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厦门日报》的“都市新闻”上,全版以《我的体育老师都是“武状元”》为题,报道了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大比武中厦门队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包揽六个级别第一名;12位教师参赛,11人获得一等奖。这一切优异成绩背后,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宋超美,原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会副主席、基教室体育科主任。
中学体育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家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部委员,教育部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等院校評估办学专家成员,省优秀教师,省级和全国优秀工会干部……一项项得之不易的殊荣,当它们全都汇集在一个人身上时,别人都说,宋超美老师这个“超英赶美”,真的名符其实。
应该说,每一位名师的背后,有甜蜜,有辛酸;有辉煌,有黯淡;有完美,有遗憾;有成功,有失败。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如此,但细细回味自己近40年的教育生涯,似乎又和很多名师又有着不同。
当别人总是惊叹于自己从一名福建最偏远山区的普通教师到一位名师时,这巨大的跨越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苦跋涉和艰辛奋斗,也许只有我自己才知道。从县城走到山区、从山区走到厦门特区,从市少体校到英才学校,从英才学校到厦门市教科院,从高级教师到特级教师,从特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这一路走来,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一、当体育教师,就要有热爱心、责任心、进取心,不断发展
在2006年10月6日莆田一中百年校庆中,一位体育名人塑像在该校校园隆重揭幕,这位体育名人就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翁祖烈先生,他从1931年毕业后在莆田一中辛勤耕耘60个春秋,是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裁判、中学特级教师等。
1982年我毕业来到田径之乡莆田一中任体育教师,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年逾70的退休特级教师翁祖烈先生,不求报酬,每天坚持到校看早操、看体育课、看课外活动、看运动队训练、参加每周教研活动并指导体育组开展工作等。
我心想:作为在职教师我们责无旁贷,而他却退而不休,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坚持与执着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请教了翁老先生,他笑道:每当我走进操场时,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是我们体育人的阵地。他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小宋啊,作为年轻的体育教师,就要有爱心,不断进取,做一名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强、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
我暗下决心:老教师尚且如此敬业,我们年轻人岂能苟活,今后一定以翁祖烈先生为榜样,好好努力!有这样的榜样精神引领,使我爱岗敬业的意识增强了,我立志要当好体育教师。我开始自己的规划,打好业务基础,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每日坚持出早操,组织学生跑步、课间操,课外活动及田径运动训练等。在实施体育课程上,开学前写好学年、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开学后坚持提前一周写好课时计划,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用心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学生反映好,教学效果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体育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莆田一中的田径比赛成绩连续四年获莆田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代表市参加福建省田径比赛均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1986年莆田一中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学校”的荣誉。
与翁老先生相随的时间虽短,但他的话我永远铭记在心。调到建阳师范任教之前,我向他讨教为师之道。他说:别以为莆田是“田径之乡”,体育教师只会田径是不行的,时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师,你培养的是教师,好好努力吧!
二、当体育组长,就要有引领心、公正心、合作心,促进共赢
由于建阳师范开办体育班(地处福建省最偏远山区)需引进专业教师来培养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师,1986年我离开了莆田一中,来到建阳师范。由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受到学校的重用,第一年任普通体育教师,带田径运动队,第二年担任体育组长、班主任,第三年担任年段长、福建省中师体育教研组负责人。
我时刻谨记翁老先生的赠言: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师。我也认识到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知识的人才。为此在注重学生专项技术传授的同时,在教学中,我常会穿插学生们的实践经历等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自荐担任“小干部”,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试讲、互相点评,这样的方式把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课堂体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育这一职业打好基础。
在建阳师范的八年时间,身为体育组长,我公平处事,注重工作方法与工作效率,团结同志,不计个人得失,包容不同意见,使学校体育面貌不断得到改变,由我带领的校田径队参加建阳地区大中专比赛连续6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学生体锻达标连续6年获省中师评比“先进达标学校”。担任年段长5年,8名保送生参加考试,100%被高校录取。由于成绩突出,1989年我担任了省中师体育教研组负责人,连续6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
时至今日,当年建阳师范体育班毕业的诸多体育教师已在各学校成为骨干教师。之后,我来到厦门,依然担任着教研组长,如厦门市少体校科学选材小组组长,厦门英才学校体音美大组组长。作为教研组长的我,经常引导本组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把体育组当成自己的家,用心抓教学、抓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学校只要做好各项工作就能受到认可,那么就需要每位教师平时多学习、多投入、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我在英才学校近三年,唯独体育学科连续三届获得全市中小学团体操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三、当体育教研员,就要有感召力、凝聚力、指向力,甘当人梯
1998年4月,我通过面试应聘为厦门市教科院中学体育教研员。我认为:厦门中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教学规范,塑造教师形象;再通过提升内功,增进教师内涵。我牵头成立了学科中心组,发挥集体智慧,以常规为抓手,规范备课、规范上课、规范成绩登记,组织全市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计划等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和技能项目的实践考试。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主编并推行《教学计划手册》和《学生学习成绩手册》,规范了教师教案编写和学生成绩管理,并坚持每年论文、教案、优质课、体育说课、体育课件制作的评比汇编,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开始了,我及时把握机会,带领厦门体育团队跟上,与课标组成员一起做课题研究。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结合厦门本地实际,引导各区、校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实践。2002年元月,厦门体育课改实施方案被推到教育部并在全国交流;同年4月,厦门市承接全国多媒体室内外现场展示课,为全国代表提供网上教研、课件制作及室内外多媒体实践课;教育部指定我在全国课程改革总结会上做经验交流。直到后来的历次新课程标准改革,厦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为我们有先行先试的“吃螃蟹”精神,我们也有多年课程改革沉淀的宝藏。
作为市级教研员,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践修养尤为关键。我注重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多看专业理论书(课程标准、教材、各种理论书籍等),增加知识面;多写文章(总结教研工作,研究教学计划、体育课、学习评价等);多选课题进行研究(针对教研员管理、初高中教材衔接、新上岗教师技能等)。
正是由于不断学习,使我收获颇多。迄今主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探索》(小学、初中、高中三册)、《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小学、初中、高中三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与评价》《体育与健康中考备考手册》《体育与健康高三备考手册》等9部专著;副主编4部专著。不仅编写教材,还主持5项国家课题及多项省、市级课题。2014年我进入教育部专家库;2014年我帶领的体育科荣获厦门市“工人先锋号”荣誉;2015年获评福建省优秀工会干部;2018年获评全国优秀工会干部;2019年经省市推荐、教育部考核,成为教育部高等院校评估办学专家成员。
自2010年8月受聘为教育部“国培”主讲教师以来,我就认识到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明白打造优秀体育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一批体育名师对于各地体育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在我的主导与倡议下,2013年厦门市教科院体育学科成立了青年体育教师成长共同体,每三年从新教师中选拔几十人作为“种子选手”,每1~2周定期集训研磨,三年总结汇报与毕业,优秀导师团队则由老中青专家型教师组成。这样的团队,已培育到了第三届,涌现出陈文斌、吴智鹉、林悦、李加前、陈子霞、洪明忠等一批优秀专家型教师。
在厦门体育优秀团队的指导下,自2010年起被指导的教师连续四届参加福建省高、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均获得团体第一名;自2004年起被指导的教师连续九届参加福建省体育课评比均获得优秀成绩,参加全国评比每届均有两节(或以上)获得一等奖;自2004年起被指导的教师连续八届参加全国、省体育录像课评比,均位居全国、省前列。2004年,我指导的9位教师参加体育教学设计及体育课例评比,有9份教学设计和6节体育课例被人教版录用并作为人教版教参及全国培训资料。而我连续6届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课件指导教师”,三次均被省教育厅聘为“省指导组专家成员”。
回首近40年的体育教师生涯,我深深感到:人的生命也像水聚成河一样,从最初的平凡、渺小、不引人注目,直到自己去拓宽知识和胸怀,去接纳新思想和理念,去拥抱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就会成就自己如大河奔流一样的壮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