力资本就越体现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低成本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小[12];此外是区域发展政策,例如国家或城市的开放度,实际上区域发展政策是一种特定的优先权,是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的方案[13]。还有部分研究表明,道路交通改善和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具有主导性的驱动作用[14],而宗教信仰、物流系统、能源利用方式等与经济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5-16]。可见,测定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对现阶段及未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
由上述内容可知,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国家、省域和特定的区域层面,省域地级市层面的分析研究缺乏;二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集中于区域整体水平测定和空间分异性研究,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的研究现阶段较少。因此,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与山东省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数理模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以探索其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化规律,对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对促进全国类似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来构建指标体系,包含21个输入层指标和1个输出层指标,利用2000—2019年山东省整体的截面数据和2010—2019年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全局莫兰指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发展及空间分异进行测定,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测定。
研究数据依据2000—2019年的《山东统计年鉴》以及山东省各地级市2010—2019年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数据补齐来源于2010—201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插补是依据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中的线性插值法补齐。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所达到的水准,包括规模和速度两个方面。综合来看,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应当包括经济发展状态和经济发展潜力。高质量代表着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本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包含投资、消费、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投资是用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测定,既表示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又代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决策影响;消费是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人均居民消费额等指标来测定,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产业是对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进行比较衡量,包括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测算以及第二、三产业在特定时序的发展情况;创新是用人才数量及科技发展水平来测算,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量及专利授权量、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协调是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用城乡区域差异指标来测定,包括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乡收入差距、人口城镇化率,代表区域、经济、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用环保投资额占财政支出比、单位GDP能耗、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来测定,代表政府对绿色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产业发展对绿色发展的贡献、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3个方面;开放是用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来测定,涵盖外商投资对区域影响的作用和区域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及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3个方面,而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层面是针对城乡差距及基础设施水平的,体现在协调及绿色系统层的指标拟定中,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系统层指标权重中,投资(0.185)>消费(0.180)>产业(0.154)>创新(0.134)>绿色(0.127)>开放(0.117)>协调(0.104),这说明:一是影响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政府、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投资以及人民推动的消费水平,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关键作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紧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山东作为农业大省,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来提升整体的经济发展实力;三是科技人才主导的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事实上科技人才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四是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依旧存在,产业清洁化转型还存在漏洞,区域内生态功能建设还有待加强;五是开放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差,作为临海城市外向型经济却不明显,与山东省固有的保守观念有直接关系;六是城镇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显著,人口城镇化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减弱。
表1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标
1.全局莫兰指数
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通过空间邻近单元属性值的近似度来反映区域单元的集散效应[17],本文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2010—2019年山东省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状况,进而揭示各地市之间的空间发展状况。具体计算方法为
(1)
判定时,Moran’s I介于[-1,1]之间,Moran’s I>0,表示数据呈现空间正相关,其值越接近于1,则空间相关性越明显;Moran’s I<0,表示数据呈现空间负相关,其值越接近于-1,则空间差异越大;Moran’s I=0,表示空间呈现随机性分布。另外,Moran’s I需要p值和z值来检验。
2.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异性是地理现象的基本特点之一,地理探测器是探测和利用空间分异性的工具[18]。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一种统计学方法。地理探测器包括4个探测器,其中分异及因子探测是探测某因子X多大程度上解释了属性Y的空间分异。本文用地理探测器的q值来说明拟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输出指标(人均GDP)的解释程度。表达式为
(2)
(3)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与人均GDP在2000—2019年变化趋势一致(见图1)。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是由表1中2000—2019年系统层各个指标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所得,而人均GDP是输出层指标,可代表山东省实际经济发展状况。2005—2014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年均增长率(18%)大于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13%),说明这10年间山东省较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已经逐渐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年均增长率(5%)等于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5%),说明这5年中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吻合,并且由图1可知,经济高质量发展速率趋于平缓,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期”,2018年山东省开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策略,不仅利于打破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而且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逐年上升(见图1),2000—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为13%,划分阶段来看,第一阶段为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6%,主要是在2004年,山东省制定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半岛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明显,但此阶段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第二阶段为2005—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25%,此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正式批复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实“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济南都市圈区域发展战略等,山东全省区域经济呈现出东、中、西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但依然存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第三阶段为2010—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12%,此阶段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但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环保形势严峻等问题。第四阶段为2015—2019年,年均增长率为5%,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战略稳步推进,“双招双引”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速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n”形趋势,2015—2019年遇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期”。
图1 2000—2019年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与人均GDP的依存关系
2010—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起伏波动(见表2),呈现出停滞发展状态,10年间以济南市和青岛市为“龙头”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同时,标准差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东省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标准差变化为先减小后增大,由2010年的0.196变为2015年的0.178再到2019年的0.199,说明2010—2019年山东省地区之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原因是2010年前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济南都市圈发展战略等政策的落实,使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区域间缩小,后因政策调整不及时,山东省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拉大,说明区域发展政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时序动态演化起到关键性作用。
表2 2010—2019年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
将2010—2019年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见表2)导入ArcGIS10.2软件中,采用欧式空间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作为计算要素之间距离的方式,分别计算 2010—2019年Global Moran’s I指数(见表3)。2010—2019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Moran’s I指数p值均为零,故Moran’s I指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山东省各地级市之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依存关系,同时2010—2019年Moran’s I指数大于0且全部维持在0.6以上,说明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集聚性显著,在此发展基础上涓滴效应逐渐增强。
表3 2010—2019年山东省Global Moran’s I指数
为了直观地显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情况,将表2中2010年、2015年、2019年的数据导入 ArcGIS10.2 软件中,采用自然断裂点法(natural breaks)将其分为3类,即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见图2)。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情况,整体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特征。2010—2019年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较为稳定,济南—青岛连线地区以及东北部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突出,济宁市经济发展在鲁南地区一枝独秀,再一次验证了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高值区城市数量变化由2010年的3个变为2015年的1个和2019年的2个,中值区城市数量变化由2010年的5个变为2015年的6个和2019年的5个,说明山东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处于停滞状态,逐渐演变为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双核模式”。
a 2010年
b 2015年
c 2019年
结合《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山东省城镇空间布局“一群两心三圈”,其中“三圈”是指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滨州、东营、德州、聊城、泰安)、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威海、潍坊、烟台、日照)、鲁南经济圈(包括济宁、枣庄、菏泽、临沂)。结合计算结果表明,三大区域发展状况不一,其中胶东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最好,青岛引领周边城镇发展,涓滴效应明显,青岛和烟台作为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拥有许多外向型经济资源,临海条件优越,利于发展蓝色经济,潍坊和威海区位条件优越,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省会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协调,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各项资源禀赋都占据中心位置,包括政策、文旅、交通等,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用显著,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实施对自身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用显著,淄博靠近省会城市济南,是山东省的中部工业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件相对较好。鲁南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落后,是山东省经济具有发展潜力的低值分布区,主要是因为鲁南经济圈位于山东省与其他省的交界处,资源条件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环境保守。由此可见,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由“双核模式”带动鲁中地区和鲁南地区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溢出效应。
影响经济发展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要素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时期促进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增长动力的主次变化情况。考虑到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理论》[19]中对促进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驱动力进行研究,引入7个方面的驱动因子(见表4),其中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的具体测定方法详见参考文献[20],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识别2010年、2015年、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
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不显著(p>0.05),说明2010年产业结构对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明显,2019年出口总值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不显著(p>0.05),说明2019年出口对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明显,其余指标全通过显著性检验。
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总值、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果较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驱动作用明显,一方面,说明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山东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推动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模式。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直接挂钩,内生消费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作为沿海城市,外向型经济依然是最理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2019年出口经济受挫呈现不显著状态,但综合来看出口依然是驱动经济的主力之一;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区域的创新能力以及人才需求,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综合来看,在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中,科学技术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时间维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总值、人口城镇化率、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有所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直接利用外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小幅度提升。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减弱,2019年驱动作用不显著,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贡献度不断减小;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有所提升,但依旧不明显。2010年,山东省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而2019年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二产业,随着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多;开放带动作用有所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会巩固山东省内的产业结构,使新技术、新发展模式等带来溢出效应,改善原有的固定产业生产模式。
表4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因子
本文构建了包含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定了2000—2019年山东省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运用全局莫兰指数测算了2010—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的空间集聚与分散情况,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驱动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影响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政府、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投资以及人民推动的消费水平;山东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了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力;科技人才主导的创新动力相对不足,现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人才的巨大引擎力量;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依旧存在;开放经济带动效果差,固有的保守观念根深蒂固;城镇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显著,人口城镇化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减弱。(2)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序演化特征表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在逐年上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速率呈“n”形趋势,2015—2019年遇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期”,区域发展政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时序动态演化起到关键性作用。(3)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山东省各地级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依存关系,空间集聚性显著,涓滴效应逐渐增强,整体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特征,空间格局演变处于停滞状态,逐渐演变为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双核模式”。胶东经济圈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最好且涓滴效应明显;省会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协调且极化作用显著;鲁南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落后,是山东省经济发展具有潜力的低值分布区。此外,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由“双核模式”带动鲁中地区的发展,表现为溢出效应。(4)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力研究表明投资、消费、出口、科技的驱动效果较好,从时间维度来看,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投资、出口、城镇化、科技的驱动作用有所下降,而消费、产业、开放的驱动作用小幅度提升。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区域的创新能力以及人才需求,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综合来看,在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中,科学技术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分异性显著,应当提升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2010—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起伏波动,研究证明区域发展政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时序动态演化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利于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现阶段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策略的实施,塑造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优势,让新动能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加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唤醒经济内生驱动力的引擎力量,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协调发展。将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作用与自下而上的内生驱动力相协调,共同成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二,改善经济结构体系,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改善传统动能产业,大力提倡清洁化产业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循环可利用的清洁型能源,同时提升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科技水平,使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依赖于传统动能产业,产业清洁化与轻型化转型形势依然严峻。划分区域来看,胶东经济圈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高值区,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山东省前列;省会经济圈产业转型发展参差不齐,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鲁南经济圈是产业转型发展的低值区,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落后。南北产业格局差距大,所以应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努力形成新的空间发展格局,使山东省产业转型发展的南北差距减小,提升山东省整体的新动能产业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知识溢出效应,建设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根据2000—2019年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权重排名,创新水平居于第四位,综合来看,在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中,科学技术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资本投资拉动大于科技人才,依赖资本的投入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转变。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区域的创新能力以及人才需求,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进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环保能力,提升山东省经济高质量整体发展水平。
第四,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让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带动经济发展的低值区域。兼顾整体和个别,稳中求进,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三大核心发展区域,加强核心发展区域对其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及技术溢出效益等,在确保各地区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侧重经济发展的“质”,实现山东省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根据各地市的客观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发展侧重点。由研究结果可知,今后首先要加强济南市在省会经济圈中的涓滴作用,同时注重提高胶东经济圈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其次,在鲁南经济圈内形成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
第五,推动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将节能环保、生态保护贯穿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在碳排放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制定的政策目标,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倒逼作用,形成生产方式清洁化、生活消费环保化、生活环境绿色化。目前,山东省绿色发展仍存在漏洞,绿色发展效率存在区域性差异,因此,应当对绿色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行修补,让绿色发展成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一方面要针对山东省固有的“双核”模式,推进济南和青岛的绿色发展溢出效应,提高鲁中和鲁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发展多个增长节点,不断发挥绿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涓滴效应,推进与其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第六,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山东作为沿海省份,开放程度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外来投资等作用于区域内所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以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为依据,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稳固全球性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发挥与日、韩等国家地缘性合作发展的新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近年来,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外贸经济受挫,首先应在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除此之外,山东省各地级市制定的发展外贸经济政策,应当既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拓展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