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象 析其因 明其理

2021-04-25 13:03陈菊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四川盆地区域特色

陈菊素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观其象、析其因、明其理”的法则,切忌灌输式教学。观其象,即让学生描述区域特色;析其因,即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明其理,即让学生感悟区域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富庶的四川盆地”为例,略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怎样从“观其象、析其因、明其理”着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91-0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因素,其培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本文以“富庶的四川盆地”为例略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观其象、析其因、明其理”,从而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观其象——描述区域特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印象四川》,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视频描述四川盆地的区域特色。视频《印象四川》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怀着强烈的期待去学习新的内容,从而迅速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是本课的课标要求,而描述一个区域的特色应该从自然景观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入手。自然景观特色要从当地的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名称、地势)、河流(流向、流量、结冰期)、土壤、自然资源等来描述。人文景观特色要从生产(农、林、牧、副、渔等)特色和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及风俗习惯、节日信仰等方面的精神生活)特色等来描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先出示岷江、井盐、桫椤、大熊猫等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四川盆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后出示四川盆地的丘陵梯田、水稻、油菜花、肉猪养殖以及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等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四川盆地具有“发达的农业”,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最后出示川剧、变脸、川菜、茶馆等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巴蜀文化”。

二、析其因——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

认识区域的特色之后,要分析其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四川盆地发达的农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巴蜀文化等均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对有关区域位置、特征进行解释、说明并展开综合分析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笔者利用“四川盆地在中国的位置”图,让学生描述四川盆地的相对位置;利用一张带有经纬网的四川盆地地图,让学生描述四川盆地的经纬度位置,从而明确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要通过经纬度和相对位置来准确表达。本环节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为了落实另外两个课标: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笔者播放了视频《秦岭》,该视频从平面到立体,从俯看到平视,从地理到历史,讲述秦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秦岭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龙脉”,而且也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尤其是“正是因为秦岭在中间阻隔冷空气,造就了今天的四川盆地”的画面对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作用非常大。为了让学生能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角度准确描述区域的自然条件,笔者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

1.利用卫星拍摄的四川盆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四川盆地在古代是个“四塞之国”,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历史上有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择四川成都避乱。适当的历史知识拓展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2.出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图、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从地形、水文、气候等角度综合分析四川盆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出示有关四川盆地“紫色土壤”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描述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特色。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学会了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維”的核心素养,笔者设置了综合探究题:

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请结合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说说其农业发达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出示了下图(见图1):

明确四川盆地发达的农业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关系后,笔者引导学生明确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文条件——都江堰水利工程。笔者通过播放视频《都江堰》,明确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构成、科学原理及其修建的原因和作用等,使学生明白“天府美自古堰来”。之后笔者加以点拨: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水利价值——防洪、灌溉等(在历史上使泛滥成灾的岷江成为“沃野千里”,在今天仍然润泽成都平原),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笔者用一张图(见图2)明确四川盆地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明其理——感悟区域发展的道理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其象、析其因,还要让学生明其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笔者出示了两张图片(“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和“爱打麻将”的四川人),让学生谈感悟。学生得出:有丰饶的物产才有安逸的生活,四川的水土养育了四川人。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案例的剖析,学生明白了以下道理:

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文特色),人文特色反映自然环境,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一个区域的发展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密切相关,区域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

3.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和科学,教师需要“因课施教”,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让核心素养落地,寻找课堂教学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四川盆地区域特色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四川主推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不同叶面肥对四川盆地主要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近年杂交稻重要推广品种旱育长龄秧秧苗性状的差异性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