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决定远行,我决定开始“爱”他
——《傅雷家书》

2021-04-26 02:51撰文张敏
艺术品鉴 2021年4期
关键词:傅聪傅雷家书

撰文=张敏

上世纪80 年代,文学从长达十年的权力阴霾中逐渐发声出来,一时出现了许多反思社会,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作品。如果说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是以克制、琐碎的态度在描写文革的作品中另辟捷径,那么《傅雷家书》也可姑且算作此类作品。

1981 年,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次子傅敏整理编订了一家的来往书信,其中大多为父亲与哥哥傅聪由1954 年至1966年期间十二年的书信并出版,定名《傅雷家书》。《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傅雷家书》就像是一根线,线的这头是傅雷在国内的命运起伏,那头则是傅聪国外求学、追寻艺术梦想再到成名娶妻生子的成长经历。而感动我们的则是贯穿其中的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以及两位艺术家关于艺术与美的思考、探讨。

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

1954 年,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在离别带来的思念和失落中,傅雷开始给儿子傅聪写信。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无疑是充满着父爱的。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左图:赴波兰前夕,傅聪在家练琴 右图:傅雷家信手稿

将儿女在长大后终将远行时父母的心理活动描绘的真真切切。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傅聪与父亲傅雷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信中写的那般,反而是期间交织着更为复杂的感情。郭剑敏看待《傅雷家书》的角度是:亲情与政治隐痛纠结下的《傅雷家书》。他认为,由于傅雷性格刚烈、耿直,其对傅聪的教育超乎寻常的严厉。他对傅雷早年的育子之法持保留意见,并认为在家书中傅雷所流露出的父爱更像是在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带着深深悔意对自己往日过失的弥补。“对于在傅聪成长过程中自己的种种过失傅雷是有所醒悟的,而这种醒悟正是始于《傅雷家书》中与傅聪的这些通信。”①郭剑敏.亲情与政治隐痛纠结下的《傅雷家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6

这其实不无道理,我们能从《傅雷家书》的很多句子里感受到傅雷作为父亲对傅聪教育的反思。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任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但我们就能因此而说这是一种“纠结”吗?恐怕不见得,这种坦然的情感表露并不纠结,反而是基于爱的合理解决早年问题的办法。这份爱是因傅聪的离开而诱发的,正是一位父亲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爱,才有了《傅雷家书》。

傅聪与父亲傅雷、母亲朱梅馥

左图:1954 年,在波兰华沙为比赛做准备的傅聪 右图:傅雷手稿《希腊的雕塑》

傅雷与傅聪之间的确是因为分离才明晰了各自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傅雷身处艺术壮年,并未意识到自己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傅聪则因为年龄小,阅历有限,无法与父亲进行平等的交流。此后,傅聪羽翼渐丰满,傅雷开始懂得作为父亲的责任,两人在基于平等身份的基础上,共同成长。他们从父子变成了知己,变成了朋友,变成了两位艺术家。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斯曼齐安卡说的萧邦协奏曲的话,使我想起前二信你说Richter(李赫特)弹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的话。一切真实的成就,必有人真正的赏识。

相比傅雷的家信数量,傅聪的回应显得并不积极,甚至许久都不回信,还要傅雷催着回。有学者认为,傅雷由里到外、由艺术到傅聪小家庭的“指导”给傅聪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束缚,这便再一次将问题引向了傅雷是以懊悔纠结姿态写家书的观点。这一说法也有些过于绝对了,在傅聪的回信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或许有助我我们理解他长期不回信的缘由:

也许我的信很奇怪,也许有一股狂妄的味道;可是我自己觉得问心无愧,我不过是希望孤独一点,我要到音乐中去,不然我就不能问心无愧。再谈了,祝你好,不要为我的信不高兴!

上段是傅聪写给弟弟傅敏的信,那句“我不过是希望孤独一点,我要到音乐中去,不然我就不能问心无愧”充分映射出傅聪的艺术家性格。傅聪在音乐上的天分很早就表现了出来,并且他对演奏、对音乐、对艺术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曹可凡《我认识一些深情的人》中写傅聪:傅聪先生的脾气坏是出了名的。音乐会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语声或拍照的“咔嚓”声,都会惹他不快。有时,他甚至会中断演奏以示抗议。不过,生活中的大师倒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

并不是说傅聪感受不到任何傅雷带来的“压力”,而是说我们应该站在傅聪的立场上多角度去看待这个观点。况且,傅聪在后来的回信中还是积极回应父亲的观点的,虽然他更多时候是在谈论自己的艺术、工作和成就。

傅聪这样的回应让傅雷失落了吗?好像并没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像个父亲一样去关心儿子时,他便已经陷入这种爱里了,不顾一切的爱,别无他念,更不会纠结,甚至还有些调皮和乐观。

妈妈有几个月不跟你写信了,一方面杂务繁忙,一方面也实在是偷懒,有个那样健笔的爸爸,妈妈就乐得疏懒了。

“傅雷在家书中以与事无巨细‘交流’的方式,使得远在国外的儿子依然在自己的‘塑造’下一步步地成长,不论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做人处世的理念,都在自己的引导下而收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家书对傅雷而言比对傅聪更重要。”②郭剑敏.亲情与政治隐痛纠结下的《傅雷家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6笔者非常认同句末的观点,因为这确确实实映照出当代许多学有所成而在外奔波理想的年轻人,与远远守候、远远观望的父母之间的群体现象。相比傅敏,傅聪是未在膝下尽孝的孩子,但傅雷就是愿意这样关系支持着自己的这位长子,因为他所获得的成就而高兴,因为他困于情绪而失落。

组图:傅雷遗书其二

看到国外对你的评论很高兴。你的好几个特点已获得一致的承认和赞许,例如你的Tone(音质),你的touch(触键),你对细节的认真与对完美的追求,你的理解与风格,都已受到注意。

1966 年8 月12 日,离傅聪孩子凌霄的两周岁生日仅剩两天;离傅雷夫妇走上不归路不过三周所有时间,傅雷给远在英国的儿子儿媳写了最后一封信。

……你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真是赏心乐事!想象我们的孙儿在你们的客厅及厨房里望着我们的照片,从而认识了远方的爷爷奶奶,这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感动!

尽管如此,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

9 月3 日凌晨,傅雷夫妇写下给傅聪、傅敏舅舅朱人秀的遗书,含恨弃世。遗书中,傅雷对朱人秀解释道,是因傅聪远在英国,傅敏身处北京漩涡,自己别无至亲只能麻烦他处理自己身后事的抱歉之意。傅雷考虑到了朱人秀的立场,写下“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考虑到了九月份的房租;考虑到了沈仲章托代修的手表;还考虑到了保姆周菊娣,“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决绝、践行真善美到极致。

2020 年新冠肺炎肆虐,在庚子年的尾声里,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于12 月28 日在英国逝世;54 年前,傅雷因在文革中受到巨大迫害,于1966 年9 月3 日凌晨与妻子朱梅馥双双自尽身亡,愤而离世。从文革到新冠只有不到一个甲子的时间,傅家两代人却都没有逃脱时代的藩篱。

猜你喜欢
傅聪傅雷家书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没有寄出的信
重读“红色家书”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傅聪:我的信不能入《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