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辉
摘 要: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贯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德育教学思想,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为顺应时代教育趋势,深化新课改思想,教师需要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更多的积极要素。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加强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不断解决德育难题,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德育;积极心理学;德育能力;德育内容;因材施教;教学方式;鼓励;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5-0040-02
一、关于德育和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对学生心理、心灵的一种引导,也是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方法。德育内涵体现出一个“德”字,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适应环境、社会生活的能力,对学生未来能否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重要影响。在初中德育中,教师以身作则,践行德育理念,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不断将智力、思维、体能、美学等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素质,养成尊重师长、热爱生活的道德品格。同时,德育为初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為,不断为学生学习找寻动机和动力,能够使学生按照既定的教育轨迹快乐地成长、成才。
2.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从某种角度看,积极心理学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出发,探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各种问题,并在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下,品评人们内心的幸福感,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的,但它也包含着一种对立面,即“内心冲突”和“内在潜能”。随着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不断开发,人们已认识到好奇的本性和创造的原动力是其形成的特质基础。加强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认知社会与生活,促进人们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实现更大的价值。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是一种德育教学改革,符合新课改的发展需求。教师在德育知识中合理渗透“积极”的要素,能够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情感。
二、初中班级德育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1.明确德育内容,发挥积极心理学效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情感都相对不太稳定,而且相当活跃,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德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效用。例如,学生们刚进入校园时,会有一些不适应,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甚至发展成为吵架、打架等事件,这是学生缺乏德育的表现。在传统心理学理念下,教师只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局限性,而且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能够提高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的潜能。首先,在德育内容上,积极心理学能够振奋其精神。教师通过转变关注视角,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学生的幸福意识。其次,在教学观念上,积极心理学为创新教学方法拓宽了途径。将更多“积极”元素注入课堂环节,可以提高德育效果,熏陶学生的思想。最后,在德育效果上,积极心理学能够发展学生坚毅的品格。学生通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能够为证明自己而不懈努力,进而坚定学习与生活的信心,更加健康地发展。
2.承认个体间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理念
在传统心理学理念的束缚下,教师把学生个体差异归因为学生思想品格的不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教师开始承认学生个体间的真实差异。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德育中提升能力和素质,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断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带动学生体验和感悟德育知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践行德育的快乐,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灵魂”。例如,新生入学后,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哪些是正确的行为、作风,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及责任感,带动学生共同努力,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教师应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积极的一面,观察学生的内在潜质,使学生自觉树立是非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3.融合传统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保证学生接受更好的德育,教师需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找寻传统心理学知识的优势,并与之融合,创新出一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路径。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品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一碗水端平”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将德育知识刻印在学生的思想中,把学生培养成有德行修为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传递更多正能量,通过激励学生学习与生活,使学生端正生活与学习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4.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幸福感
坚持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论,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德育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突破教学局限。应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制定适当、适度的德育任务;通过带领学生一同参加德育活动,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心诉求,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其次,教师应加大德育教学力度。应通过创设班级文化环境,打造一流教学品质,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下,本着获取幸福的初衷努力学习,从而使学生越学习越快乐。最后,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德育教学方式。应通过与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思想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渗透更多德育知识。
5.依托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具有積极观念的学生,能够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格及社会适应能力,面对学习挫折、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展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具有良好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的学生,可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克服种种困难。初中生正处于自尊心、好胜心都比较强的阶段,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加耐心的德育引导。要通过遏制学生心中负面的情绪,培养学生阳光积极的态度,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道德知识。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行为,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使其感受到教师的“一片苦心”,并立志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品质。教师还应合理运用教学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激励策略下树立正确的“三观”。
6.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为了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绩,教师需要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不断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首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包容,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应不断丰富评价方式,利用更具趣味性的评价策略,使学生能够虚心接受评价,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最后,教师应考量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等因素,不断提高评价效果。要利用德育知识拓展学生的格局,使学生养成“谦卑”的学习态度,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
三、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学生的德育品格,教师需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重新找寻班级德育的立足点,在创新教学策略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锻造自身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刘什芹.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2]胡幸.初中学校积极德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唐红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校德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21).
[4]林静.积极心理学的德育应用[J].中国德育,2012(03).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ass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Wang Dehui
(Nine Year School of Huaian Town,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nrich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but also help to develop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education and deepen the though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need to infiltrate more positive elements into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onstant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fundamentally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encour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