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雅 邵征锋
摘 要
网络信息时代,经济文化多元大变革,在教育自身困境的驱动下,核心素养成为热潮,从引领基础教育出发,必然带动整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革。在此变革关键期,对核心素养从制订到内容、阐释,再到实践评价都须持开放性态度。以个体发展为起点,联结个体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多元核心素养体系及其素养群,是提升核心素养实践解释力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开放性 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一大热点,这与教育全球化、信息化息息相关,各经济体和组织为适应知识创新时代的经济形势,极力建构相应的核心素养框架,期望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诚然,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形成了“核心素养”研究热潮,但核心素养从制定到发布无不是社会顶层学者或专家所主导下形成的要素罗列,迁至教育大多变为指令性要求条目,而非基于教育教学和个体发展的动态需求。故此,面对“核心素养”热潮,应重视核心素养开放性特征,立足于教育教学和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让核心素养真正为人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核心素养开放性的驱动力
梳理核心素养及其开放性的驱动力,对发挥核心素养的内在价值和厘清社会于人才的需求有着切实帮助。不同的时代背景、区域特征、经济水平、教育评价方式,都将影响核心素养的内容建构。
1.网络信息时代的推动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呈开放形态。优质、劣质资源,甚至非法资源皆获取便捷,各经济体和组织在享受网络信息时代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危机。网络信息的无限可复制性,使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随时随地能同步接受资讯信息,各经济体呈现多元融合现象,在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相互渗透、影响。如微课、慕课等开放教育资源的纷至沓来,为世界各地向学之人提供了同步学习的可能。然在享受网络信息化带来优质资源的过程中,糟粕文化亦应时而生,不仅有黑客、诈骗、盗版等显性的不当网络毒瘤,还有网络暴力、极端思想传播、恐怖主义等隐形网络犯罪手段,这迫使各地区纷纷推出相应的核心观念,以期更好地应对全球网络信息时代开放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信息时代,经济创新和知识创新模式发生变革,更具开放性和颠覆性。相对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以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为主体,网络信息时代更多体现为知识创新型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本积累的模式上,促使苹果、阿里、腾讯等以知识创新科技为主体的企业“一夜暴富”,知识创新型经济正冲击着世界整体格局,任何区域都可能后来赶超,各经济体高度重视开放性创新人才的培育。因此,世界各经济体在应对网络信息时代知识创新需求的冲击下,积极提出所需人才必备素养和技能要求,力争于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2.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驱使
一方面,经济模式和人才需求随着知识信息的开放而更具开放性。网络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型经济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各方希望能通过教育解决“人才需求不足、就业过剩”的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序化、标准化职业日渐被智能机器取代,新兴智能产业发展迅猛,经济产业链也朝多元发展,各經济体寄望以教育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而明确新时代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引导青年成功成才的有力手段,但多元经济背景下人才需求也面临多元选择,故在核心素养的制订和内容上都应更具开放性。
另一方面,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多元属性促使教育既要关注核心素养,又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开放性。网络信息时代文化交互、融合,各经济体必将致力提出更具国际性、交流性的核心素养指标,试图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各方提出的核心素养既有一定差异但又大抵相似之原因。而在更新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制定具有地方性,且应与其他经济体相互动、联结,核心素养愈发朝着同质化、国际化发展。
3.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具有预设性、导向性,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核心价值引导。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教育在发展和革新过程中要持开放性。教育是一个不断反思、修正的领域,恰值时代变迁,教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如何谋求更优体系解决外部挑战和内部发展问题,引人深思。各经济体期望教育能够提供具高适应性素养和技能的人才,但社会极速变迁,教育所能培养的人才质量,尤其高层次人才质量,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故各经济体始终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以改善公民素养,使公民在知识文化、自律意识、道德修养等领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教育质量需求的重申,但核心素养不仅是教育的核心素养、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是社会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可局限于教育本身,应持开放性,与社会各界沟通、关联,才能使核心素养引领、培养的人才更具社会适用性,而非只达成相应指标、获得相应证书。
与此同时,教育均衡和教育质量的需求,使核心素养的发展应更具开放性。从微观讲,网络信息时代,个体更易看到和感知其他地区教育的现状,激发对新事物欲求,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表达对诸如城乡教育发展不均、教师专业能力差异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看法,但区域和个体的差异又常让个体“需求”被忽视。从宏观讲,经济体义务教育水平、辍学率、教育目标适应性等都是教育均衡的表现,教育质量的比较使各经济体积极建构更适应地区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已有核心素养体系的经济体,对于尚未制定核心素养体系的经济体表现为一种“教育不均衡”现象,后者为“追赶”其他经济体的教育质量,只能尽快形成自身核心素养体系。
4.个体发展的多元诉求
核心素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体上,个体多元差异的加剧,核心素养需更具开放性才能适宜地应对个体发展需求。21世纪,世界人口超过60亿,且将持续增长,联合国发布的《200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至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个体数量的增多,必然伴随着欲求和需求的多样性,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和需求朝着多元方向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其遴选、界定的逻辑起点是个体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各经济体不同文化环境、社会背景、教育理念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又各有不同,个体在面对多元选择时,根据需求不断调适各经济体的“要求”,故从个体发展需求来看,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开放性,立足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群体与个体的需求上寻求平衡。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时代下,经济文化革新,教育变革,个体发展呈多元共生,核心素养作为联结诸多因素的纽带须秉持开放性特征。个体经过教育的培养和引导,成为社会人,参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建构新的时代,形成新的社会需求,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而核心素养作为联结这些因素的手段,只有保持开放性,方能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需求的人才。
二、核心素养开放性的内涵及表征
1.核心素养开放性的内涵
在系统科学中,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外界既能进行物质交换,又能进行能量交换的性质。它是一切物质系统运动的普遍规律,是一切实际系统固有的动态属性[1]。对于一种科学理论而言,开放性包括两重涵义:一指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生成新内容。二指一种科学理论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成果,借助于此,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得到完善,理论内容上得到发展;或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研究方法及有益成果,使自身在保持独特内容与风格的同时得到完善和发展。根据前人的理论,我们认为,开放性是事物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因素之间、内部因素与外部事物之间不断交互、影响的属性。
核心素养的开放性则是指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依托核心素养框架,适时总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引导经济模式与人才需求变革,促进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构建素养与素养、素养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个体核心素养与群体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结,形成从核心素养框架制定、内容建构、实施、评价再到框架修订的一体化体系,使核心素养更具实践解释力和发展适应性,引领群体和个体协调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核心素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与社会、文化、科技等理论成果须建立密切关系,在教师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家长素养等方面建立联结,同时平衡群体核心素养与个体核心素养之间关系;二是建构核心素养体系内部如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素养、素养与素养、核心素养与知识、素养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不断吸收实践经验,不断修正核心素养体系。
2.核心素养开放性的表征
时值价值文化多元时代,预设性的特征决定了核心素养必须保持开放性。核心素养体系从制订及修订过程来说,要广泛吸纳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扩大覆盖面;从内容来说,要广泛吸收异质文化、异质思想。促使核心素养与非核心素养之间的流动和融合,群体素养和个体素养之间需求的均衡,尊重个体的特殊发展需求;从实践和评价来说,做到不一刀切,立足于个体和群体的持续发展需求。因此,核心素养从制订、内容建构、实施、评价到框架修订都应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抠目标与要求,应尊重社会和个体需求,以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
(1)核心素养制订的开放性
纵观各经济体核心素养的制订过程,大抵相似,基本以“确定核心素养功能目标-调研分析个体和社会需求-综合多方观点-形成核心素养体系-发布核心素养框架-要求相应部门实施核心素养框架”为流程(如图1所示)。以OECD的DeSeCo项目研究为例,首先,确立核心素养的功能是实现个体生活的成功和社会的健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愿景和个人生活需求;进而研制核心素养的理论要素,集合多方观点,并对之分类,形成核心素养框架;最终,形成DeSeCo核心素养的概念参照框架[2]。从传统核心素养制定过程可以看出,虽分析了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但每每是由少数人通过调研得出,且调研前由少数人进行了预设,可能对被调查者形成暗示和引导。然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及各经济体当前利益的需求未必一致,各经济体的价值引导往往基于其利益,个体需求被融入到社会需求,成为综合性较强的核心素养框架。而个体需求在核心素养的实践过程中,多被要求按照社会需求来执行,演变成社会要求,甚至只是少数具有决策权人的要求。身处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体发展,个体需求越发受到重视,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个体需求,各组织体提出的核心素养从内容上说皆有一定价值和代表性,但落实到个体发展,常造成核心素养与个体需求、发展相脱离,弱化了核心素养的实践解释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争议较多的部分。
图1 现行核心素养制订流程
而基于需求的核心素养制订更注重过程性和开放性,更重视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的均衡性发展。在制订过程中,个体和群体需求随时允许加入,不是由少数人对部分人进行调研,形成相对固定的核心素养框架,而是立足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建构更具实践解释力和社会适应性的核心素养体系。用开放的心态,允许核心素养的流动,让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之间,一般素养与一般素养之间形成联结网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最终形成可操作性的社会核心素养体系。开放性核心素养制订具体方案(如图2所示):根据核心素养功能目标组建相应的专家团队(可接受民间推荐人选参与)对核心素养进行研讨;建立相应的如网站、平台、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媒介,让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核心素养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专家团队设计相应的调研和测试工具;收集各行各业、各级各类对素养的需求并及时整理形成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于网络媒体;核心素养框架发布后专家团队继续跟进(有需要可增減或替换人员),对核心素养的实施进行反思总结,同时网络平台不断丰富从核心素养、一般素养到个体需求的联结,定期由专家团队整体提炼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一体化的核心素养体系,让核心素养细化到可实施区域,让普通个体都能明白核心素养与个体需求之间的联结关系,而非空中楼阁的理论思辨。
图2 开放性核心素养制订流程
(2)核心素养内容的开放性
核心素养内容的开放性包含了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核心素养落实到实践中最终还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来施行。所以,核心素养的开放性从内容上包括其特殊属性的开放性,社会群体核心素养与个体个性核心素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教师和家长核心素养的开放性。
①核心素养特殊属性的开放性
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培育必须抓住其特殊属性,但核心素养的特殊属性所为何物?通常从解释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阐述核心素养的特殊属性[3]。普遍认为核心素养应是最基础、最本质、最关键的素养,而一般素养是除核心素养之外的素养,但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又是相对概念,并非绝对。
核心素养的特殊属性具有稳定性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经济体不同时期的政治形态、经济态势和文化氛围都不同,与之相应的素养网络体系也必将不同,这就需要对核心素养及相应素养群持开放态度,不断根据当时当景进行更新,使素养体系更具持续性和发展性,使人才结构更合理。核心素养的概念虽是近年来才被提出,但核心素养的理念却古皆有之,周朝的“六艺”、儒家“五常”等等无不是当时社会核心素养的要求。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升,核心内容衍变为个体和群体的发展;经济变化同样对核心素养的变革有着重要影响,农业经济条件下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农业技能和农业发展上,工业经济条件下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对机械的操作技能和对机械的创造革新上,知识经济条件下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上,不同经济形态下侧重点必然会发生变化。
核心素养的特殊属性在具有动态性的同时,还要有联通性。各经济体或组织所表征的核心素养虽有相似却又不尽相同,换句话说,核心素养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同的群体选择了不同的核心素养,如此方能更好地应对地区知识创新经济时代对创新的需求。当然,核心素养的特殊属性仅有动态属性,不足以使核心素养更具实践性,还需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具备联通性。以领域核心素养为主干,以素养群为分支形成素养网络,根据不同个体需求形成以不同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素养体系,与实践相对应,形成更具实践性的核心属性。素养间相互关联的层级化、结构化体系决定着在实践中素养的落实度和完成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质量,不能简单地将素养堆砌,应为每个素养建构实践模型。在关注“核心素养”特殊属性的同时,还应重视其他素养群。当核心素养升华或随时代变迁而改变时,新的核心素养可能就是从前的一般素养,若之前未有积累和重视,骤然将其定位为核心素养,亦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②社会群体核心素养与个体个性核心素养的开放性
个体需求是群体需求的组成部分,个体个性核心素养是社会群体核心素养的子系统。当个体数量较少、社会发展速度缓慢时,以行政“要求”提出的核心素养,能够提高社会运行和发展效率。但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以及素养的提高,“要求”渐露局限性,只能代表部分人的“需求”。而身处人口数量庞大、社会变革迅捷的时代,既要重视群体需求,也要尊重个体需求,唯有二者均衡发展才更具可持续性。个体个性素养体系与社会群体核心素养是互为基础的,个体个性素养体系乃社会群体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群体核心素养是个体个性素养综合表现,互相促进。当然,二者也有不同,社会群体核心素养更具综合性,个体个性核心素养更具个性,更具可操作性。从个体的素养需求出发,总结提炼而后形成群体素养,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态势。应从被动承担“大规模生产”以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工具的模式,转变为引领经济发展、技术革新、传承经典、多元创新的开放性文明范式,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助力。故此,须明确人才是社会组成和发展的根本,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共生,在这一大前提下,方可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及其素养群的引领示范作用。这要求我们在制订及修订核心素养时,遵循社会群体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尊重个体个性核心素养的需求,唯有变“要求”为“需求”,才能更好地调动社会积极性。
简言之,核心素养的内容要兼顾“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其公民养成;核心素养不是个体具备的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罗列,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下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行、意相融合的整体资质的综合表征。
③学生、教师和家长核心素养的开放性
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发力的综合行动,各经济体对人才的要求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多基于当前社会状况或已有经验,正是如此,需积极调动个体内在需求,进一步实现终身教育和持续性发展。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提供了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布和施行也使学生的培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然课程实施须师生双向互动,仅有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未能跟上,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便将大大削弱,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教育不仅关乎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具体,若家长“素养”跟不上,或造成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缺少信服力。从人类发展来说,学生、教师、家长的身份在某一时刻可能发生转变,学生会成为家长甚至教师,受上一代人影响的同时影响着下一代人。当前的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核心素养、家长核心素养之间在素养体系上有很多联结点,都力图在交互活动中提升和发展自身素养,将个体核心素养融入到社会核心素养网络体系中,最终形成从个体需求到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子体系。也即仅有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而无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及家长核心素养体系,弱化了家长和教师的“身教”功能,或使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大打折扣。故核心素养体系的制订,应针对不同社会角色配套设计。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身处网络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媒介,让更多人参与到核心素养体系的制订及修订中来,使之更具适应性。
(3)核心素养实践及评价的开放性
核心素养是需要个体认同和接纳的,且此认同和接纳由外而内,在社会实践及评价中具动态性和情境性。纵观各组织和经济体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多停留在要素的罗列、概念的阐释、意义的诠释层面,缺少核心素养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结。这让一线教师倍感困惑,而核心素養则有赖于一线教师的践行,这就需要对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进行解释、联通,而非概念的辨析、意义的诠释。应从具体的教学场景入手,遵循学生、教师和社会的需求建立核心素养一体化系统。但目前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依旧多是要求教师完成规定教育教学指令性工作,以考试等手段评价实践效果,非是从教育教学影响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来评价。而将核心素养的实践评价为指令性目标的做法极易变“动”为“静”,不加系统分析则往往使核心素养的实践顾“此”失“彼”。总之,静态的、弱化了联系的核心素养,或空泛、难落实。核心素养的“核心”应是给予个体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论之,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有适宜的环境,其使个体能与社会核心素养体系相联结。在践行核心素养及相关素养时,应将其置于相应场景中,如对学游泳者必然要在游泳池中学习,非是一味地听取理论。唯有于相应场景中,立足学习者自身的需求来践行核心素养,才能使核心素养根植于学习者的认知。只谈核心素养的“高大上”,而不去实践,终是空中楼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发展,知识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持续创新性成为时代特征。核心素养不仅满足于当前社会需求,也将应对未来社会需求。而随着文化多元发展,个体对核心素养的需求必然呈多元发展,传统自上而下“要求”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方式受到了挑战。正是如此,组织专家团队根据个性化需求来提炼素养体系尤显紧迫,应做到根据个体需求从素养体系中建构自我核心素养及相应素养群,促发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最终将核心素养内化。总的看来,核心素养的开放性则在于部分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因素的共生生态。尊重需求多样性,信任个体发展性,用联结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架构发展素养体系,使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核心素养真正从“要求”变为“需求”,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繁玲.论社会系统的开放性[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4(02):23-24.
[2] 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3] 张晓东.核心素养的多维视角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20):17-20.
[作者:张敬雅(1988-),女,贵州安顺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征锋(1986-),男,贵州盘州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