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于玉东,石彩秀
教育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丽娟,于玉东,石彩秀
(邯郸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与成长,并最终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需求,适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背景,结合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科发展,阐述构建特殊儿童教育不同阶段的师资培养体系、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岗位师资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协同育人、质量监控的运行保障,有效实现培养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地方本科高校;特殊教育师资;人才培养体系
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专业化的学科教师,同时需要有康复训练师、言语矫正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急需“复合型”特殊教育师资。为此,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需要围绕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与康复,培养具备特殊教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康复能力与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学、康复、管理,在普通学校从事融合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比普通教师需要有更强的专业性,他们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基本条件,要有规定的学历标准,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因此,需要遵循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当前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来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1]112-114
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特殊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并最终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是为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符合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构建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多元评价和质量保障,有针对性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有效实现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236-239
由于教育和服务对象的不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更加多样化,职业要求更高,学习历程和专业发展具有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残疾人障碍类型需要设置更细化的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立以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康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以教学科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模式。[3]66-70使特殊教育师资的职业特质与职业方向相符合,对职业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更持久、更能坚定职业目标的选择。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体系建设,主要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4]66-71依据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应用型人才体系建设,主要开展特殊教育康复师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师资、初高中阶段学科教育师资、融合教育师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等五个方面培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如下图。
国家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首先关注和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培养也是首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着手,邯郸学院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师资历史较长,早在1989年就开始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师资,先后历经中师、专科、大专和本科4个阶段,是全国最早招收特殊教育本科生的7所高校之一,培养定位面向特殊教育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思想、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师资。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的权重、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一直都在不断改革,构建了特殊需要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特教理论+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系。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培养3000余名特教师资。基本实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上手,上手成骨干,骨干留得住”的培养目标。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学龄前的特殊需要儿童、学龄期的残疾程度较重的特殊需要儿童所实施的康复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讲,康复教育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语言、听力、适应社会等方面能力的发展,意义更重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特殊教育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特殊需要儿童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康复教育师资的培养,近几年高校才陆续设置教育康复学专业,为特殊需要儿童康复训练培养师资。
邯郸学院在全国较早培养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师资,从2013级特殊教育专业就开设教育康复方向,并独立设置培养方案和分设30名本科生的班级,2015年以教育康复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6所高校之一。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扎实的康复理论、能制定IEP康复训练计划,具备娴熟的康复技能和熟练操作康复仪器设备。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全面支持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构建了“康复理论+康复技能+职业资质”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师资培养体系,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培养合格的师资。
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全面、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有助于特殊需要儿童向高层次发展。但是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在艺术教育、高中阶段学科教育方面的师资急需急缺,目前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师资的培养一是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二是普遍重专业,轻学科,这样很不利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向高层次的发展。因此,邯郸学院在解决特教学校学科教育师资匮缺的问题上,以辅修特殊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师范类专业开设辅修特殊教育第二学位的师资培养,培养定位在特殊需要儿童初高中阶段学科教育师资和特教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基于培养定位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特教学校艺术和学科师资培养体系,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5年起,邯郸学院首先在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师范类本科专业开设特殊教育第二学士学位辅修,在不影响原本科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志愿报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特教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辅修师范生取得特殊教育第二学士学位达到90%,而且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了学科和艺术教师。
融合教育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终身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近些年来,尤其是教育部2014、2017年相继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都非常强调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意义和推进的措施,融合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相适应的融合教育师资在素质和数量上,都还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只有在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课程,使师范生将来在就业工作岗位上,对融合教育的特殊需要儿童有思想上、知识上的准备,才能基本胜任融合教育工作。我们邯郸学院在所有的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概论基础上,将计划开设融合教育的课程,构建“学科知识+特教知识+特殊指导”的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使所有的师范类毕业生具有特殊教育、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知识,能为特殊需要儿童接受融合教育,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国家教育部2015年颁发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是说特教教师不仅要重视职前教育,更要重视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学手段,更好的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服务。
邯郸学院充分利用国培和省培、新入职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系统地对全省特教教师进行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和新课程标准等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定期举办省级特教教师技能大赛等途径,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现场点评,适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传递给了一线特教教师。针对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发展特点,构建了“特教新理念+特教新课标+特教新模式”的特教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培训了2500余名特教师资。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为特殊教育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的特教师资。助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运行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建设。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运行,需要高校、政府、特殊教育机构的有机协同,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学校相关专业和师资、设施设备等相关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贯穿于教学、实训、实践的全程配合、协同育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特殊教育师资,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要,适应特殊教育发展对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师资是确保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要使培养的特殊教育师资能更好地满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教学和康复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双能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要做到上通下达,上通是要求教师时刻关注、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理论前沿、科研最新动态;下达是要了解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教学和康复对师资的需要。只有做到上通下达,才能准确确定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准确设置专业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
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效指导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还要进行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了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从事实践教学,适应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特殊教育相关学术交流会议,鼓励教师在学术会议上发言,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访学、进修,提升专业理论水平;鼓励专业教师考取有助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资质;鼓励专业教师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教育康复机构进行专业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促进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支持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指导,带动专业教师成长。
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建设一定数量的、规范的、稳定的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保障;学生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实行专业教师和基层教学实践基地双导师制。
1.坚持教学督导听看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常态化。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过程性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在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时改进的良性运行机制。
2.坚持实习实训单位、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校外教育质量反馈制度化。根据反馈信息,适时修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提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特殊需要儿童服务。
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全面覆盖特殊需要儿童学前、小学、中学的师资培养培训,对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地方高校特殊教育学科将坚持以服务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与发展为己任,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周丹,胡玉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8).
[2]王雁,肖非.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现代特殊教育,2015(24).
[4]刘焕阳,韩延伦.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体系建设研究[J]. 教育研究,2012(12).
G64
A
1673-2030(2021)01-0076-04
2020-10-05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2016GJJG258)
张丽娟(1965—),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责任编辑: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