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沈学芳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7]
苏州高新区地处长三角核心位置,位于苏州市区西部,东接苏州古城和园区,西濒太湖,北邻无锡,南接吴中区,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美誉,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是苏州市重要的产业和创新高地,其综合实力在国家高新区及全省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以下简称“绕城高速”)为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环太湖地区高速公路网中的“一环二射”中的“一环”,是江苏省第一条低路堤的集景观、旅游、生态为一体的6 车道高速公路,全长约216 km,共设26 个互通出入口。该绕城高速在高新区范围内设有天池山互通和通安互通两处出入口,其中天池山互通出入口衔接太湖大道,地处高新区核心区域,为高新区连通高速公路网的主通道。
太湖大道是苏州东西向结构性路网中的一条重要道路,向东以快速路高架形式衔接新庄立交,“高架+地面”分别为双向6 车道规模,全长约16 km,是高新区连接绕城高速、S230 省道、中环快速路网及内环快速路网的重要通道。天池山互通项目区位见图1。
图1 天池山互通改造项目区位图
单喇叭互通式立体交叉因其占地少、形式简单、易于管理等优点,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中被广泛使用。现状绕城高速与太湖大道通过天池山互通出入口连接,采用A 型单喇叭互通。天池山收费站与太湖大道为A 型单喇叭互通立交,匝道总宽7.5 m,为单车道匝道。东转南、南转西2 条左转匝道上跨太湖大道及有轨电车1 号线(2013 年建成通车的苏州市首条有轨电车线)。
随着高新区管委会的西迁,科技城、生态城的蓬勃发展,以及周边旅游产业的持续提升,现状互通周边交通量剧增。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下,周边省市与高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据对绕城高速天池山段交通量的调查:2017 年日均交通量为20 264 veh/d,较上年增长19.8%;2018 年日均交通量为21 324 veh/d,较上年增长6%(见图2)[1]。互通原设计为A 型单喇叭互通,目前已不适应日渐增长的社会需求。
随着地块的开发建设,市政道路网也不断更新完善。连接浒关和通安两片区的阳山西路于2016 年建成通车,为区域重要的南北向主通道,采用双向4 车道,全长5 km 。天池山互通匝道入口(ES 匝道)距离阳山西路与太湖大道交叉口仅35 m,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图3 为现状A 型单喇叭互通。
图2 天池山互通立交交通流量增长图
图3 现状A 型单喇叭互通
(1)坚持“安全至上,以人为本”
采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技术,使设计成果满足或优于规范要求。除保证工程本身的安全外,设计还应以交通参与者的感受为目标,力求通过均衡、协调的线形设计,科学、完善的交通设计,以及人性化的标志标线设计,使道路使用者感到安全、舒适。
(2)满足交通服务水平需求
枢纽互通是城市路网中的重要节点,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通过枢纽互通进行转换。转弯交通流的分合流及变道行驶,使互通匝道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这是互通改扩建研究方案的重点和难点。
(3)树立“节约型道路”设计理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确定工程方案,优化细节,节约工程造价。匝道改建过程中,须结合工程实际、社会影响等因素,提出合理的改建方案。尽量充分利用满足使用条件的现有工程,减少废弃或大体量拆改,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资源占用,获得更高的交通运行质量和道路通行效率。
(4)合理进行施工组织,减小对既有交通的影响
互通立交改扩建施工期间须对现状高速公路互通匝道、太湖大道进行必要的改动,将影响既有交通。在互通立交改扩建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保通方案,维持现状高速公路及太湖大道的正常交通及运营安全。
(5)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一体化理念
尊重自然现状,降低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池山收费站出口直接面对高新区大阳山风景名胜区,互通立交与北侧延绵的山体遥相呼应。项目建成后,将辅以海绵景观绿化建设,打造一个“山之势,水之形”的景观,充分演绎苏式“真山真水”自然面貌。
(1)方案一(叶型双层立交+直行平交)
废除改建:因太湖大道北侧现状出口匝道距离阳山西路交叉口过近,从安全角度考虑,废除这条匝道,即东转南ES 匝道,改移新建环圈匝道(ES 匝道),ES 与SW 匝道通过增设集散车道接入太湖大道地面辅路。
新建:为加快苏州乐园、大阳山风景名胜区与绕城高速间的快速通达,减少太湖大道的交通压力,新建2 条上下匝道(匝道U、D)与阳山西路平面交叉。
保留:保留现状入口匝道及太湖大道南侧2 条右转弯匝道,即现状南转西SW 匝道、西转南WS 匝道、南转东SE 匝道,保留现状太湖大道跨线桥。
拓宽:为与改扩建后的匝道车道平衡匹配,拓宽跨越太湖大道及有轨电车1 号线的跨线高架桥1座,收费站广场车道由现状双向4 车道拓宽为双向6车道。方案一平面设计见图4。
图4 方案一平面设计图
优点: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既有匝道,占地最少,投资最低,工期最快。
缺点:改建后,太湖大道北侧主线出入口匝道间距约220 m,交织段较短,虽增设了集散车道,但因太湖大道主线交通流量增大,车辆分、合流交织路段过短,限制了通行能力及行车速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进出苏州乐园的车辆仍须通过太湖大道交叉口绕行,使交通量饱和的太湖大道压力剧增。图5 为方案一效果图。
图5 方案一效果图
(2)方案二(Y 型三层立交+直行上跨)
废除改建:废除现状2 条单喇叭互通匝道及现状太湖大道跨线桥老桥。
新建:新建Y 型半定向匝道ES 匝道和SW 匝道。因太湖大道中分带内建有已运营通车的有轨电车1号线,须新建主跨65 m 跨线高架桥,跨越太湖大道后向北延伸,上跨阳山西路后与阳山南路地面平交。
保留:保留现状2 条右转弯匝道,即现状西转南WS 匝道、南转东SE 匝道。方案二平面设计见图6。
图6 方案二平面设计图
拓宽:收费站广场车道由双向4 车道拓宽为双向6 车道。
优点:对左转弯车辆能提供较通畅的半定向运行,各方向通行流畅,无交织段,运行安全,占地较少。进出苏州乐园、大阳山景区的车辆可通过阳山南路与高速公路直接转换,减少对太湖大道的压力。
缺点:因受用地限制,Y 型立交圆曲线半径偏小,仅55 m,运行速度较低。直行跨线桥较长、规模较大,与阳山西路、阳山南路短距离内形成2 个平交口,增加了地面行车的交通复杂度。而且,现状跨线桥均须废除,浪费资源,工程造价较高。
(3)方案三(B 型单喇叭互通+直行平交)
废除改建:废除现状2 条单喇叭互通匝道。
新建:新建B 型单喇叭立交(匝道ES)及左出右进入口匝道SW,并新增2 条上下匝道(匝道U、D)与阳山西路平交。
保留:保留现状2 条右转弯匝道。
拓宽:既有跨越太湖大道匝道桥保留,在老桥西侧拓宽新建1 座跨线桥,收费站广场车道由双向4车道拓宽为双向6 车道。方案三平面设计见图7。
图7 方案三平面设计图
优点:跨线桥可充分利用,对左转弯车辆能提供较通畅的运行,各向通行流畅,无交织段,运行安全。
缺点:新建SW 入口匝道,左出右进,且U、D 匝道分离,匝道较离散,立交占地多,线形美观性差。
(4)方案四(优化型B 式单喇叭互通+直行平交)
在方案三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
a. 新建U、D 匝道并下穿SW 匝道,然后向北延伸至阳山西路并与其平交,阳山南路与之十字形交叉。
b. 在满足SW 匝道与北侧变电站间最小距离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大ES 环圈匝道半径至85 m。方案四平面设计见图8。
图8 方案四平面设计图
c. 新建匝道均为双车道匝道,满足交通量预测要求。现状跨线桥西侧新建12 m 宽双车道跨线桥。跨线桥拼宽横断面见图9。
图9 跨线桥横断面示意图(单位:cm)
方案四设计优点:
a. 所有匝道布置紧凑,立交线形美观,减少了占地,各转向功能齐全,安全可靠。
b.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状跨线桥,接顺SW、D匝道。老桥西侧新建1 座主跨65 m 跨线桥,上跨有轨电车1 号线,衔接ES、U 匝道,工程规模相对最优。
c. 收费站广场车道由现状双向4 车道拓宽为双向6 车道,收费站由3 进5 出扩建为4 进7 出,增加了ETC 出入口。
d.为减小高架上行驶者对变电站感官上的不适,在SW 匝道外侧采用高大乔木等遮挡变电站。
e.立交建成后,在整个互通立交范围内结合山、水进行景观绿化设计,使构筑物隐于自然,展现出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见图10)。
图10 方案四鸟瞰图
综上,从立交通行能力、行驶安全性、互通占地面积、立交线形美观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最终选择采用设计方案四。立交工程于2018 年6 月开工建设,于2019 年建成通车,被称为苏州“最美互通”。
天池山互通改造工程在满足立交各转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有立交设施,节约了资源,保证了交通安全,满足了通行需求,成为高新区进出绕城高速的第一门户,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图11至图13 为施工期间及建成后实景照片。
图11 立交施工
图12 立交日景
图13 立交日景节点
通过对天池山互通改造设计方案的分析探讨,对设计者提出以下建议:
(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系统逐渐成为城市过境交通的瓶颈。为提高两者间交通转换的通达性,方案设计前应重点调查既有互通现状条件,包括周边环境、沿线交通量、安全冲突点等方案控制因素。
(2)互通匝道整体通行能力取决于每条匝道的通行能力、匝道收费站的通行能力、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通行能力、匝道与被交叉道路连接部分的通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2],除了改善匝道通行能力外,对收费站广场前车道及收费闸机口的扩容也应同步考虑。
(3)进行多方案比选时,应跳出常规思维,综合考虑周边控制因素,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创新力,大胆尝试、细心论证,最终提出安全合规、技术可行、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