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彭飞凡,于梦鑫
(南京邮电大学 管理学院,南京 210003)
提要:数字化赋能是组织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了数字化赋能的相关研究。为了探索数字化赋能的内涵,梳理其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背景下赋能的重要地位,亟须对数字化赋能进行文献梳理。从授权赋能出发,探讨数字化赋能的起源与内涵。回顾以往学者就数字化赋能对企业的影响及在政务、教育、弱势群体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回顾发现,数字化赋能的内涵、测量、发展历程、赋能对象等尚不够清晰,理论框架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赋能和平台赋能对组织和个体带来的影响,缺乏对数字化赋能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作用机制和多层次效应方面的研究。最后,立足于我国本土情境,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赋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相关工具的应用,国家高度重视组织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管理。在社会领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号召借助数字技术来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后停工停产等突出问题。工信部也推出了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更加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数字化赋能,就是赋予产业这种创新力[1]。数字化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直播带货到宅经济,数字化催生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了新希望,给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变化[2]。
在学术领域,从实践视角探讨数字化赋能的产生及应用的论文逐渐开始增多,但数字化赋能领域的科学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目前仅处于初步阶段。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聚焦数字化赋能的起源与内涵,探讨国内外数字化赋能的影响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分析总结数字化赋能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结合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数字化赋能来源于授权赋能(empowerment)这一管理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多年前,起初被应用于政治领域。20世纪20年代,这一概念在积极心理学中被正式提出,并运用到多学科领域,发展成为多层次概念[3]。在管理领域中,“授权赋能”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由“管理理论之母”Follett[4]最早提出,即通过对个体授权来提升组织的权能。这一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
关于授权赋能的概念界定主要从两个视角出发[5],一个是组织视角,另一个为个体视角。从组织视角来看,赋能是指通过改变外在的工作环境、条件来给予受体权能,代表性观点有结构赋能和领导赋能。结构赋能主要是指改善文化、氛围等组织条件来增强成员的权益,包括对组织政策、内部体系的一系列变革[6];领导赋能(leadership empowerment)的概念是由Konczak[7]提出的,指领导者为员工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他们自身权能相关管理行为。从个体角度来看,授权赋能是指通过授予权力来增强员工对自身能力、控制力、信念等内在感知过程,其主要是指心理赋能,即通过改善员工的社会心理或内在动机等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影响[8]。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赋能的诸多手段得到了数字技术的加持,数字化赋能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基于社会学的视角,Makinen[9]指出,数字化赋能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公民使用技术的结果,而是指通过利用技术获得的技能使社会具有包容性的能力。Hermansson 和Lena[10]认为数字化赋能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改善大众的生活方式,赋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新手段,使人们成长为能够控制他们生活和环境的有能力的主体;潘善琳和崔丽丽[11]基于商业实践的视角,指出数字化赋能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一系列商业创新行为。这一效应可以逐渐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Lenka等[12]从企业价值共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字化赋能的3个基本组件,即智能能力(硬件获取信息的能力)、连接能力(网络与产品连接)和分析能力(分析数据后进行操作指令的能力),并解释了这3个组件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机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陈海贝和卓翔芝从管理学的视角展开探讨,认为管理者通过数字化赋能个体,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开发他们自身的极限潜能[2]。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数字化赋能的内涵,但所有定义都涵盖了以下两方面:(1)强调数字技术的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管理、处理和传播信息,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学习,并拥有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帮助个体进行创新、改造和适应当前所处环境[13],组织也需要认识到技术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将组织转变为数字工作空间。技术将成为推动工作方式以及提高员工绩效的根本变革。(2)注重赋能对象能力的提升。数字化赋能的探讨更加关注赋能对象能力获得或提升的作用,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他们拥有更高的知识素养,可以提升其创新能力[14]。
企业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完成转型升级。数字化赋能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赋能和平台赋能两个方面。技术赋能主张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来达到自身系统能力的激活和增强的过程[15]。平台赋能是技术赋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通过对现有的数据信息加以整合,形成闭合的商业生态圈。
1.国外研究概况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随着客户行为逐渐复杂化,电子商务平台公司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与客户互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现有的研究表明,目前主要的商业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向数字化系统管理模式转变。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组织必须正视技术的力量。Lenka等[12]认为企业数字化能力的3个基本组件(智能、连接和分析)会通过接受反馈来达到企业价值共创的目的。Patel[16]指出数字技术会对组织业务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它打破空间上的限制,将组织转变为数字工作平台,这种赋能将推动工作方式和企业绩效发生根本变革。Soegoto等[17]通过调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小微企业是从事各种商业领域的商业行为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其业务流程数字化,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提高生存能力。
2.国内研究概况
数字技术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这些技术主要包含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
从社会层面来看,技术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居民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18]。数字化赋能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如直播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出现,对传统的市场结构产生了冲击,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和价值共生都有“挖掘”效应[19]。
从企业层面来看,技术赋能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相关行业领域和企业的管理应用系统。如在制造行业,黄荣怀等[20]指出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对工业领域提质、增效、降本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成效。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重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价值链,形成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新增长点,这对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21-22]。还有部分研究聚焦于农业领域,王淑荣[23]通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我国农业的发展路径,指出人工智能可以驱动农业产业链的有效改革,提升产品品质,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李艳[24]指出数字技术能够对农业进行远程操作和监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加速我国农业转型的步伐。技术赋能的研究还会促进企业内部创新,吕华章等[25]指出云技术会加快企业业务的反应速度,拓展多业务场景的业务需求。通过引入云计算,来为企业的基础设施和相关业务上云,可以达到企业业务创新的目标。此外,还有研究关注于我国智慧社会的建设,通过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高效率的万物互联,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交通体系[26]和智慧养老服务[27]。
1.国外研究概况
Leong等[28]运用案例研究展示了数字化技术是如何对边缘化社区进行赋能的,指出农村社区在获得通信技术赋能后,有助于形成自我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以成为变革的驱动力。Sun等[29]的研究指出,数字化赋能活动是平台功能的关键,通过设计畅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渠道才能构建商业生态体系结构。Xiao等[30]基于对电子商务平台和多个零售商之间的决策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赋能平台可以有效帮助零售商提高运营效率,且平台的零售商越多,每个零售商所分得的利润则越高。还有研究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探索海运业的数智发展,为其利益相关者构建了智能航运系统来改善航运的能力,促进航运业的发展[31]。
2.国内研究概况
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了零售行业的发展。零售商没有能力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信息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也没有能力充分发掘消费数据和购买行为背后的有益价值,零售商总是被数据淹没。因此,一些平台开始通过优秀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帮助这些传统的零售商提高运营绩效。在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32]和价值共创[33]等方面,平台赋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郭星光和陈曦[34]探讨了数据赋能平台企业价值共创和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直播行业发展迅猛,直播电商纷纷利用平台赋能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收益率,如游戏直播、秀场直播、网红直播带货和借助抖音、火山等视频软件进行宣传,给顾客打造了更加直接生动的购物体验,平台赋能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除了商业平台外,还有像腾讯课堂[35]、MOOC[36]、超星学习通[37]等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线上渠道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相关研究指出,各个平台教学模式、方法多元化,线上师生互动更加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视频、启发式互动等形式呈现,不受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些基于数字技术的平台赋能也极大地提升了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并为各平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数字化赋能除了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还有不少聚焦在特殊地区、弱势群体、政务服务、教育行业等领域。
1.特殊地区的应用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数字化赋能就越显优势,如印度政府实施了“数字印度”计划,涉及3个关键领域,即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按需治理和服务及数字化赋能公民,这个计划主张通过加强关键数字素养,如识字率、基础设施、整体商业环境、监管环境等,来实现整个国家的数字化转型[38]。Iyengar等[39]指出印度的数字化赋能完全取决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素养的培育。农村人口要想获得这些服务,就必须具备数字化能力。未来,这一计划有可能让每个农村公民掌握数字化知识,通过促进无现金和无纸环境,农村人口的数字赋能可能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印度非政府组织“数字化赋能基金会”(DEF)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也启动了几个突破性项目,包括数字村务委员会、互联网权利、数字文化遗产等,这些举措使印度传统的手工织布在材料、操作方式、技能培训和市场渠道等方面获得了充分赋能[40]。除了印度外,Perakslis[41]指出中东的网络用户描述缺乏表达自由,并担心创建和共享内容时的法律后果,公民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社交媒体交流来影响大量受众。数字工具的发展将会赋能给那些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如非洲,为他们带来巨大发展潜力。移动设备的激增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彻底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2.弱势群体的应用
数字化赋能将会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数字地位,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如何。Pierce[42]的研究表明,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相关患有视觉障碍的人群提供便利,利用Moby这样的智能手机拍照程序,帮助消费者识别产品的工具,方便盲人购物。Heckert 和Fabic[43]通过访谈了解非洲地区女性赋能情况,发现从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等方面可以增强女性权能。Peromingo和Pieterson[44]指出数字赋能可以改变被迫移民群体的生活,为他们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机会,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新社会。Bruggers等[45]等通过对癌症儿童的赋能研究发现,促进运动赋能的电子游戏技术应用于移动平台对癌症儿童的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Iivari[46]研究认为,加强对儿童的数字技术教育,让他们从广泛的、正在进行的数字化带来的最新发展中获益,并为年轻一代管理和掌握他们技术丰富的未来做好准备。
3.政务领域的应用
Makinen[9]发现数字技术会对公民、在线社区和政府之间进行相互赋能,公共行政部门为公民提供获取和使用互联网等技术基础设施的一些可能性来支持他们适应信息社会,防止数字鸿沟。作为信息社会有影响力的参与者,公民也能够获得更好的联网、通信和合作机会,提高个人和社区的能力,这些社区具有社会影响力,可以参与城市规划、在线服务等政治性活动。Spaiser[47]研究指出,电子政务让政府听见女性、青少年的声音,赋予他们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力,推动社会公平。Khandekar和Fedotova等[48]认为,数字平台可以使政府的工作流程更加透明和自动化,加强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通过公民的参与式治理来促进经济发展。Bautista[49]研究指出,数字化赋能还实现了镇政府自动化办公这一愿景,利用通信技术的优势,开发村镇办公管理系统,加快由镇执行的交易和提供的文件。数字技术加强了民众对政府活动的监督,督促相关制度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民政之间的有效沟通。Khandekar 和Devadiga[50]指出数字技术将解决物理文档的存储和管理问题,通过提供一个协作的数字政务平台,可以让大众了解政府选举候选人相关的所有必要信息,帮助人们在选举期间选择合适的政府候选人。
4.教育行业的应用
在数字社会的建立过程中,数字化对于促进技术的使用和培养青年人参与全球经济至关重要。例如,在大学里,学生对技术获取的认识、学习动机的提高以及对数字技术的使用都是有所要求的。数字化赋能并不是简单地使用技术来获取、处理信息,而是意味着个体能更有效的学习,发展专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纳入创新、创造和改造当前社会和专业环境,这将影响他们个人在商业市场的竞争力。Akkoyunlu等[51]开发了一种测量工具来确定大学生的数字化能力水平。他通过对76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开发出一套有效且广泛适用于大学生的四维度、45题项数字化赋能量表。在Akkoyunlu 和Ayhan[52]开展的另一项研究中,他们使用这一量表对169名小学四年级拟任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未来教师数字化赋能与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信息解读、信息综合运用等方面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信念的赋能效果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建议为未来的教师开发和维护信息素养及数字化赋能项目。Sarycoban[53]也利用这一量表考察数字化赋能与未来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发现未来英语教师的数字化赋能水平与其教师自我效能感信念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Norcelly等[13]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来自苏克雷省大学、商业和政治部门的22个样本,表明数字化赋能是促进大学、企业和公共政策内生发展的三阶段一体化战略:第一个阶段,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大学获得数字技能;第二个阶段,学生发挥积极作用利用技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学生作为创造者利用技术生产和分享产品。Pitre等[54]通过调查哥伦比亚民众在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利用这些技术方面的程度,指出大学教育是个体获得数字赋能的关键途径,这将提高他们的技能,使他们有更好的可能性来改善生活条件,并符合社会的要求。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数字化赋能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实证研究非常少。现总结部分典型研究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数字化赋能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和主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化赋能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发现以往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数字化赋能的理论框架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从数字化赋能的内涵来看,不同学者对数字化赋能的界定都强调了数字技术的运用和赋能对象能力的提升。但事实上,大家对数字技术的界定比较笼统,不够准确。最早的数字技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产生,到当今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各类新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在各个领域实现应用。学者们提到的数字技术到底是哪一类的数字技术,很多研究中并没有表达清楚,另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数字化赋能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研究中需要在内涵的界定上更加明确。数字化赋能的对象都有哪些?使用数字技术的对象都是数字化赋能的对象吗?不同层次的赋能对象表现出的差异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此外,数字化赋能的内容都包括哪些?是否有不同的层次?是否有具体的测量?
2.数字化赋能的研究方法不够全面
目前,数字化赋能研究很多还停留在实践应用方面,以针对具体企业或单个组织展开的案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为主来探讨数字化赋能商业机制的过程。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非常少。数字化赋能给组织和个体带来的影响缺乏数据的支撑。
3.数字化赋能的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数字化赋能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技术赋能、平台赋能这两个角度出发展开,探讨数字化赋能为组织和个人带来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在特殊地区、弱势群体、政务和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尚缺乏对数字化赋能的维度、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作用机制和多层次效应方面的研究。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实践的发展是领先于学术研究的。国内外对数字化赋能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立足于我国特定的文化情境和经济发展需求,响应国家数字化赋能企业的号召,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我国企业未来的数字化赋能研究做出展望。
1.进一步构建数字化赋能的理论框架
首先,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赋能的基本内涵,许多相似概念与数字化赋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功能上的重叠,如数据赋能、大数据赋能等,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界定并与数字化赋能加以区分,可以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层面、研究范围、研究目标和所使用的方法工具等方面考虑;其次,探究数字化赋能的发展历程,梳理它的研究脉络,了解数字化赋能的不同层次,为形成其系统性理论框架奠定基础;再次,明确数字化赋能的关键维度、赋能对象等,深入企业,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赋能的内涵和层次,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的测量量表。结合中国背景下的企业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赋能理论研究体系。
2.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探讨数字化赋能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实践入手,尝试选取多个研究案例展开对比分析,结合深度访谈或扎根研究,初步形成数字化赋能的相关理论框架,然后,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发数字化赋能的量表,确定组织层面或者个体层面的数字化能力水平,将数字化赋能视为解释变量或中介变量来探究其对组织绩效和个体绩效的影响机制,也可以将其纳入被解释变量来探索它的影响因素,使得研究结论有实证数据的支撑,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赋能的研究体系。
3.进一步拓展数字化赋能的研究内容
首先,探讨数字化赋能的影响因素和情境因素。影响因素方面,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当今时代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赋能的原因,如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的数字能力等因素。从情境因素看,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提供上越来越多地嵌入并依赖于其背后的商业生态系统,后续研究可以探索商业生态系统的完善、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数字化成本等对数字化赋能作用机制的影响。其次,深入探讨数字化赋能对企业绩效、创新、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多层次效应:第一,数字化催生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这些会对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因此探讨数字化赋能企业创新和组织结构转型的作用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数字化赋能会通过开拓新的用户空间和商业机会、获取外部离散资源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高企业绩效。第三,数字经济时代市场需求普遍存在多样性和可变性,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更高的灵活性敏捷性来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未来的研究视角可以聚焦于数字化赋能与组织敏捷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此外,未来研究还可以从个体层面出发,探讨数字化赋能的作用机制,如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数字化赋能方式对赋能效果的关系,以及数字化赋能是否会造成个体认知负荷过重等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