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张 静 林 健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临床中医生主要使用急诊介入方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治疗,能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然而通过观察显示,诸多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不良情况,从而对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1]。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保护性临时起搏是目前临床中两种常用的治疗方式[2],然而通过相关的临床实践与临床报道显示,上述两种方式存在不同的治疗效果[3],因此本研究将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式在急诊介入时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将70 例于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001年我国心血管学会分会制定);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拟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排除标准: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早期复极综合征。
对照组接受保护性临时起搏治疗,将临时起搏器植入于左侧或右侧股静脉,以确保心率能够保持在50-70 次/min。
试验组接受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治疗,在冠状动脉开通前于冠状动脉内为患者注射0.25mg 的阿托品(南阳普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517,规格1mL:0.5mg),若有必要,则需要再追加注射0.25mg。
(1)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
(2)术前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情况。
(3)术中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维持循环情况发生率情况。
导入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分别使用t与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χ2/t值P 值例数(n)35 35男19 20女16 15年龄(岁)56.5±4.5 56.8±4.9 0.267 0.790高血压20(57.14)19(54.29)0.995 0.802糖尿病7(20.00)6(17.14)0.995 0.802高脂血症3(8.57)2(5.71)0.995 0.802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5(14.29)8(22.86)0.995 0.802性别0.624 0.430
试验组的穿刺-球囊扩张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较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s)
表2 两组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s)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 值P 值例数(n)35 35穿刺-球囊扩张时间(min)19.98±7.85 11.63±8.56 4.253<0.001住院时间(d)12.93±2.84 7.86±3.21 6.998<0.001住院费用(元)48696.98±1732.45 38785.47±1025.63 29.125<0.001
两组患者的术前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n(%)/±s]
表3 两组术前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n(%)/±s]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χ2/t值P 值例数(n)35 35平均动脉压(mmHg)83.96±9.84 81.97±11.08 0.794 0.430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11.43)2(5.71)0.729 0.39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5.71)1(2.86)0.348 0.555
试验组的术中的相关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维持循环情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维持循环情况发生率比较[n(%)/±s]
表4 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维持循环情况发生率比较[n(%)/±s]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χ2/t值P 值例数(n)35 35平均动脉压(mmHg)58.97±9.96 53.91±7.14 2.443 0.017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4(40.00)1(2.86)14.339<0.00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28.57)1(2.86)8.737 0.003术中维持循环26(74.29)24(68.57)0.280 0.59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急诊介入是医生主要使用的治疗方式,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4-5];然而诸多患者会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症状,从而产生严重影响[6]。为有效应对该种症状,医生多采用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保护性临时起搏方式[7]。
注射阿托品后可对慢心室率情况进行有效观察,并且由于注射起效迅速,注射后慢心室率11s 内便可进行良好的控制,因而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8]。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患者置入保护性临时起搏器后,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较高,本研究结果与其论述一致,相比于注射阿托品患者,在为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后,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显著提升,分析原因在于同患者存在电极刺激缺血、坏死心肌情况关联密切,因此在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还需要对患者采取心脏按压、电除颤等措施,加强对患者的保护[9]。然而通过临床实践表明,阿托品也存在一定的不良情况:(1)会加速冠状动脉开通前心动的速度,从而使患者的心肌耗氧及症状正常进一步加重;(2)若注射剂量较大,则会使患者产生便秘、排尿困难等不良情况,从而对康复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0]。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生加强对上述问题的重视与改进,从而使该种方式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