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李俊
摘 要:伟大的革命实践铸就伟大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实践过程中熔铸成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挺身、为保先进而革新、为天下大同而奉献的精神谱系,并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内在驱动。作为维系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根与魂,党员干部要在新的历史方位继续坚守与弘扬党永葆初心的精神道统,淬炼党性,为党领导实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胜利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05-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发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政治宣言和政治动员,并将其纳入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始终保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意识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对党员干部初心使命意识提出严峻的考验。在此时境下,党员干部要坚守与弘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为民担当的使命精神、为保先进的创新精神、为天下大同而奉献的国际情怀,永葆党的初心的精神道统,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为实现“中国之治”应对“时代之变”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坚持崇高理想的奋斗精神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铸牢广大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与政治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是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就不能完成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就不能取得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成就。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守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新的光荣。
首先,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当今世界处于“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较量是百年以来时代变局的轴心,在两种制度相互交锋的100年时间里,也致使国内党内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等思
想偏差,加之生产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乌托邦式的幻想,其追根溯源是对“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的质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動摇。由此,中国共产党要坚定共产主义崇高信念,坚守共产党的政治之魂、精神之根。党员干部要充分坚定“两个必然”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正将其做到弄懂、弄通、做实。
其次,党员干部要始终赢得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键的是能够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1]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通过“和平演变”的战略腐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并以新形态、新方式、新特点潜藏在社会思潮中。由此,作为以意识形态立党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认真做好两种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2]。党要坚持“破立结合”的工作原则,既要警惕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破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更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
二、坚持勇于担当的使命精神
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关系到“我是谁,为了谁”的立党执政的核心命题。新时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担当的行动自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共产党人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掘墓人,他们是“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为构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而奋斗的先进勇士,由此创造性地回答了共产党“是谁”的主体属性和“为谁”的价值旨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和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就要肩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执政为民、执政靠民的政治理念,发挥勇于担当的使命精神。
首先,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地将党性、阶级性、人民性相贯通,承担起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新社会的政治使命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创新性地实现了历史任务的时代转化,提出“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理念,并作为新时代构筑“党与人民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执政追求。相较于战争年代为人民解放而面临的生死考验,和平时期勇于破民生之难题,解民生之矛盾成为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新考验。面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娄山关”“腊子口”,党员干部要发挥战斗精神,既要牢记为民服务的第一职责,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导向,自觉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又要牢记为民用权的第一身份,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作为改革方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其次,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执政靠民的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5]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与力量,党要真正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科学真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党要深化执政过程的民主性。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尤其是当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期,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党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执政过程中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权利,创新多种反映民意的渠道和方式,健全党领导全社会“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实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要深化执政过程公开性,坚持人民是最高监督者和最终评判者的政治原则。要不断健全“双公开”机制体制,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地树立权力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将党务既对内公开,也对外公开,切实做到手中权力透明化。最终党要依靠人民力量,真正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为民谋利的治理效能。
三、坚持自我革新的创新精神
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发挥党员干部自我革新、永葆先进性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6]这句话阐明了先进性是共产党永葆生命力的底色,即较之其他政党行动层面更加具有革命性与彻底性,较之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理论层面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长期执政,只有以勇于自我革新精神,不断培养适应制度变革和治理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才能永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首先,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创新执政理念。党员干部执政理念的创新性决定了思路的开放性和道路的开拓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触动旧有体制,建立新模式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和旧体制的障碍,也会出现各种挫折,各种违背初心使命、动摇党根基的危险。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思维僵化,做起改革的“观潮派”“梗阻派”和“倒退派”。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叠加出现,只有转换思路才是制胜之路。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和挑战,切实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要求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现实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性问题,党员干部要直面固有障碍性机制体制,要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政治勇气,围绕“四个伟大”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效解决阻碍改革的深层次思想障碍,勇于突破思想藩篱,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让制度空转的现象,要不断增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观念,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两个百年目标交汇的新变化、新实际,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增强执政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深化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理念,更新改革思路,创新执政理念,做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其次,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与“治”两个向度为“中国之治”应对“时代之变”和实现“中国之梦”规划了制度部署、治理方案,并明确提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高效的执行力,只有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执行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由此,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制度执行的骨干力量和领导主体,要不断增强政治本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入改革、创新发展的事业,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执政方略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领导干部的政治实践方法、方式都要与时俱进,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要敢于探索新路子,创造性地解决领导与管理的现实矛盾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实践创新能力,实现治理方式的创新。
四、坚持命运与共的国际情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担当,关系到“国际性大党”所特有属性的彰显。新时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永葆共产党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大党本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力图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国际性大
党”,在领导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要以实际行动不断诠释“自由人联合体”的新时代内涵,为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更多更大的世界贡献。
首先,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共同繁荣的目标指向。共同繁荣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石砥柱。当今时代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道而驰,西方大国时常表现出保守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推进国际秩序变革的意愿日益消减,致使全球范围内面临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的风险。面对全球发展难题,中国共产党积极承担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坚决反对全球霸凌主义。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亚投行,进行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等等。我们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着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当前中国与外部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磨合期,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党仍要坚持共同繁荣的战略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我们自身的力量,推动中国发展,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自觉地承担大国责任,始终坚持“交流、互鉴、共存”的基本原则,在应对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构建过程中,为全人类的全面解放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出中国方案,以制度优势赢得全世界的认可。
其次,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维护共同国际安全为治理导向。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凸显,地区热点问题、领土争端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网络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蔓延,严重影响人类安全。面对日益增多的国际安全风险,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要积极为构建和平国际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打破“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向世界证明“中国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和平梦、共赢梦,同时进一步引领“新型党际关系”的构建,为安全和平的世界秩序提供国际政治保证,积极推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机制的不断落实与构建,推动各国政党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构建合作交流网络平台,为新型政党关系提供组织化载体,进而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政党团结一致应对全球性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7.
[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4]李宁,刘海丰,郑云龙.浅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2.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2.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张敏(1981—),女,山西五台人,太原工业学院思政部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重大公共事件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认同研究”(2020zsszsx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