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言形式之魅力,习得言语运用之妙招

2021-04-25 03:39施旭霞
课外语文·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承载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代表工具与人文的结合,实现语言形式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路径是进行语文教学,发现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基于语文课堂的优化改进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运用,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感能力、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阐述了中段言语形式点的捕捉方法,同时提出相应的四大教学策略:伴随比较,言语形精意美;绽放想象,言语形景交替;徜徉朗读,言语形意交融;仿形抒写,言语精妙入心等。由此构造出以言语形式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言语形式;统编版三上教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3-0048-04

【本文著錄格式】施旭霞.探究语言形式之魅力,习得言语运用之妙招——以统编版三上为例谈言语形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课外语文,2021,20(03):48-51.

进行语文教学需要与“分析内容”式教学相分离,主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尤其要加强语言应用。由此拉开了语文教学关注语言形式教学的序幕。时至今日,立足在言语形式,以语言教学为所有教学活动的目标与起点,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教育家和语文教师的共识。出版社的文献和发表论文均记载了此观点。

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语言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以下简称“中段”),如何遵从学生的年段特征,围绕文本的句段教学,展开适宜的言语形式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品味语言能力的趣味,掌握语言能力形式的规律、技能,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奇妙之处。

一、现状:某校三年级学生言语学习现状微调查

为了进一步推导总结小学生的言语形式教学和言语习得的确切关系,笔者以相同内容、不同学生、不同形式进行两次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做了简单问卷调查。两次教学过程各组织25名三年级成绩相近的学生参加。

教学和调查过程:

教学内容: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三上《秋天的雨》

A组教学过程:(指向内容)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秋天很美。

老师:那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秋天很美了呢?

学生:银杏树的叶子变成了黄色,像小扇子,感觉到凉爽。

学生:红色的枫树叶好像一枚邮票。

学生:田野就像金黄色的海洋

学生: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老师:真不错,你体会得很好,让我们通过朗诵将这种感觉读出来。 B组教学过程:(指向言语形式)

老师:这篇课文中,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问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将秋天的雨比作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老师:那么这个比喻句用得好吗?对吗?好在哪里呢?

学生:这个句子用得对,也很好,将秋天的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学生:将秋雨比作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感觉秋雨好像会绘画一样,用各种颜料来画秋天,展现秋天的美丽。

学生:这样比喻写出秋天的美景,还写出了秋天的雨的神奇。

师:对,这个比喻句不仅写出了秋天绚丽多姿的特点,还写出了秋天的雨的神奇,将秋雨比作绘画的工具,展现这幅五彩缤纷的秋天画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在教学后及时分别对A组、B组的25名学生做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以选择的形式,共有4道题目。如下表:

小学三年级学生言语能力调查问卷

问题 第一项 第二项

1.你刚才感受到秋天的美了吗? 有(   ) 没有(  )

2.你知道了作者是怎样写出秋天美的吗? 知道(  ) 不知道( )

3.你会运用佳句的表达方式吗? 会(   ) 不会(   )

4.你写作会碰到有内容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情况吗? 有(   ) 没有(   )

取得了调查问卷的数据后,笔者将A组、B组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并进行了原因的分析。

统计图1、统计图3、统计图4分别回答了调查问卷中第一、第三、第四题的第一项数据比较统计。这三道题目的数据A组、B组相差不大,没有本质区别。图1全部学生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说明教学时从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入手都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别样美感。图3,A组、B组的学生选第一项的都在70%左右,说明学生还是很倾向习得高效的言语表达形式以提升自己,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够,这与其缺乏言语形式的训练不无关系。图4,两组学生选第一项的都超过了80%,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有心无力”——了解内容却不知从何表达。由此可见学生言语形式积累、理解、运用还很不到位,言语能力十分堪忧。

图2是调查问卷中的第二题第一项数据对比统计图。两个不同的教学过程,从图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A组的阅读教学是指向文本内容的,结果只有31.3%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而B组的阅读教学是指向言语形式,却有高达81.3%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由此可知指向言语内容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言语形式的积累的作用较弱,而指向言语形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在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同时习得基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能充分高效提升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二、认识:捕捉言语形式点,夯实语言形式学习的基础

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大多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内容,往往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品味和感受到课文所流露的情感,也不注重作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情感。教材的内容是我们都能关注并看见的,深层含义及内涵只有有心人才会体会。

因此,怎样从教材文本中挖掘适合的语言形式,并将其带入实践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认识到言语形式重要性后的关键任务。小学语文的中段阅读主要集中在句段的阅读,下文以统编版三上为例,浅析中段言语形式点捕捉的方法如下表。

发掘言语形式的方法

例句 语言表达

形式点 言语形式的文本解读

《花的学校》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抓住特点 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花朵拟人化,给予花“跳舞”的动作,用狂欢形容花,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了花的喜悦以及无拘无束的自由感。通過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将花儿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整段的描写充满趣味,富于韵味,审美性强。

《海滨小城》

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品味句式 本句话描绘了早晨海面的美丽场景,运用了长短句结合的表达形式,不仅使得文本表达层次分明,清爽上口,感情鲜明,也使得景物描写突出,远近结合,大小交错,审美性强。

《掌声》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比较语序,

情感自明 此语段通过描写英子的神态和动作,感同身受了英子的孤单寂寞、凄凉无助,体会了英子内心的悲惨世界。末尾,向大家介绍了英子为何文静以及淡漠,才用了倒装句式手法,巧妙吸引了读者,引导读者更加关注英子的遭遇。

《卖火柴的小女孩》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就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运用标点,

别样韵味 本段描写作者连用四个感叹号,有力地表现出了火柴燃烧起时小女孩激动万分的心情。然而此刻越幸福,火柴熄灭后便会越凄惨,由此形成隐形对比。透过标点,我们不仅读到了小女孩此刻的愉悦心情,也读出了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扣住反复,

意味深长 文中前后四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通过言语形式的重复表达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强调作者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旅程的积极心态,不仅使得段落结构更加清晰,也使得思想情感表达更为强烈鲜明,与此同时,语言形式上的反复与情节上的反复也构成了相得益彰的作用,整段关系更加明确。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激活押韵,

音顺意顺 本段话多处运用押韵,朗朗上口,可读性强。而言语上的朗朗上口也蕴含着其表达内容的流畅,通过“听、厅、音”三个字的押韵,不仅使得文本读起来流畅有致动听,而且可以通过这三个用韵的言语形式充分感受秋天声音的美妙。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加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赏析关联词 “然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写出了虽然凌乱但不失美丽的梧桐落叶。“然而”和“更”字搭配,突显了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带来的视觉美感。

《掌声》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关注人物神态、

动作等 此段文字,作者通过描写英子的神态和细微的动作,让读者感受英子的无奈、害怕与难过的内心活动。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要注重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描写,如:心理、神态、动作的描写,充分显示文章人物的内心情感。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相同句式运用 多民族小学生们高高兴兴一起奔赴校园,表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运用了三个“从”字,让文字更有层次感、阶段感,读起来语感昂扬。

以上九条语言形式发现的基本方法,以中段语文文本为特征,为阅读教学提供基本任务。掌握这九条方法,老师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捕捉到文本独特言语形式,随形入文,构建言语形式的课堂。但是,言语形式如何挖掘还需依靠学生自我特点进行优选整理,以达到教学目的最大化。

三、具体言语形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的方法捕捉言语形式点,教师需要运用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去丰富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感知,拓宽学生言语形式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积累、运用语言。笔者根据捕捉言语形式点的方法,相对应提出教学策略,并以统编版三上的言语形式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探索。

(一)伴随比较,言语形精意美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言语习得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是通过比较方式了解一切。语文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的方式去深刻体会表达情感,感受言语的表达效果。比较教学适合所有的言语形式,特别在长短句、语序、标点上,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在言语形式的比较中,学生能有效达到对文本精妙的言语表达形式的感悟,从而达成对言语内容、内涵的理解,最终习得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

例如,老师通过句子的比较阅读,发现语言形式背后的表达情趣。

句子1:橙子香香的,草莓甜甜的,還有水蜜桃、香瓜,满满的甜甜的气味。

句子2:有香香的橙子和甜甜的草莓,还有水蜜桃和香瓜,满满的香甜的气味。

首先,带领学生读句子,体会表达不同:这两个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其次,老师顺势引领,启发学生思考:哪一个句子让人有一种发现水果多的兴奋感?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文章作者是通过什么言语形式展现出水果的香味。那么多水果,多得让人应接不暇;语句之中同时又表现出作者的兴奋、惊喜等心情——这都是通过短促的言语来表达的。一旦句子变长了,读起来也就缺乏节奏,自然失去了欢快兴奋的感觉。

比较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不同言语形式的比较读,不同言语形式的比较感悟,从而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上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比较法还有一个特殊又明显的优点,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事半功倍效果。将两句及其以上的句子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快速地发现它们的不同写作方法、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情感流露、不同主题思想等,还可以对这些句子进行汇总,方便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态度。

(二)绽放想象,言语形景共生

言语形式的全新创作是想象,代表学生的心灵自由洒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启发。运用想象教学进行实践教学,适合所有模式,特别在修辞、反复上,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运用想象模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事物,将抽象化为具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运用想象,体会意境,提升对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学三上《大青树下的小学》,老师通过想象教学,使得学生连接言语和情景,领悟窗外安静的意境美。

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了解窗外安静的具体言语描写:窗外是怎么安静的呢?

其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文字,引领学生再次感悟窗外十分安静的巧妙表达:作者是怎么写让你们这么生动地读出了“窗外十分安静”的?

然后,引领学生思考作者写猴子跑来听课的意图,领悟作者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为什么还要写猴子跑来听课呢?

最后,使用想象教学法,促使学生根据言语构建心目中窗外安静的具体情景。

作者通过外界的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住了,以及猴子也跑来听课的具体情景来表现窗外环境是十分安静这一特点,假设没有具体情景的想象,学生很难身处其境,领略到窗外十分安静的意境美。

想象力本就是小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抓住想象力这一特点,挖掘语言形式里存在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催化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流露出丰富的感情,使自我内心存在一幅美景,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文本的言语,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三)徜徉朗读,言语形意交融

朗读教学适合所有的言语形式,特别在长短句、标点、语序、反复、押韵上,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带感情阅读,在读中感知整体思想,感悟作者流露的感情,品味文章。表明朗读是感知和感悟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如,教学三上《灰雀》,教师通过对话的朗读教学,感悟言语形式的精妙表达。

首先,启发学生发现句子特点,体会语言表达的不同:这句表达的特点是什么?

其次,老师引领学生领悟前后句子情感表达的不同:标点符号的不同,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带入情感朗读,启示学生关注言语的标点符号,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路程。

语言标点符号的不同表达了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体现了小男孩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朗读将句子的语气语调外化,用声音加以具体的表现,更能体会理解小男孩由肯定到坚定的心路历程。

王尚文说:“言语的声音能表现文字无法固定的文气,声音是心灵的释放,它比文字更能直达心灵。”语文教师要重视通过言语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细心设计每一次课堂的朗读形式,为让优美的语言,正确的形象、真实的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使言语形式的学习在一次次深情的朗读中不断感知升华。

(四)仿形抒写,言语精妙入心

仿写教学适合所有的言语形式,特别在修辞、关联词上,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言语形式的学习贵在学生实践。仿写是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写作实践体验来感受言语形式之妙与意象之美,也为自己的习作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例如,教学三上《小狗学叫》中“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时,教师可以出示“不会_______,不会 _______,也不会________,更不会 ________”这个句式,并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仿写一个人或一种动物的特点。通过关联词这一言语形式的仿写,就可以将言语形式和前面学习的文本内容融为一体,促成学生个性的感悟。

仿写模式的特点是由繁化简,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写作的技巧与语感,还可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灵感。通过言语形式的仿写,促进文本言语形式内化为学生个性形式,提升学生认识言语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便是学生习得言语的真正过程。

总之,中段言语形式教学着眼于言语表达的特有形式上,紧紧抓住文本中句段言语在表达形式上的独特和规律,品味言语的滋味,感知言语的温度,辨别言语的轻重,透视言语的意蕴,构建言语的生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内容理解与形式学习方式,将言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亦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进而在言语形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的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尚文.语感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施旭霞,女,1981年生,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