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说教学的突破口

2021-04-25 15:23陈其明
课外语文·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拓展延伸

【摘要】小说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到小说教学的突破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文本中关键字词切入文本,在学生“一望无知”处挖掘文本,然后紧扣文本来拓展、延伸,从而深化文本,是小说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篇找到掌握阅读这一类的方法。

【关键词】小说教学;切入文本;挖掘文本;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75-02

【本文著录格式】陈其明.寻找小说教学的突破口——以《父母的心》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10):75-76.

一、抓住关键字、词、句切入文本学习

文本解读的切入有多种方法,可以从标题切入,可以从主旨句切入,可以从主问题切入,等等,而从关键字词切入,通过对字词句的品析读出文本的内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本课通过探究“酬谢”一詞,走进文本一波三折的情节。“酬谢”这个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两次酬谢,第一次是贵妇人想收养贫穷夫妇的一个孩子,用一百元作为收养孩子的费用,这一点学生很容易理解;而第二次是在贫穷夫妇要回送出的孩子后,贵妇人仍要酬谢贫穷夫妇一百元钱,以此导入课文,能设置悬念,很好地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意愿。既然最终贫穷夫妇没有把孩子送给贵妇人,贵妇人为什么还要“酬谢”他们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依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贫穷夫妇把长子送给了贵妇人—父亲用二儿子换回了大儿子—母亲用女儿换回了二儿子—贫穷夫妇要回了女儿”的故事情节。从最初的送孩子,到换孩子,最终要回孩子,情节曲折变化,引人入胜,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情节的一波三折。

怎样寻找到适合切入文本的关键字词,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引导。本课教学则巧妙地抓住了“报酬”这个词语。从最初领养一个孩子,付一百元报酬,到最后没有领养孩子却仍然给了一百元作为报酬,这中间肯定发生了大家开始都意料不到的事情,从这里切入来解读文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这个问题的设置,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起点较低,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很好地完成了故事情节的概括,理解了一波三折的情节特点;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对贵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并顺利地深入到理解“父母的心”的学习中。

二、在学生“一望无知”处挖掘文本

(一)贫穷夫妇的“父母之心”

1.不断变化的神态。在“送—换—要”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十分犹豫”“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等神态描写写出了贫穷夫妇父母对孩子的爱。同时这些神态描写的词语表达的情感程度也越来越深,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2.不断变化的理由。贫穷夫妇先送孩子,接着又换孩子、要回孩子,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分别是:大儿子是家里的接班人,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二儿子长得像婆婆,送走二儿子就像把婆婆扔掉一样难受,二儿子已经五岁,他会永远记着父母;女儿太小,担心她。理由看似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舍不得孩子离开,是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3.不断变化的语气。在送—换—要孩子的过程中,除了神态、理由不一样,父母说话的句式和语气也在不断变化。送大儿子时是:“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时是:“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用女儿换二儿子时是:“能不能答应我用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要回女儿时是:“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不同的句式,语气越来越强烈,最初是一种无奈的语气,换孩子时是商量的语气,而到最后要回孩子时是祈使语气,不容置疑,没有商量的余地了。语气的变化体现了父母对孩子强烈的不舍和爱。

4.一直不变的“一家六口”。文章最后说:“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这句话和我们平时的说话习惯不大一样。按照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通常会说成:那一家终于又团聚了。而且文中“一家六口”出现了好几次,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六口”呢?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强调在父母的心目中一家六人团聚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能分开,不能把孩子给别人。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家中六人必须在一起,才是一个家,所以他们把每一个孩子送出去以后都会舍不得,最终把孩子要了回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心的感人、可贵。

(二)贵妇人的“父母之心”

贵妇人一心想要收养一个孩子,最终却没有收养成功,面对这个结局,贵妇人最终还是把一百元钱给了他们。贵妇人是被贫穷夫妇对孩子的不舍和爱感动了,理解了贫穷夫妇最终要回孩子的做法。这说明贵妇人善解人意,有同情心,理解父母对孩子的不舍和爱。贵妇人收养孩子,不仅要让他过上好日子,还要让孩子继承家业,说明贵妇人非常疼爱孩子。贫穷夫妇要用女儿换回二儿子时,贵妇人也答应了,说明贵妇人不仅爱儿子,也爱女儿,是真正喜欢孩子、疼爱孩子的母亲。所以贵妇人虽然还没有孩子,却有一颗慈母之心。

教学中第一个品读环节是引导学生在神态、理由、句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中读出贫穷夫妇的“父母的心”。先是引导学生品读父母送、换、要回孩子时不同的神态。十分犹豫、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这几个词语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句子中,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用说让学生去品味赏析了。通过“神态是否有变化”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来比一比,然后思考变化的原因,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在品读、咀嚼的过程中,学生很快理解了父母对孩子不舍的程度越来越深,表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然后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品读父母每次所说的理由的变化以及说话时句式、语气的变化等,学生沉入文本语言,读出了父母的责任心、孝心,读出了父母对孩子的不舍、担忧和深深的爱,理解了“父母的心”。

引导学生学会在语言的变化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是文本细读的一种方法。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变的语言中深入解读文本。所以在品读完三处变化后,接着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反复出现始终没变的内容,就是在说到一家人时,每次都是说“一家六口”,为什么要强调“一家六口”而不是说“一家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前后内容的关联,结合前面对贫穷夫妇“父母的心”的已有认识,深刻理解了“父母的心”的感人、可贵。

学生自读本课,对“父母的心”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贫穷夫妇身上,其实文中的贵妇人身上也都有着“父母的心”。在学生深刻理解了贫穷夫妇的“父母的心”的基礎上,抛出怎么理解贵妇人的“父母的心”的问题时,带给了学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激起了学生讨论和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对贵妇人的神态、语言、语气的分析以及对待贫穷夫妇的态度和文中一处环境描写的品读,读出了贵妇人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有同情心、喜爱孩子的慈母之心。

三、拓展、延伸应紧扣文本、深化文本

很多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拓展延伸往往着眼于迁移与运用,常选择一些同作者相关文本或其他作者同题材文本来比较阅读。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只有几分钟时间的拓展延伸环节,很难对补充文本深度阅读,而长时间的浅阅读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课堂拓展应紧扣文本、深化文本。

作者在本文结尾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这个结尾,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从小体弱多病,两岁时父亲病逝,三岁时母亲又病故,后被寄养,与唯一的姐姐分开。七岁时祖母离世,十岁时姐姐去世,十五岁时爷爷辞世,从此失去了所有的至亲。作者从小没有父爱和母爱,深深体会到没有父母的孩子是最不幸的。所以他特别希望孩子能有父母的陪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怕再贫穷也没关系。所以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人生,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从成人的角度,作者认为父母哪怕再贫穷,也不能抛弃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和孩子在一起,是父母的责任。

结合作者身世的介绍,学生联系课内外资料,从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两方面理解了作者“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一“父母的心”的强烈表达。

本节课的拓展延伸主要是补充作者童年时极其孤独不幸的生活经历。这一材料的链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作者的“父母之心”,理解了作者“浓浓的亲情、淡淡的哀愁”创作风格,是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必不可少的一步。

小说阅读教学,只有巧妙地切入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语句来深入文本,最后恰当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读出初读文本时“一望而知”以外的内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    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编号:XC-b/2018/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其明,1975年生,江苏无锡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拓展延伸
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例说小说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