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德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的蓝图已经擘画。生态环境工作者应当聚焦“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聚力构建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相适应的铁军队伍,矢志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冲锋者”“善战者”“思想者”“勤政者”,矢志塑造生态新颜值,让美丽中国早日走进百姓的生活。
以能打胜仗为使命担当,争做“冲锋者”的典范
近年来,中央对污染防治工作部署多用“战役”“攻坚战”“保卫战”等具有浓厚军事化色彩的措辞表述。因此,环保铁军应当时刻保持“能打胜仗”的“在线状态”。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战斗精神的培育和锤炼,离不开血性豪情的支撑和激励。要敢于从处理群众最关注的“痛点”“泪点”问题入手,看到背后深层次的环境诉求,深挖环境问题背后的“保护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查企小格局朝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督政大格局转变。
坚持人民至上,让群众参与污染防治攻坚大考的“命题”“答卷”“阅卷”全过程。通过“点源”问题的解决,推动“面上”共性问题的整治;通过眼前违法行为的解决,推动地方政府放眼长远、优化调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共建共治大格局。
以战训合一为强兵模式,争做“善战者”的典范
近几年,基层生态环境系统进入新老交替的时期,要把环保队伍的新老交替和承上启下当做一件事关长远的大事抓实抓好,避免出现环保工作的人为短板。着力加强党性、业务、技能三个层面的培训,补足“精神之钙”,增强队伍战斗力,更好地履行“服务大环境、优化软环境、改善硬环境”的职能。
要锤炼铁军本领,增强铁军战斗力,形成上下抓练兵的热潮。通过开展系统性、常态化的环境应急演练,检验各相关部门在应急过程中的应急职责、响应流程、响应速度、知识储备、实际操作、物资准备等,培养处置突发环境问题的“特种兵”。
要紧扣“以训促战、战训合一”的要求,苦练基本功。要以素质能力比赛、工作成果展示为主要方式,全面检验“大学习、大练兵”成效。要通过典型引路,标兵示范,弘扬正气,让环保铁军在媒体力量、社会力量的监督支持下快速成长。
以思维创新为战略支点,争做“思想者”的典范
要以碳中和、碳达峰为抓手,把源头治理作为根本策略,把减污降碳作为关键手段,高质量编制区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谋划筛选一批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带动引领作用大、对实现规划目标支撑作用强的重点项目。
坚持精确问诊、靶向治疗。要通过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社会监督等方式,精准定位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对症解决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坚决杜绝“复制+粘贴”的教条治理模式,让更多的“智多星”走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台,催生更多经得住历史检验、群众检验的环保理念或产业。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统筹执法资源,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全面实施移动终端执法,实现执法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实时监督。加强行刑衔接,做到“三加强一精准”,即加强与纪检监察和公安机关等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和案件移送;加强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环境执法与信用监管的深度融合;精准使用交办、行政约谈、挂牌督办、区域限批、问责、按日连续处罚等手段。加强对环评、监测、评估、验收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数据作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强化环境风险稳控,突出抓好环境污染重点风险、区域性环保主要问题、环境信访突出隐患、环保舆情重要事项等四个方面,研判风险变化动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始终把环保风险防范牢牢抓在手上,确保整改工作在良性可控的范围内有力推动、有效落实。
以作風建设为根本手段,争做“勤政者”的典范
用人导向是实现生态环境队伍各种导向归一的根本和关键,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心思归属和精力投向。按照实战标准选人用人,这支队伍就会苦练打仗本领。要营造风清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让“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在生态环境队伍无处可遁,树立生态环保铁军的政治担当。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促进基层环保人敢作敢为,让“有为者有位”成为新时代生态环境系统的风向标。同时,制定严格的问责机制,让纪律成为全员心中的“压舱石”,并内化为意识、固化为风尚。
坚守“以服务促达标”理念,主动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规范公权的有效监督,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最大限度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深化企业与生态环境部门对话、环境执法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在寻求高质量发展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主动解决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等问题,争取画出更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