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键 周誉
当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智慧支撑,也需要一批批身心健康之人力资源支撑。当此之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基本理念: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目标的实现,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与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关系密切。
2020年8月以来,涉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密集出台,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毫无疑问,这些政策文件同时指向一个重要目标,即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0年7月,《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实施,10年来,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成绩斐然。
1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为目标,改革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制度设计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全面创新。
10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平均每年增配约2万名体育教师,师资配备状况整体改善;场地器材条件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平均达标率超过90%,体育器械配备平均达标率接近95%。
10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开齐开足率超过70%,阳光体育长效机制建立,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提高,学生运动习惯逐步养成;体育训练竞赛体系创新,构建起校园文化新格局,有力推动整体事业发展。
10年来,逐步构建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学校体育年度报告、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学校体育质量监测以及体育综合评价办法的评价制度体系。
总而言之,经过10年的努力,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成效明显,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止跌向好”和改善提升趋势。
过去10年,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放眼全球、展望未来,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许多挑战。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形势严峻。学生心肺机能不佳、视力不良、超重肥胖等问题突出,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趋势多年得不到扭转。
学校体育工作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体育课开齐开足情况的地区差异明显,课程体系整体性不足,教学效率不高,学校体育缺乏刚性评价,学校、社区、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体育事业依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短板。社会对体育综合育人的作用认知不足,单一狭隘,学校体育法规建设明显滞后,体育师资配置缺口超过15万人,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城市体育场馆不足且利用率不高,农村学校器材设施、体育经费不足等。
前述重要文件密集出台,各种政策纷至沓来,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推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认真研读,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的政策与文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我们指明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首先,明确了学校体育总体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到2022年,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夯实基础,构建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用3年左右时间,解决学校体育条件不足问题;要以提高效益为导向,培养适应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具有“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要破除教育、体育部门藩篱,构建新时代学校体育制度体系,整体提高学校体育治理能力;要立足中国,积累经验,打造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
其次,为了保证目标的达成,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3个引领性的重要改革举措。一是提升了学校体育的站位,前所未有地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明确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和重要使命。学校体育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二是从组织领导的角度强化了政府责任,从法规建设的角度强调了制度保障。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要完善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鼓励地方出台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三是从调整“指挥棒”的角度,直接明确体育考核、考试的改革方向。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最后,为了解决学校体育难点、痛点问题,创新方法,对学校体育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为保证体育课开齐开足,提出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为提高教学效果以保证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目标,提出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要求,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补齐短板,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提出要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为解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问题,提出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互促共进机制;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出要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为保证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要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和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和人才选拔制度,要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为防范学校体育运动伤害和意外事故风险,解决学校后顾之忧,提出要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推行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
总之,2020年8月以来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实施,已全面吹响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号角,随着配套文件和具体改革措施的落实,学校体育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院级课题:学校体育法规与制度建设体系研究成果(课题序号:GYH220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