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展军 石浩
摘要:1993年以来,陕西省孵化机构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企业培育能力明显增强吸纳就业成效显著,创业孵化链条逐渐完善。但也存在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区分布不均衡,孵化机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专业孵化服务运营能力不足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力度弱等现象。促进和完善陕西省孵化机构发展,必须关注和推进孵化事业区域协同发展,完善孵化机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破解在孵企业融资难题,加大财税补贴力度,加强孵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孵化机构 动态管理 协同发展
孵化机构是经济创新驱动重要载体,对于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近年来国家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孵化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推动孵化载体健康发展,然而在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突出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探讨并加以改进,以助力陕西省“双创”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陕西省孵化机构发展成效
(一)孵化机构数量快速增加,質量不断提高
陕西省1993年成立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安高新区创业中心。“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孵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从数量看,2016年,各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为66家,众创空间161家;2017年孵化器85家,众创空间177家;2018年孵化器69家,众创空间224家[1]。至2019年底孵化器数量达到122家,相比2016年增长了84.8%,其中专业孵化器47个,全国排名第8位[2];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84家[2],相比2016年增长了76.4%。从行业看,全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涉及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光电、电子信息、云计算、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数字医疗、新材料、军民两用技术等众多产业领域。从运营收入来看,2016年总收入11.4亿元,2017年为13.1亿元,2018年增长至16.5亿元[1]。2019年底,全省孵化机构总收入达到26.1亿元[2],相比2016年增长了128.9%(见表1)。收入构成方面,2019年综合服务收入占总收入47.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于房屋及物业收入高出18个百分点[2]。
(二)企业培育能力明显增强,吸纳就业成效显著
经过近30年发展,陕西孵化机构培育了一批优秀科技型创业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如西安炬光、西安蜂语信息、铂力特等,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一方面,孵化机构内在孵企业数量和孵化器内毕业企业数量总体呈上涨趋势,企业培育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省孵化机构内在孵企业数量共5713家,2017年为8405家,2018年增加至15823家[1]。2019年底全省在孵企业数量达到19590家[2],相比2016年增长了242.9%。全省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量方面,2016年毕业258家,2017年为518家,2018年为465家,2019年为766家,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毕业企业总数达到4728家[2]。另一方面吸纳就业成效显著,2019年全省纳入火炬统计孵化机构内在孵企业共吸纳就业十四万余人,较2016年增长了69.2%,其中应届毕业大学生创业就业共17213人,较2016年增长25%[2](见表2)。
(三)创业孵化链条建设逐渐完善
陕西省积极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建设,2017年底出台《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西安高新区、杨凌高新区分别被科技部火炬中心列入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3]。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已经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实现了从项目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加速培育的一体化孵化链条[4]。同时,随着孵化链条的逐渐完善,创业孵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共有孵化管理服务人员5819人,较2017年增长32.9%,创业导师9550人,较2017年增长46.4%[2];各类孵化机构共举办创新创业活动10965场[2],较2017年的6339场增加明显[1]。
(四)积极出台财税支持政策
近年来陕西省相继出台财税支持政策。例如2015年出台陕政发[2015]31号文件,加大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微型企业孵化园、科技孵化器等的建设支持力度;2016年出台陕科高发[2016]114号文件,以补贴、后补助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进行支持;2020年印发陕科发[2020]4号文件,支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对在孵企业减免办公承租、实验、科研和生产用房租金。相关财税支持数额方面,2018年各类孵化器共获得各级财政资助1.25亿元,其中获得国家财政资助830万元,享受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免税1763.97万元;众创空间内获得财政支持企业829家,获得财政支持1.48亿元,享受众创空间税收优惠政策免税金额总计293.1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区分布不均衡
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陕西省孵化机构发展水平总体相对滞后。2019年陕西省创业孵化机构数量为406家,约为重庆市(291家)的1.4倍,四川省(343家)的1.2倍,但仅为山东省(984家)的41.3%、江苏省(1668)家的24.3%以及广东省(1965家)的20.7%[2]。此外,陕西省孵化机构分布不太均衡,例如以2018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全省建成293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其中西安市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55家[5],占陕西总数的80%以上,西安高新区又成为西安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主要集中区。这些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全省不同地域孵化载体引领“双创”工作的均衡推进。
(二)孵化机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陕西省科技厅于2017年10月出台《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基地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开始对孵化载体加强考核管理工作,但一直未能公布评价结果,动态考评机制难以落实,2019年起针对评价为合格及以下载体进行的强制培训也效果一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未建立有效的孵化数据监测平台,与税务、工商等相关机构无法进行数据交换,部分机构对数据统计重视不够,难以获取真实有效的孵化载体及在孵企业运营数据,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或难以准确评价,并影响到孵化政策制定与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虽然“十三五”以来努力对省级以上孵化载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但总体上专项资金支持不足,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尤其是认定的各类载体补贴不能及时兑现,年度考核相关奖励政策也不能及时落实。
(三)专业孵化服务运营能力不足
陕西省孵化机构较高层次的运营服务上有明显不足。首先,孵化机构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对接能力不够,难以吸引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足够注意力,不能帮助入驻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从全省孵化机构内当年获得投融资企业数量看,2016年为716家,2017年为1128家,2018年为1042家[1];2019年为1056家[2],虽较2016年和2018年有所增加,但相比于2017年减少了72家。对比而言,2016—2019年全省孵化机构内获得投融资企业数量累计为3942家,多于同期重庆市(3394家)和四川省(2442家),但仅为山东省(6783家)的58.1%、江苏省(12798家)的30.8%以及广东省(13331家)的29.6%[1][2]。从当年获得投融资额看,2019年全省孵化机构内获得投融资额40.7亿元[2],较2016年的19.3亿元和2017年的28.5亿元均有增加,但相比于2018年的42.9亿元减少了2.2亿元。相比较而言,2016—2019年全省孵化机构内获得投融资额累计131.4亿元,多于同期重庆市(53亿元)、四川省(95.8亿元)和山东省(97.8亿元),但仅为江苏省(451.4亿元)的29.1%和广东省(667.1亿元)的19.7%[1][2]。其次,孵化机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从专业孵化器数量看,2019年陕西省(47家)多于重庆市(23家)和四川省(30家),但仅为山东省(135家)的34.8%、江苏省(183家)的25.7%以及广东省(314家)的15%;从专业孵化器占比看,2019年陕西省专业孵化器占孵化器总数的比重为38.5%,相比于2018年的52.2%下降明显,专业化发展趋缓[2]。孵化机构服务水平还难以完全适应集群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再次,本土明星孵化机构缺乏,全国已有创新工场、优客工场、黑马会、苏河汇等知名孵化器(众创空间)20家以上,陕西省还没有一家全国知名孵化机构品牌,难以充分展现明星示范效应,不易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到孵化机构发展中来,也不易吸引外地优秀创业企业来陕孵化落地。
(四)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力度弱
天使投资对孵化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政府引导基金对天使投资进入双创项目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但是从陕西省政府引导基金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对早期天使投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主要是由于,政府引导基金将投资机构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作为配资的前提条件,而低于1亿人民币规模的基金无法在中国基金業协会正常完成备案。并且,那些完成正常备案的1亿以上规模的基金通常只能投资5-10个项目,单笔投资至少需要1000万元以上。因此,这些投资机构只能选择投资A轮以后项目(单笔投资1000万人民币以上),也即单笔投资1000万人民币以上双创投资项目才能获得政府引导基金的配资支持。但是,处于早期孵化阶段的双创项目通常达不到这个门槛数额,从而难以获得政府引导基金的配资支持。
(五)双创大赛缺乏有效统筹整合
陕西省为发展孵化事业,组织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等众多双创大赛,但这些大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政府层面的统筹整合。在比赛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孵化机构为了争抢优秀创业者和项目,竞相抬高各种奖励和扶持政策,而对于项目本身的创业孵化指导与跟进相对不足。这一方面导致双创大赛难以充分发挥帮助孵化载体遴选好苗子、吸引投资和扩大宣传等作用,另一方面不少孵化机构中的创业者成为纯粹的“跑赛者”,难以发挥双创大赛助力孵化事业发展的合力作用,挫伤了很多在孵创业者参赛的积极性。
三、促进和完善陕西省孵化机构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孵化事业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发挥省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推动孵化事业区域协同发展。首先,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和需求的孵化机构政策,支持后发地区根据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孵化机构扶持政策。其次,积极引导不同区域间孵化机构通过联合共建、异地孵化、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发挥先发地区孵化机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西安发展较好的孵化载体深入其他地市输入优质孵化资源,以推动全省不同地域孵化机构工作的均衡推进。再次,加强省级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间的沟通协调,联合西安高新区、明星孵化器和省级示范众创空间等行业头部机构,结合后发地区实际,依托“平台+数据+标准”的管服模式,打破各地区孵化机构间的同业竞争关系,协同整合全省专业孵化机构和服务机构打造孵化机构联盟,共同推进陕西孵化事业区域协同发展。
(二)完善孵化机构动态管理机制
落实完善孵化机构动态管理考评机制,开展孵化机构年度评估,引导孵化机构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首先各政府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切实有效的数据监测平台,省科技、人社、税务、工商等相关机构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以获取真实有效的孵化载体及在孵企业的运营数据,对孵化成效进行动态管理。其次是建立针对不同类型孵化机构的考评标准和奖励政策,根据监测数据对孵化机构进行年度动态考评,并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再次是根据考评结果优胜劣汰,对于优秀孵化载体要积极落实年度考评奖励政策,对于评价为合格及以下的孵化载体强制培训。最后,在现有财政资金支持基础上,加大对孵化机构的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并及时兑现。
(三)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引导孵化机构聚集专业资源,更精确地服务于在孵企业的专业需求。首先,进一步加大对孵化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孵化机构与创业投资机构的深度绑定,统筹整合信息、技术、中介服务、金融、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等专业资源,形成以孵化机构联盟为核心、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与合作共赢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为陕西省孵化事业提供强劲的体系性支撑。其次,针对细分产业打造专业孵化器,将孵化重心转移到细分产业,针对细分产业链条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孵化培育。再次,组织省内孵化机构学习国内外知名品牌孵化载体的先进经验,结合陕西地方特色打造本土知名品牌孵化机构。此外,通过市场化手段,统筹整合和充分发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等大赛的品牌传播作用,扩大陕西省孵化机构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加强对各类赛事中涌现出的优秀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的跟踪支持。
(四)破解在孵企业融资难题
灵活引入多种融资形式破解在孵企业资金问题。积极创新政府引导基金对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模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更为灵活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社会资本促进孵化机构中种子期和初创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大力鼓励创投机构、风投机构、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进入孵化平台。鼓励孵化机构成立天使投资人联盟等各类平台组织,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深入孵化机构与创业者加强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孵化机构自设创投基金对在孵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积极及时选择和推动一批孵化成熟、符合条件的在孵企业上市。
(五)加大财税补贴力度
首先,针对现有的补贴奖励不能及时兑现等明显问题,要切实落实好现有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保证针对孵化机构的创业补贴、租金补贴、费用补贴等及时足额到位。其次,积极落实孵化机构动态管理考评机制,根据当期孵化成功的企业数量、吸纳就业人数、新入驻企业数量、企业获得种子基金或者天使基金投资等业绩指标情况,运用后补助方式动态考核,给予孵化机构补贴奖励。再次,继续完善孵化机构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补贴政策,孵化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就业创业培训新模式,经省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联合认定后,可以纳入培训补贴范围。此外,加大省“科技创新券”向孵化机构中创业项目的优惠使用力度,并根据省情出台更加优待的税收政策。
(六)加强孵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专业化创业导师队伍培养,大力支持孵化机构聘请天使投资人、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等担任創业导师;建立完善创业导师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创业导师与孵化机构中的初创企业形成投资关系,建立创业者与创业导师的共赢机制。其次,加快孵化机构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对服务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陕西科研院所、高校教育资源充沛优势,鼓励孵化机构与科研院所、高校、人力资源机构、创投机构等展开密切合作,提高孵化机构专业服务能力;推进孵化机构服务队伍的职业标准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评定、考核和复核。再次,充分发挥高端创投人才在引进社会投资、挖掘种子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根据投资引进和种子挖掘成效,加大对创投人才的奖励范围和力度。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9[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2]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0[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3]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陕西:积极推进孵化器体系化发展[EB/OL].http://www.chinatorch.gov.cn/zgkjqyfhq/xhtml/fhqxl/145.html,2017-11-06.
[4]王梓萌.“双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N].陕西日报,2020-09-21(011).
[5]徐明非.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打造创新创业之都[J].中国经贸导刊,2019(12):52-53.
〔本文系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省就业创业基地‘孵化器'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编号:2020KRM115)研究成果〕
〔高展军(通讯作者)、石浩,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