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显现,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自立自强、经济自立自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 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立足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做出的战略抉择。将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提升到历史新高度,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要素高强度和大规模投入、技术和资本大规模引进即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离岸外包,迅速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发展模式的形成基于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充足,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二是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为了追求较高的贸易增加值,愿意向我们出口一些非关键性的技术和产品,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在当时还没有凸显出来。
目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首先,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愈加突出,传统以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突破动力瓶颈,通过效率变革、质量变革,集聚新的发展动能,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次,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事实表明,当后发国家科技快速进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遏制后发国家的追赶。20世纪中后期,日本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就曾多次遭到美国的制裁、打压。就中国来看,不仅受到《瓦森纳协定》的制约,一直无法获取西方前沿科技成果,而且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不断升级,贸易制裁从一般商品领域延伸到高科技领域,使得中国高科技企业一些关键零部件被断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买不来、讨不来的。依赖他人的核心科技来支撑自己的技术力量,不仅难以从根本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而且会沦为发达国家的技术附庸,增加被卡脖子的风险,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先进制造、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呈现群体突破发展的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我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演进、研究范式不断变革的要求,摆脱主要依靠跟踪模仿、发达国家技术外溢进行创新的模式,不断激发科技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提升科技实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竞争和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二、我国已具备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和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显现,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一些领域由跟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位居世界前列。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2.19%,已达到欧盟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2020年有望实现60%的目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14位,已进入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移动通信、新药创制、核電装备等方面科技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嫦娥四号首登月背、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全球组网等,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产业体系完备,这都将为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提供良好的支撑。未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必将为提升我国科技质量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三、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和弱项。“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自立自强、经济自立自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首先,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围绕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目标,在战略关键领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的体系化发展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有效对接。其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协同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卡脖子的遏制,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第三,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重点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离市场最近,最了解市场需求,创新动力最强,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改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环境,挖掘、培育出一批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激发中小微企业群体的创新活力。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使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支撑产业和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此外,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和政策激励机制。
三是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原始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薄弱。“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就要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优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配置,促进资源共享,着力营造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夯实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四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能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扩大科技创新人才规模。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科技人才合法权益。要形成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评价体系,切实消除人才流动、使用中的政策障碍;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收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要闭门造车。现代科技跨学科、跨领域发展趋势明显,复杂程度大幅提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仅凭自己的科技力量攻克所有的难关。科技自立自强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科技交流、合作的前提条件。未来,中国不仅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也要积极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全球科技合作,推动国际科技创新,打造优势领域的“长板”,并将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向世界分享,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0/1029/c64094-31911510.html,2020-10-29.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
明[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3.html,2020-11-04.
[4]科技部: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2.17万亿元占GDP2.19%[EB/OL].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0/05
-19/9188605.shtml,2020-05-19.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区域发展智库项目“后疫情时代深化中日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研究”(项目编号:2020P04);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阶段性成果〕
(方晓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