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应进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中学生的教育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德之一字与道德法治息息相关。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紧密的联系着他们的生活,尽管有着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但其中所蕴涵的含义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只知其表,不知其深。因此教师的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这一门课程的内容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法治;应用对策
现如今,在初中的道德法治的课程中,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教师作为法制教育的发起者和组织实施者,学生们能否有效的,正确的,快速的学会和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律规范,都与老师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法律上的专业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许多的教师只能够将初中的教材中的法治知识讲清楚,而无法进一步的进行法律知识的扩充,无法进行专业的讲解,而学生们提出相关的法律知识问题的识货,教师们一知半解,无法全面的为学生们进行解答。其次,在上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的时候,教师们授课的方式也十分的单一,在多年以前的新课标中就曾经明确的提出优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这是因为现在的课堂,老师们大部分都是采用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作为主体,将知识机械性的灌输给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也是如此,这对于学生们吸收知识是十分不利的。本来法治作为一种比较死板的知识就很枯燥,如果教师再去进行死板的教学,引起不了学生们的兴趣,那么学生们对于法治的教育效率也势必会变得非常低。
道德与法治科目中,法治教育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教师们的教学影响初中生们对法律的正确认知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1将法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开拓者和研究者,它是各类教学活动所开展的依靠。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是针对于全体初中生的,因此在进行编写的时候需要突出上面的道德与法律的精神以及规则,将各种内容书写成实质,因此上面被写上了大量的法律条例以及规则,这些对于初中生们来说是十分枯燥的,是刻板的印在书上的定义,他们无法去真正的理解这些发条的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认知这些法律条例,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其中的深刻含义。而想要更好的达成这个目的,就需要学生们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辨析,将这些晦涩的知识先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正确的法治观念,然后教师们可以将教材种的法律知识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进行靠拢,以教材的法治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们的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为拓展,帮助学生们认知法律。例如在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做守法公民”的这一章教学中,需要学生们了解到三个方面,知道法不可违,违法的行为。理解自己如何预防犯罪,以及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让学生们看课本的内容大致的进行讨论,看课本上的那些属于违法行为,然后让学生们想想自己的周边是否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本上的镜头三中,通过相关的案例给学生们介绍了刑罚的大概内容,但是内容简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在这里教师们就可以以教材的未成年犯法为例,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的新闻或者他人的讲述,来了解一下成年人如果犯法的话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后果,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进一步引申到相关行为的量刑标准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帮助学生们拓展知识加深印象,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对自我的约束。
2.2情景教学,寻找学生兴趣
在进行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光凭自己的口述可能会让学生们觉得枯燥,并且没有办法身临其境了解其中的利害。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初中生们来体验课程内容。比如:在善用法律这一节的学习时,在课程导入的部分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找一些生活的微小的事件,让学生们先体会一下他人是如何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然后教师们就可以设定一些不同的情形场景,让一些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让学生們去判断这是属于违法行为吗,触犯了什么方面的法律,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情景教学作为教师们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法治教育中十分重要,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想去学,爱去学,也能够更加有效的避免学生们遭受违法行为的时候能够切实的知道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规范。
结束语:总的来说,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教育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死板教学方式,十分的枯燥和单一,而且教师的法律知识十分不足,因此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将生活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可以帮助学生们更贴近的去理解法律,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呢引起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风莲.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2):55-56.
[2]卢钰.浅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2):159-160.
[3]李安民.浅析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1):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