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文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其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生动活泼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章分析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童心童趣;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2-0126-02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受众对象为广大少年儿童。这一特点决定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生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塑造学生个性和品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儿童文学作品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积极挖掘儿童文学作品资源,探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最佳方式。
一、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学活动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发挥想象,具有感染、净化学生灵魂,影响、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因此,将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体验。
2.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留住学生的童心童趣。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是少年儿童,其采用儿童视角,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极具趣味性,富有想象力与传奇色彩,极易让学生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童心视角、童趣色彩,对于学生更具吸引力,能很好地留住学生的童心童趣。(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语言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水平提高以及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引入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依托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词汇,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语言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为本位,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情节奇幻有趣,主题情感美好而单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儿童文学中的语汇、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同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动性。(4)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精练且生动优美,被誉为“浅语的艺术”,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达到积累词汇、丰富词汇储备量、准确运用词汇表达自身情感的目的。同时,学生在研读儿歌、寓言、童话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可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拓展练习模块,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乌鸦喝水的样子,然后自行组织语言把画作的创作意图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高效应用儿童文学作品的策略
1.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特质,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学生通过研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并由此获得阅读快感和阅读体悟,爱上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牢牢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让学生学到不能墨守成规,应善于变通的道理。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教师借助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及社会常识。当学生升入小学高年级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向其介绍和讲解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欣赏性都契合学生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2.注重对儿童情趣的有效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实现对学生儿童情趣的有效引导。例如,《捞月亮》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生动有趣,含有深刻的寓意,而且能带给学生以启迪和智慧;《小蚱蜢》这首儿歌富有趣味性,节奏也很欢快,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优质的教学素材为例,从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研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3.依托发散学习模式,实现有效拓展
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可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善于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发掘教学素材,改变以常规阅读视域讲解作品,采取常规教学模式组织授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可积极钻研儿童文学作品,以便实现对儿童文学作品文体特征的有效洞见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之上全面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同时,教师要确保实施的教学活动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吻合,应当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依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的前提下,学生可通过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系统性学习,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4.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形成獨立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依托全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阐述和发表自己关于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心得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交流和分享知识的快乐。
5.引导学生编创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创造力
儿童文学作品是按照儿童的性格特点、认知状况和思维方式组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欣赏和模仿创作。为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编创、仿作、续写童话或者小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 仿作童話。学生从小接触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都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童话故事在语言、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仿作属于自己的童话。如可以将其命名为“某某童话”,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作品集,在学校里展览,也可收录到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中,还可以开展童话故事大赛,看谁写的童话更吸引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童话创作中。(2) 续写故事。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开放式的结尾,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续写故事。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如果你是文章中的那个小鸟,你会如何做?”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续写童话故事。
虽然鼓励学生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阅读积淀和写作能力,因此,让学生创作、编写童话故事的前提是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另外,受到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等方面的束缚,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逻辑性还不够合理,教师可加强引导,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准确、完整,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结语
儿童文学资源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特点,儿童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及高尚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静钰.图画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常军林.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9(21).
[3]汪芳芳.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4]沈祺青.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价值取向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Guo Xiaowen
(Tonghe Primary School of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Dingxi 7433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ours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rse to learn the use of language. Teachers can introduce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into teach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imple words and lively contents,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nese teaching; childlike innocence; literary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