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慧中
近年来,一些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走向极端的事例并不鲜见。为此,在中小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新课改以及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都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也不断增加。中小学教育要想满足时代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乐观面对遇到的困难。可见,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应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根据中小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结合当代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讨论与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加强心理学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非常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调查评估;加强与专业心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向专业人士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巧,呼吁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同时,绝大多数教师非常注意自身的行为,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鼓励学生挑战和战胜自我,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不断完善自我、适应社会。
另外,部分中小学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起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助作用。很多学校还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各项专业技能,深度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为学生提供温馨适宜的环境,放松学生因学习压力而紧绷的精神,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用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在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学生形成了健康的心理,为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在教育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繁多,发展个人爱好的时间不够。这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厌学等。
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三种,即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觉得教师不理解自己而感到困惑和烦恼;学生与同学相处时,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好关系而苦恼;部分学生在家里和父母沟通不够,导致很难相互理解,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
据了解,部分中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绪不能自控,心理比较脆弱,导致抗压能力差。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娇生惯养形成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由于家庭环境、成长历程、个人阅历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灵脆弱点和敏感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性格、家庭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学校应该将心理课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将其由“选修”变为“必修”,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医学化诊治区分开来,不断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当前,学生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部分中小学生经常说谎或者遇到困难总是逃避。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针对学生的不足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例如,某教师发现班里一名学生经常因为成绩差而说谎,考试成绩不理想却欺骗父母和外班同学说自己考了高分。对此,教师与该学生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并教导学生恪守诚实守信的美德,认真学习,积极面对来自学习的挫折,使学生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对于性格孤僻、不善于交际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活动,为学生布置合作型作业。当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当活动受阻时,教师也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社交能力,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通过团队协作,加强学生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不断将消极思想从脑海中去除,实现心灵的自净。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精神的专题讲座,可以让一些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为那些处于心理矛盾期的学生树立榜样,鼓励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努力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活动,如校运会等,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勇于面对困难。学校还可以举行音乐会、文学知识交流会等活动,创建学生交流平台,搭建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与班级管理、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相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探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家校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便是老师、同学与家长。为此,学校不仅需要加大对心理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还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举办家长座谈会、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建立微信家长群等,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思想状态等情况,关注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心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亲人的陪同下,缓解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压力,实现家校联合,从多方面有效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序的学校管理、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管理,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努力打造和谐校园,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采用合理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相信自己,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预防学生形成不良心理问题有极大的作用。学生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产生很多情绪以及心理上的烦恼,这些问题需要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疏导。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平台,有助于学生控制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从专业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分为两大类,即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这两种咨询方式各有优势,学生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咨询方式。从个别咨询而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如理解、信任、真诚、关怀、宽容和尊重等,这些良好的咨询关系能使学生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信任感与亲切感,从而更全面地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其次,在布置心理咨询室的环境时应该注意营造一种温馨、典雅、柔和的氛围,以淡蓝色和淡黄色为主色系,有效地缓解学生不良情绪;最后,心理咨询室的地理位置尽量设置在人流少、比较安静的地方,这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内容有一定的私密性,学生一般不希望被同学和老师看到,当然为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个别咨询也有其他的形式,如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团体咨询的隐秘度比个别咨询低,最普遍的团体辅导形式就是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事件或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最后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情绪的目的。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并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