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王飞 俞定智 姜旭锋 于生德
摘 要: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坚持“读书-研究-实践”“实践-带教、学习-研修”等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探索为核心,在研究中促进学习,在探索中深化实践,在研究探索中加快专业发展的培训特色。面对新时代教育的体育教师,首先应立足有效的体育教学研究,在科研探索中受益,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其次要积极参与构建“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海派体育教学新模式”,更有效地辐射推广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促使自身在科研探索与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科研探索;学习实践;研修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3
一、科研探索,提升体育科研能力
(一)攻坚课题,提升科研素养
以上海市攻坚课题“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为研究主线,提升体育科研素养。在研究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探讨,利用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这一平台,通过富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科研探索,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激发体育教师的活力和潜力,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在科研探索中不断前行,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
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要求每位核心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特色,独立承担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带领教师共同发展。一方面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理论学习“体育科研论文撰写”“体育科研课题如何申报”“课题申报范例”等形式,提高核心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成员把课题研究的过程作为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汲取营养的过程,自觉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与研讨,使研讨成为学习的动力,学习成为研究者的内在需求,并在课题的交流研讨与合作学习中,提升成员的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成员教学实践的创新能力。
(二)科教融合,促进科研探索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所谓教研相长,体育科研课题源于教学工作實践,课题成果又反作用于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促进。将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用科研实践和成果去充实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研的态度和精神,使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平衡和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教学科研相长。
同时,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成员要基于先进的国内外教育理念,聚焦科学且多元的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成效,时常反思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同时要及时跟紧教学改革的节拍,以课题为抓手,向研究型体育教师转变,努力做到有为而有位。
(三)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
在学术交流方面,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不断丰富和加强学术交流研讨,邀请国内多位体育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和报告,介绍体育学科最前沿的教学理论及实践成果,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成长心得,帮助成员提高对体育教育前沿教学理论的认识和追踪能力,拓宽成员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培养成员的创新性思维,使成员从文化自觉和研究策略角度审视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二、学习实践,深化体育教学研究
(一)创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在学习实践中得知课堂教学模式从来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情况及教师特长等诸多因素确定,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的实施策略,注重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互动,在碰撞交流中共同提升和拓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智慧和深度。
课堂教学一直是核心团队成员研修的重点,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在听课调研的基础上,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将“聚焦课堂、有效教学”作为研修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剖析为主要手段,以行为跟进为主要策略开展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培训中,基地主持人和核心团队成员一同参加评课活动、教学展示活动,并进行专题性理论辅导等,让成员参与课堂实践,在交流中更新成员教育理念,提升成员课堂教学体悟,并通过选择要观摩研讨的问题,观摩示范课和专题研讨,反思撰写经验总结,这样的课堂分析和系统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成员的专业能力。同时,核心团队成员根据自身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通过归纳总结不同课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形成可操作的经典范式,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从而研究构建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在上海市区域推广。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反思
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研修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成员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基于名师指导提高反思能力,培训中更加注重成员学习思考的过程,让成员学会学中思,思中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实践导向和实践反思,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注重实践育人,坚持自主选择、自我评价及自觉锻炼。通过培训教师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多项交流互动,使成员参与到教学中去,总结反思,以归纳提炼的方式形成教学反思中的基本观点、并成文,以此来指导实践,并不断创新发展形成新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发展能力。
在核心团队成员完成三年培训学习之时,成员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更是体验并实践着“海派学校体育教学”给课堂所带来的效能。当成员作为学科专家时,在体育教育中,更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文化育人为指引,同时注重实践反思,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爱”,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注重课程改革,创新特色课程
体育“三化”课程是学科育人目标实施的重要载体,构建具有上海市学校体育特色的创新教育课程,探索课程、课堂系列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多渠道的体育创新教育培育模式,丰富创新教育实践是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的研修项目。基地对核心团队成员进行特色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分别以“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课程与特色教师”“特色课程的实施策略”“特色课程的科目设计”等为培训主题,展开“三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高峰计划体育基地成员在导师俞定智的引领下,通过对课程培训和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丰富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程组织方式,并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进行渗透,突出课程特色。同时,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围绕特色课程的培育、特色课程的共享等主要问题展开实践与研究,与合作学校进行特色课程共享的试点实验,让成员在实践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化教学研究;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创新组织形式;以课程建设为突破,提升教育质量;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提高教学实效。通过课前研讨、课上观察、课后分析等形式,让成员广泛参与,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让核心团队成员跨区、跨学校进行授课,在共享中共建。
三、导师引领,寻求自我创新发展
(一)多元化发展,培养创新
思维
基于名师的引领和辐射,通过多元化的发展培训,不断培养大批基础扎实、理念先进、视野宽广、德才兼备以及思维创新的教育领军人才,为体育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和人才基础。一方面,丰富多样的特色化课程培训,不仅夯实了成员的体育学科理论功底,丰富了成员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拓展了成员的交叉综合特色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学科知识面,更新了成员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成员的体育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的教学实践和科研交流培训也引领着区域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通过多元化的发展,不断培养成员的创新思维,成就成员的不同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包括独到的阅读感悟、独到的教学示范、独到的课题研究。
(二)特色化发展,成就学校
优势
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是高端名师的培养基地,追求卓越、走向卓越是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成员的卓越追求和自身特色发展,更是通过成员的多元化发展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最终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辐射推广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教委安排了高峰计划体育基地蹲点上海市黄浦学校,开展“强校工程”,基地在充分了解该校的办学理念、工作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后,提出最能发挥学校优势的项目,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例如,将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的秘书也作为成员培养,以点带面提升蹲点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以课程与绿色指标研究为切入口,提高蹲点学校教研效益。
(三)个性化发展,寻求自我
提升
体育名师培养,注重实践导向,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更注重实践育人。“自主管理、自觉成长”是高峰计划体育基地浓厚学习氛围的体现,每一次活动,都通过丰富多样的研修内容,如听课、看课、教学实战和专题备课等多个实践环节,成员交流分享,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促使成员在做中学,不断提高成员自身专业技艺和业务能力。通过内容丰富多样的名师培训,满足了成员的不同需求,促使了成员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使成员的专业化不断提升,并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风格。此外,成员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清晰自身定位,自觉展开拓展学习与实践,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以寻求自我提升和发展。
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核心团队成员和秘书成员借助基地优势,依托各校提供的教学平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性的尝试,并在这种不断探索与学习实践中寻求自身发展,使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相较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和提升,教学智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且这种探索还将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地完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施锦丽,冉小峰.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突破[J].体育教学,2020,40(12):16-18.
[2]朱华剑.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型体育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25-27.
[3]肖爽,邱烈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27):60-63.
[4]陆东梅,嵇明海.提升体育教师撰写体育科研论文能力的再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14(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