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军 林玲 李茗玉
武汉东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32
本文针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的现代教育八大基本理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别从“跨界思维”、“模糊空间”、“个性塑造”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就设计师如何应对中小学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由政府投资的教育建设项目要经过严格的流程审核,一般要经历的项目流程如图1所示。在以往的项目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对与设计相关联的工作阶段十分重视(如设计图纸、现场配合等),而对其他的项目流程关注度不高,导致项目在后期实施和资金审查的阶段遇到设计瓶颈,而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流程及资金管控愈发严格,项目建设过程的容错率也越来越低。
在这个宏观政策背景下,设计师需要具备跨界思维。以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为例,此阶段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编制设计任务书,列入国家计划,向信贷部门提出贷款要求等的重要依据。以往该阶段的设计配合工作仅仅是对项目规模和项目基本功能进行布局和测算,设计方案不具备强落地性,对可研投资估算的指导性不强,很多分项价格只能靠相似项目和工程经验去评估,隐患较大。为了有效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近年来我们与相关部门在前期阶段紧密配合,对项目的功能配置,总体布局,规划指标和立面材料展开了多轮的协商,并与科研编制单位一起对项目的指标和投资额度进行沟通和把关,使之顺利通过相关专家的可研评审,为后续项目的深化和资金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后期评价阶段也是中小学建筑设计的重要阶段。通常在学校交付使用后,设计师不太关注项目的后期运营和使用,而更多关注建成效果和美观的问题。以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为例,在设计验收一年后,通过与校方建管科的相关人员展开座谈交流会,我们发现原来设计的很多教学空间没有考虑后期装修的需求,这促使我们在其他学校项目中开展装饰一体化设计的尝试,在土建方案确定后就让装饰部门介入设计,对学校的教室,多功能厅,风雨操场,架空层等功能空间进行二次精装设计,发现土建问题后及时与业主沟通,避免后期使用上再留遗憾。其具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建设流程图
综上所述,中小学项目流程中的每个阶段对建筑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设计师只有跨过设计的界限,全面了解各个流程环节的重点,才能做好对项目的整体把控,掌握设计的主动权。
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进步息息相关,更加注重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和共建共享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为适应教育理念更新换代的需求,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应具备多义性、多功能性及高互动性。与此同时,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土地资源,打造适应教育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也是设计师面临的新课题[2]。
通过与业主的交流和项目实践,我们采用校园“模糊空间”的设计解决土地资源紧张和教育融合问题。“模糊空间”(fuzzy space)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转换的需求,有利于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而校园中的模糊空间如庭院、廊道、架空层,屋面等能够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空间和具有开放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很好地融合起来。利用其内外交接,功能渗透的空间特性,既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又能使校园空间具有足够的弹性适应教学需求的变化,最终形成建筑设计与教学发展相得益彰,校园环境与教学场地完美融合,为使用者留有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3]。
武汉市某中学用地面积约2.23万平方米,除去运动场地,可建设用地仅为1.23万平方米,局部用地容积率高达2.38。在项目之初,我们就将实现其教学空间的互动性和可拓展性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展开设计。通过方案的反复比对,最终我们将学校一层局部架空处理,同时释放地下空间,打造下沉庭院,形成通透自由,功能多样的公共交往空间(图2)。此外,还利用建筑屋面形成“屋顶植物园”,既节能环保又使屋顶成为室外教学场所。这些“模糊空间”既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又保留未来改造余地,为使用者提供多种可能(图3)[4]。
图2 公共交往空间示意
图3 多种可能校园建筑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理论被更多的教育者接受,中小学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筑已然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性表现。具有文化设计内涵的建筑能在学子心中建立母校印象,让师生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使用者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5]。
因此,如何“个性塑造”,拥有独一无二的校园空间成了近些年来业主方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一变化,以办学理念为导向,充分考虑场地特性,将教学目标与校园规划紧密融合,突出教学的文化内涵,成为校园建筑设计的新方向。
图4 宜昌中南路小学鸟瞰
宜昌中南路小学改扩建项目中,“书法”教学是该校的特色科目,校方期望打造具有书法韵味的校园环境,并要求增加风雨操场、食堂等大空间使用功能。根据以上述求和现场踏勘情况,学校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场地高差来化解大空间建筑高度,利用建筑平屋面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室外活动空间。外立面设计独具匠心,教学综合楼的整体建筑形象则如书法笔势,顿挫布局(图4)。屋面采用新中式折坡屋顶,立面以博古架为原型,参考中国水墨山水画的配色原理,以黑白灰为基调。建筑材料选用面砖和高级仿石涂料,整体校园空间将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塑造了一座古韵悠然,书香浓郁,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特色校园空间,成为当地特色校园的典范[6]。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中小学建筑作为儿童成长的必要空间载体,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深入剖析和探索新常态下的教育理念和需求,有助于引导未来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新方向,为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