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辞: 热血的“先行者”

2021-04-25 03:52陶熠珂
中学生天地(B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先行者配角小说

陶熠珂

“在下周书辞,史书典籍乃一面之辞的书辞,受黎二所托,带你离开北平。”

这是你的开场白,作为《百年家书》中出场不过九章的配角,你登场了。

那是1937年,你20岁,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年纪。这“狂”的年纪承载着对未来的所有期许与热情。你放弃了作为富家子弟的安稳生活,东奔西走。面对友人所托,你尽心照看主人公。

你在主人公的生命中是一个哥哥、一个向导般的存在,牙尖嘴利又内心柔软,你会一边嫌弃主人公一边又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你与主人公一路同行,那抗日战争中背井离乡的难民是她最初看到的苦难与贫穷的样子。不管时隔多少年,她都一直记得你对她说的那句:“黎嘉骏,这儿,是太行山上。”那时候她的心震了一下。

温柔是你,热诚是你,崇高是你,你的身上寄托了我对旧时青年的所有追慕与幻想。

1937年,平型关之战,你永远闭上了眼睛,名为“周书辞”的配角退场,再次出现只能在主角午夜梦回时。读到这里,我心里怅然若失。

我还记得主人公对你说,你不能死,你要是死了,她便觉得希望渺茫一分,所盼的胜利和坚信的未来都是一场梦。可最终,她眼睁睁看着你倒下。你抱着一腔爱国热情,却还没来得及建设祖国,最大的成就是护送马将军出国,杀了几个鬼子。

而我也在瞬间明白了,你是一粒沙,你我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沙。纵观历史,我们何其渺小。但当你我回顾过往,我们却又好像是天地间最古老的人。我们可以讲汉唐,讲宋清,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带着同样的5000年的记忆。所以你不能容忍啊,你只要一想到中国的稻田和雪山正被日军的铁骑践踏,你就无法停止。所以你才会披上戎装,走向明知是绝路的前方。

“那就,继续,看着吧。”“看着吧……我们是……怎么……(赢的)”

这是书中你的最后一句台词,作为一个配角,你消失在书里。但你的信仰、执着与激情,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世上本没有周书辞,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是周书辞。

什么是祖国?

“每一次想起‘祖国这两个字,心里便泛起一阵阵温柔的波浪,眼里便涌起一片片晶瑩的泪花,血管里便奔腾着一股股热血。”作家路遥这样说。

而我说,祖国就是你一闭眼就能看到的长江的纤夫,是对岸吹来的风里夹杂着蒹葭露水和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苍凉和壮阔;是你一闭眼就能看到泛滥的黄河水,皮肤黝黑的难民和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和决心。

蔡元培先生曾写过一副挽联,称自己为“后死者”,欲完成“先行者”的遗愿。而今斯人已成“先行者”,我等为“后死者”。正因为有无数个如周书辞一样的“先行者”,才有了我们今日的丰衣足食、欢声笑语。而我们“后死者”应继承“先行者”的意志与精神,铭记历史,带着中华5000年的记忆,走得更远、更远,才不负所有的“周书辞”。

答主:郭初阳

新锐语文教师,著有《郭初阳的语文课》等书

Q:文学作品里会有很多配角,可对读者而言,人物太多记名字比较麻烦,对其理解小说也造成一定的障碍,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么多人物?

A: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表现社会生活。没有一部小说是没有人物(角色)的。小说中人物的多与少,跟体量有关。长篇小说《红楼梦》中共写了600多个人物(据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中篇小说《阿Q正传》里有20多个人物,短篇小说《孔乙己》里有专门称呼的只有孔乙己、伙计和掌柜3人,卡内蒂的极短篇小说集《耳证人》里,一篇往往只有一个人物。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么多人物,也许可以请小说家斯蒂芬·金来回答。他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说:“我的归类(内向型、外向型)也是针对人物的,包括出场人物的数量。内向型的书一般围绕着一个人物,越来越深入他的内心……但是像《手机》就是外向型的书,因为人物众多,说的是友情,应该算本公路小说。”

Q:有些小说里配角同主角一样,也有完整的人生故事,那主、配角的区分只是单纯依据作者描写的笔墨多少吗?

A:说到这个话题,《论浪漫派》中有个观点值得一提,是海涅用来评价歌德的:“他小说和剧本中的每个人物一出场,仿佛便是主人公。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如此。其实在一切大诗人的作品里都没有什么配角——每个人物在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当然,在一部作品里,配角和主角的区分,应该一目了然。打个比方,我们看一眼餐桌,就知道哪些是冷盘,哪些是主菜。一个冷盘也是一个完整的菜,但就整个筵席而言,它显得不那么重要。配角与主角的区分,主要还是依据作者所着笔墨的多少。有意思的是,随着文学史的发展,有些角色会发生变化。比如西门庆,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配角,到了《金瓶梅》里就成了主角;比如青蛇,在《白蛇传》中是一个配角,到了李碧华的《青蛇》里就成了主角。这种现象,可以称为“配角主角化”。

Q:在您阅读过的书籍里,有哪些配角是您非常喜欢或者对您影响颇深的?

A: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有几个配角是难忘的。

沈从文的小说《三三》,主角是三三,负责碾坊的父亲早逝,母亲成了碾坊主人,小说里对配角“碾坊主人”的日常工作有几句描述,很是动人:“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糠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都生活得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金庸在《飞狐外传》里写过一位爱剑如命的武官,名叫聂钺,他的宝剑曾被胡斐夺去又归还,由是感激,后来在福康安的府第里,他在紧要关头时牺牲自己,救了胡斐一命。此人有癖、有情、有义,很了不起。

另外,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金狮客店的跷脚伙计伊玻利特,因包法利医生主刀的手术失败,后来不得不锯掉一足而装了假肢;莫泊桑的《项链》里的路瓦栽先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默默地和妻子一起还债10年,到深夜还在抄写5个铜子一页的书稿;奥威尔的《动物农场》里的驴子本杰明,总是说“驴子的寿命长得很,你们还都没见过死驴呢”……这些都是经典小说里让人难忘的配角。

猜你喜欢
先行者配角小说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配角”也点睛
最佳配角
大健康产业的先行者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努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