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传承

2021-04-25 03:52姚书晗
中学生天地(B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刨子锯子木桶

姚书晗

阜溪之畔,坐落着一个小镇。小镇因溪而得名,据县志记载,这里曾是“舟楫交通、商贾辐集”之地。而今,虽不再得见如此盛况,却也是物阜民安、生活和乐。这里是我的出生之地,也是我儿时所看到的全部世界。

今年寒假,因为疫情不能远行,我又回到了这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徜徉其间,不经意间总会勾起我的丝丝回忆。某日饭后,爸爸陪着我信步闲游,一路“指点江山”:“你看,这是爸爸的母校,这店铺原来是卖汤团的……”咦,这不是本忠爷爷的箍桶店吗?还是记忆中的平房,却已修葺一新,店面也扩大了一间,门口招牌上有五个烫金大字“张记箍桶店”,店名下面还有一行小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看,本忠爷爷也学会高大上了!”爸爸笑着指给我看。

说起本忠爷爷,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佝偻着背、蹒跚挪步的矮小老头形象。人如其名,本忠爷爷为人本分,性格忠厚,靠一门精湛的箍桶手艺过活,用料实诚,童叟无欺。他的箍桶店离我家也就百來米远,我的很多童年时光就消磨在他那间低矮破旧的小店铺里。还记得当时的店铺十分逼仄,里面堆满了木板,还有刨子、锯子和一堆我现在也叫不出名的工具。乱七八糟的物件包围着的本忠爷爷系好粗布围裙,坐在矮凳上,弓着腰,眯着眼,不停地削削刨刨,灵巧的手箍出了一只只大小不同的木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他闲下来的时候,用边角料给我做的可爱的小兔子、小金鱼,这可以让我一连开心好几天。

听奶奶说,本忠爷爷不是本地人,他们一家是从河南那一带迁过来的。本忠爷爷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还有残疾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妹妹。他作为家里的老大,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弟弟妹妹年纪尚小,要靠他一个人养活五口人,实属不易。无奈之下,本忠爷爷拜我们镇上的箍桶匠为师,学起了手艺。学艺的日子是很苦的,“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但是为了撑起这个家,他咬着牙坚持下来了。那年头,农村里对木桶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挑水要用到水桶,洗脚要用到脚桶,储藏食物要用到面桶,等等。再加上本忠爷爷手艺出众,为人厚道,四邻八乡的人都来找他箍桶。他没日没夜地干活,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还供最小的妹妹上了大学。可他自己却被耽误了,孑然一身,节俭度日。

店门敞开着,屋里敞亮通透,那些刨子、锯子之类的工具此刻被整齐地放在案板上,供人参观。从里间传来儿时熟悉的锯木板声,宛如轻快流畅的乐曲。本忠爷爷今年该有80多岁了吧,还在干活?我和爸爸走进里间,只见那个熟悉的佝偻的身影正背对着门,手把手地指点两个年轻人。本忠爷爷转身看见我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这个行当上。“原来我学这门手艺是为了养家糊口,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用木桶了,生意越来越清淡。邻里乡亲都劝我不要守着了,另外去找点赚钱的营生,可是我真要不干了,还是舍不得,舍不得呀……”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县里面要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项目,还用得着我这把老骨头,我当然要出一份力啦,要想办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不,文化站的两位小同志今天就过来了。”说着说着,本忠爷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笑得很舒心。他兴致勃勃地跟我们描绘箍桶店的美好图景:政府会给补贴,还帮助他把箍好的桶放到网上卖,最近又有大顾客上门订购了……当人们不再为生计而发愁时,能拥有一份自己喜欢并可以传承的事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本忠爷爷的好日子是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但仅仅依靠自己单打独斗,最多也只能谋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罢了。在这个时代,像他这样的手艺人有更多的机会将独特的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为之惊羡和赞叹。

走出本忠爷爷的店铺,眼前是宽阔平坦、正在扩建的国道,飞驰而过的汽车如奔流不息的浪潮,滚滚而前。

指导老师:沈贤贤

猜你喜欢
刨子锯子木桶
蛇和锯
没白费功夫
锯子在木头里奔跑
没有白费的功夫
木桶兄弟
不要拉呆锯子
夏日里的“小木匠”
蛇和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