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雨婷
乡土资源这一教学资源有着浓厚的家乡特色,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乡土资源,引导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方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使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乡土资源的运用,能够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促进幼儿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应当让幼儿在自然中接受教育,而乡土资源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教育载体。乡土资源整合了各个地区的生态、文化、自然、习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传统教育资源相比,乡土资源因为具有亲切感和熟悉感的特点,所以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形象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应用乡土资源,能够引导幼儿更好地触摸、观察具体的事物,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丰富幼儿教育手段和内容,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融入乡土资源,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幼儿接受更多的事物,开阔幼儿的视野。比如,如果幼儿园附近有一片竹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展开以竹子为主题的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竹子这一植物,然后利用竹子制作简单的工具,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乡土资源是最为直接,能够让幼儿的视野得以拓宽、观察能力得以发展的教育资源,能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形成园区特色,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通常,基于教材的园本课程结构和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很难将幼儿园特色展示出来。乡土资源的地域特色通常比较明显,对幼儿园打造园本课程来说比较合适。幼儿园在课堂中融入地域特色浓厚的乡土资源,能够激发幼儿兴趣,体现幼儿园的教学特色。部分幼儿很少直接接触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幼儿教师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能够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认知和了解家乡的乡土风情,继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第一,充分运用本土自然事物。比如,某些地区盛产水稻、树木和竹子,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基于本地区的特产融入乡土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幼儿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引导幼儿用小木条编辫子、拼贴各种图案,用草做稻草人、编绳子,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如抓尾巴、跳绳等。通过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培养幼儿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提高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二,多元化地开展户外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部分人的户外活动减少了。教师组织户外教学活动,能够让幼儿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主活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当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合理选择乡土资源。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活动的场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比如,在春耕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踏青,体验和了解粮食的种植过程,引导他们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相较于课本教育,特色活动的教育效果更加直观,对幼儿的综合素养来说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又如,为引导幼儿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开展“美丽的母亲河”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到河边看一看,亲身体会河水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通过在实际活动中运用乡土资源,能够让幼儿对活动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了解,进而更好地发展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第三,巧妙投放乡土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对户外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为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丰富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踏青,搜集树木掉下来的树枝,然后引导幼儿组合树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又如,教师选择竹子作为游戏材料,制作成竹杯、竹棍、竹筒等,能够满足各种游戏活动的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自主地开展游戏,一些幼儿会用树枝和竹子搭房子,一些幼儿会用软条编竹篮。运用乡土资源,让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明显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打造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培养幼儿浓浓的乡土情怀。因此,运用乡土资源的幼儿教学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