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义建构理论认为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赋予经历意义的过程。文章以意义建构理论为指导,从意义建构理论的四要素入手,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的现状和阻碍其能力发展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意义建构理论;意义赋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41-02
近年来,经常在学生群体中聽到这样的话语: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观念的更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注意义二字,那究竟何为意义?怎样理解大学生的意义赋予能力?作为高校教育者又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意义赋予能力呢?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因此大学生的意义赋予能力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给生活中的对象事物赋予含义的能力。对生活中的人和物拥有正确且高水平的意义赋予能力,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充满光明和希望,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而若是意义赋予能力不足、缺失或方向错误,则可能会导致个体悲观消沉、迷失方向,无法把握眼前的资源和机遇,严重者甚至会误入歧途[1]。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的现状,分析阻碍其意义赋予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意义赋予能力缺失、不足和方向错误,主要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
(一)思想政治
当前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书本以外的政治理论和知识,因而头脑中并未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在面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时缺乏正确的态度,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和政治制度,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在需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传递政治知识时表现出理论功底薄弱的特点,政治素养有待提高;在面对具体生活事件的时候,常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作为判断标准和条件,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未能从大局的角度出发,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方式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变大,一些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自我约束能力急剧下降,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打游戏、每日得过且过,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旷课、课程考试不及格,陷入无法毕业的境地,学习和生活目标严重缺失;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较低,生活中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坚持60分万岁,学习和生活动力明显不足;因高中时教师和家长的密切关注和精心安排,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只关注于当前的安逸享乐、利益得失,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规划,但在整个人生长河和个人的生涯发展过程中,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二、阻碍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提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现实背景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的高度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愿望,但与此同时,信息爆炸式呈现、文化多元性交流的局面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腐朽文化、反动势力也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无形中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强烈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他们开始认识到知识和能力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学生也开始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处于“拖延症晚期”,认知上的改变并没有带动他们行为上的积极性,动力不足使他们仍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能学会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没有掌握恰当的归因方式,使得情绪状态波动起伏。
2.学校教育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当前的思政教育过于理论化、专门化,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互动,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另一方面,开展思政教育的部分教师存在技能不足和本领恐慌的问题,未能始终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3.家庭环境
或许现在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但考上理想的大学仍旧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对于孩子最大的期望之一。在这种期望下成长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生活琐事被父母安排得清清楚楚,由此导致的低情商、高分低能、缺乏人生追求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自己的生活该如何过、其意义又在哪里一无所知。
(二)内部原因
1.青少年特有的年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在寻求自我价值和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自我和社会的碰撞、冲突,但由于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他们在遇到事情时缺少冷静思考的能力,容易冲动行事,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抗挫折能力的缺乏也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障碍时极容易气馁、悲观,甚至一蹶不振。
2.青少年缺乏积极主动性
与父辈们相比,当代大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的时代,远离战火和贫穷的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无数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电影里,而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因此缺少对事物意义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三、提高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的对策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新信息在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者总是以“我意识”“我运算”来处理新旧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构建意义,达成自我理解。而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意义建构理论研究者看来是人们赋予经历意义的过程[2]。
意义建构理论认为情境(Situation)、鸿沟(Gap)、桥梁(Bridge)和使用(Uses)是意义建构过程中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3]。其中,情境是指意义被构建的时空背景,代表历史、经验、个人认知等;鸿沟是有待解决的需求,代表困难、问题、阻碍等;桥梁代表答案、想法以及获取资源等;使用则是个人建构的新的意义,代表帮助、阻碍、影响等。
意义建构理论的代表人物Dervin认为,个体在对事物构建意义的过程中,会在某一情境下由于自身认知的缺失、经验的不足,而遇到一定的阻碍、问题或者困难,但这些都是可以借助想法或资源得以克服和摆脱的,从而解决问题,帮助个体实现对事物的正确意义赋予[4]。
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理念,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从意义建构理论的四要素入手,提高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
(一)明确情境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面对新事物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性的角度了解、认识新生事物,熟悉该事物的始末究竟,做到心中有“整头大象”,在头脑中构建起完整的象的意义,避免造成盲人摸象的可笑局面。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新生事物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故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对新生事物的理解,逐渐学会对新生事物的意义赋予。
(二)跨越鸿沟
1.树立正确的认识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而非来自事情本身。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或者说我们自身在认识新事物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意义建构理论关注的重点也在于个体在接受新生事物时所发挥的主观作用。因此,学生应当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对新生事物客观且全面的意义赋予。
2.采取积极的行动
正所谓: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意义赋予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敢于尝试、勤于尝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了解万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意义赋予能力。此外,我们需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向身边优秀的人寻求指导和帮助,有方向性地提高自身的意义赋予能力。
(三)搭建桥梁
1.引领学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应以身作则,强化意义赋予能力;应保持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其意义建构水平,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提供支持环境
意义建构理论强调学生在意义赋予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要善于发挥其主观作用。这一观点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学生意义赋予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意义赋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意义赋予意识和能力。
(四)引导使用
意义建构是人类认知与各种新生事物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渐接触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好引导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构建对新生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参照对某一事物的意义建构来赋予新生事物意义。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1]尚琦.“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实践意义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
[2]车晨,成颖,柯青.意义建构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6).
[3]乔欢,周舟.意义建构理论要义评析[J].图书馆杂志,2007,(5).
[4]冯建荣,王维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实践——以高职院校艺术类和机械类专业班级为例[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9,(3).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江荷(1992—),女,山东青島人,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大学生意义赋予能力研究——以青年大学习为例”(2019SJB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