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洲,梁镫月,陀 鹏,廖昭海,高玉广,赵 旋,邓海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53002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心脏骤停与呼吸骤停的首要救治技术,是每一位临床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核心技能。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患者多达54.5万人,其中约70%的患者猝死发生于院前,如若能在心脏发生停跳时4 min内给予心肺复苏,8 min内采取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则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至43%[1]。由此可见,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刚踏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而言,如何有效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是每一所教学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处教研室将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5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轮转的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实习生50名,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25名,工作坊教学组25名。其中传统教学组男生18名,女生7名,年龄20~23岁(21.08±0.70岁);工作坊教学组男生15名,女生10名,年龄20~22岁(21.04±0.45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传统教学组 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提前预习急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临床实训中心教室内先进行1个课时的理论授课。技能方面:教师采用PPT集体授课,展示操作视频,同时进行示范教学,由教师在复苏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技能操作演示,再由学员们分组进行练习操作,练习操作均在模拟人上进行。指导教师在学员们练习期间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练习时长2.5课时,最后,教师提出思考题并进行讲解。总共培训时长4课时。
1.2.2 工作坊教学组 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将纳入该组的25名学生均分为5个小组。①主题讲解:临床带教以讲授法讲述徒手心肺复苏术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明确培训目标。②理论学习:由5个小组成员自行对《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简称“指南”)进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指南中的重点与难点;以报告的形式,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总结归纳的要点进行汇报,带教老师对汇报内容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记录,待汇报结束后进行总结讨论。③操作教学:带教老师梳理心肺复苏术重点及难点,对周围环境的安全评估、生命征判读,实施心肺复苏术的体位选择、按压频率及深度,人工通气频率等进行系统讲解;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一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位学生站在模拟人旁看施救者的动作,采用情景模式让学生进入医生的角色,进一步深化了解徒手心肺复苏术中的重点与难点,操作结束后进行自评与互评,带教进行综合评价。培训时长为4课时。
1.3 考核方法 两组学生分别在培训前与培训后进行理论与技能的考核,并对培训方式满意度进行打分。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均采用同一套试卷及评分标准,满分均为100分。理论考试采取传统试卷方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60分合格;技能考核采取在SimMan 400综合模拟人上进行考核,以口述结合实操的方式进行考核,80分合格。技能考核由2位老师共同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如对同一项目评分差异超过2分,则取在场的第3位老师的评分,并在前2位老师评分中选与此第3位老师评分相近的分数相加并取平均数。教学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基线资料中性别、年龄等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使用频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理论及实操分数等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学生理论及实操成绩比较 参与培训的50名学生中,培训前的理论成绩及实操成绩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工作坊教学组的理论成绩与实操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培训前后理论及实操成绩比较 (分,±s)
表1 两组学生培训前后理论及实操成绩比较 (分,±s)
注:与同组培训前比较,①P<0.05;与传统教学组培训后比较,②P<0.05
组 别工作坊教学组传统教学组n 理论成绩培训前56.78±7.21 55.23±8.36实操成绩培训后93.78±6.25①②83.56±2.75①25 25培训前54.47±7.72 53.67±7.88培训后96.71±6.21①②85.56±3.76①
2.2 两组学生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工作坊教学组学生对培训方式的总满意度(满意、一般合计)为96%,传统教学组总满意度为68%,两组满意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例)
心肺复苏术是每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临床核心技能,虽然该项技能不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技术,但在教学中如不能将该项技术的重点与难点教授予学生,那么学生也难以熟悉掌握该项技术。在传统的教学中,临床教师往往通过“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规定的学时内将心肺复苏术的理论与单项操作方式灌输给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加以结合,更加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往往通过拍照或者笔记形式将知识点进行记录,在该项课程结束后就弃置一旁[2]。一项研究表明[3],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听讲,而不加以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将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系统串联起来,难以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被应用于临床及理论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授课的质量。如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PBL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CBL教学法(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TBL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按自己的进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且相比于传统教学法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而本研究通过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学生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动手能力。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通过工作坊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无论是在理论成绩,还是操作成绩方面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由此可见,工作坊教学模式着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工作坊理念最早科追溯至20世纪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包豪斯学院”,该理念最初源自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4],工作坊的基本特点为教学-科研-实践的相互促进[5-6]。该项教学模式在21世纪开始应用于我国的医学教育领域,其针对于医学这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将实践技能的操作紧密结合至一起,在医学生实习阶段这一重要时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本项研究,在医学生实习期这一重要阶段,针对心肺复苏术这一临床核心技能,将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培训当中。在培训中,临床带教通过讲述心肺复苏的基本内容,以提问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不懂的问题,激励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脱离以往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融合情景模拟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医者,有机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工作坊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模式;对于临床带教者而言,也是一个锻炼自身教学能力的平台。在该项培训模式中,带教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与中心,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至学习的过程,承担引领者、推动者的身份[7],这对带教者的教学素养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带教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技能操作,还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知识,跨学科、多领域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机地将临床医生与临床带教者这两个角色相互结合与转换,并且需要深入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意义[8],这样才能够在培训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推动培训的进行。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培训采取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实习生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还能够在培训中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这将对于医学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