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中
落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汕尾市牢牢把握“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省市联动机遇,紧紧围绕“省为统筹、地市实施”的实施指导意见,建立数字专班,健全协调机制,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打造沿海经济带绿色发展样板的具体行动,作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工作亮点,积极部署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省市联动共建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省市共建工作,多次对汕尾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数字政府”改革工作作出具体指示要求,副厅长陈金銮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议,悉心指导,从围绕建设完善“陆、海、空”一体监测体系,打造汕尾本地特色应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汕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听取汇报,亲自谋划部署,将智慧环保云平台建设纳入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作为全市“数字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全力支持;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班长,从市政数、财政等14个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部门联动。例如,2020年6月,黄江河挂图作战系统建成并上线业务化运行,在指挥部、参谋部和前线战场之间建立了双向、实时的互联互动,通过“一张图”动态反映黄江河水质变化趋势与治理进度,对重点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管和治理效果第三方评估,显著提高了黄江河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与信息化水平。目前,黄江河挂图作战系统已为海丰县各职能部门及技术单位建立76个账号,驻点小组及时将现场发现问题上传至挂图作战系统,各职能部门登录平台后可看到问题点位描述、照片及定位,提高了工作效率。
坚持规划先行,“一网统管”统筹推进
按照“省统、市建、共推”原则,汕尾市与省生态环境厅数字专班及业务处室建立了点对点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华为、数广公司等技术团队,按照“摸、排、分、编”四个步骤,全面摸清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环境监管数据,全面摸清涉环保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情况,实施数据分类整理,编制数据资源目录,以省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汕尾市管理实际,按照“一中心、两支撑、四平台、N应用、一服务”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数据中心、软硬件基础设施、集成办公与决策分析、综合执法和政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生态系统,开创“统一门户,统揽全局”的人机协同新模式。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指导下,完成了《汕尾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顶层设计得到不断完善。
突出应用成效,提升信息化监管和服务水平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化省建系统实施运用,先后组织开展了监测监控中心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率先部署省环境执法一体化平台、固体废物监管平台、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黄江河水质攻坚挂图作战系统、饮用水源地水质视频监管系统和电子围栏预警系统等一批信息化系统,推动省建、市建系统向县(区)级下沉,实现线上远程监控、线下执法联动精准监管,为污染防治特别在海丰黄江河西闸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工作中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汕尾市黄江河流域共建有3座通量站及1座流量站,分别为海丰中闸、西闸闸外、丽江通量站及西闸国考断面流量站,监测指标为pH、溶解氧、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水位、流速、流量等共13项指标,水质指标监测频次为2小时/次,流向流速流量为15分钟/次(设备采购费共405万元,运维费共44万元/年,共449万元)。水质通量站对于精准调控水质和研判水质波动原因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利用通量站监测数据可实时了解黄江河中闸及闸外水质情况,为黄江河生态补水及闸站精准调度提供重要依据,例如11月初西闸加密监测COD浓度为15.4mg/L,仅低于达标限值0.25mg/L,仍存在较大超标风险,而通量站数据显示中闸水质连续优于西闸,因此决定开展生态补水工作,顺利保障了西闸COD稳定达标。二是利用通量站监测数据可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情况,并初步研判异常变化原因,例如中闸通量站2020年12月15日COD、氨氮、总磷浓度同步突升,COD浓度最高为21.6mg/L,超过达标限值18.6mg/L,水位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驻点小组初步判断为鱼塘干塘尾水直排,现场排查发现为后塘支流鱼塘尾水直排,反馈至达标攻坚领导小组后,及时控制了尾水直排,防止水质继续恶化。
加快信息共享,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
对本地系统产生及省回流数据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建设本地数据资源目录并与市政务数据云平台进行数据挂接,基于“粤政易”平台开发建设“数看生态环境”专栏,将大气、水、海洋、声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融合成一个栏目、一个版面,以“数据卡片”形式,向“粤政易”用户展示,全面提升数据应用深度和广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快捷、直观的数据支撑;同时,把全市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污染源纳入全市“民情地图”场景应用。以“一次不用跑”为牵引,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任务,牵头制定汕尾市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从区域环评实施、简化项目环评、优化环评审查程序、提升环评审批服务、创新环评模式、豁免办理环评手续6大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与汕尾市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先衔接,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平台的前期预审作用,全力构建一流的市场环境,全面实现35项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理,网上办比率、一次办比率、就近办比率100%,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审批时限分别由法定6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环评文件技术审查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对试行环评告知承诺审批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2020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31个,输变电项目12个;其中报告书审批平均用时4天、报告表平均用时2天(不含法定公告15天以及技术评估、企业修改时间)、告知承诺制审批平均用时1天,直接提升135亿元计划投资总额的项目落地效率。
接下来,汕尾将围绕“一网统管”生态环境专题建设要求,集中力量,创新办法,强化协调,坚决在省厅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强化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汕尾主要江河流域、近岸海域以及区域边界环境空气质量环境自动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海、陆、空一体监测监管体系”。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数据跨部门、跨平台共享运用,借助汕尾“民情地图”平台,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管数據,向乡镇一级纵伸,提升基层政府生态环境管理参与深度,逐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网格化监管体系。力争在2021年年底前,实现全域生态环境领域网格化监管体系全覆盖,重点领域、重点国控、省控点位环境监测监管数据空间化、矢量化、可视化,实现“一图展示”,全面提升监管体系和监管应急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对汕尾市优良生态环境“数字政府”建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作者系汕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