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科
上海市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8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污染排放比较多的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生态环境需要承担的污染压力逐渐增大,生态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逐渐增多,这些会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因此生态环境部门应该使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及时了解生态环境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修复生态环境。
随着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国家可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有关环境质量监测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当前使用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系统不够健全,相关人员在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时容易出现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工作能力停滞不前的问题,将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并不能切实满足生态环境部门提出的质量监测要求[1]。
现如今我国在对生态环境实施质量监测管理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同种类的监测技术,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生态环境进行质量监测管理时,应该对监测数据实施采集、分析处理,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研究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使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开展科学分析,能够为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依据。
1.2.1 3S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实际上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的统称,也是我国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时经常运用的先进技术之一,监测团队在运用3S技术时,能够将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有利的部分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综合技术能力比较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3S技术的使用,能够协助环境质量监测人员及时采集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可以对不同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举措,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修复生态环境。我国通过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使用3S技术,可以确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位信息、遥感信息,为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形成比较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存储数据库,为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在生态环境监测时使用3S技术中的GIS技术、GPS和遥感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数据处理工作,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良生态环境,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使用3S技术,首先,工作人员应该完善好生态采样工作,保证生态采样工作不会出现误差问题,尽量避免客观因素影响生态采样效果。在生态环境监测中使用3S技术,需要将地理信息系统以及GPS技术视为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内容,对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生态环境使用不同处理方式,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1.2.2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团队的专家学者在熟练了解生物技术后,已经将生物技术运用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生物技术能够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一些新方式,能够在研究生态环境微生物中发挥出价值。因为生态环境中含有的物质类别比较多,工作人员通过使用生物技术可以精准确定生态环境内含微生物的基因构成情况。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常运用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大分子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生物基因组分析技术等,能够对生态环境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展开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质,避免生态环境受到腐蚀影响[2]。生物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速度比较块,工作人员在生态环境监测中使用生物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1.2.3 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能够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信息发展平台,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提升技术人员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能力,有助于提升生态成分检验、分析结果的精准性,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其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后,技术人员需要积极探索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传输能力。在全国各个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时运用无线传感器,能够对不同区域、不同地质情况下的生态环境实施准确分析,在突破时间界限以及空间限制后,能够及时将采集到的质量监测数据直接传输到数据存储中心,对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的传输速度、传输效果具有促进作用。数据存储中心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收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及时做出正确的指令安排,实现对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的动态管理、线上管理,能够为工作人员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充足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从而提供一些比较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性意见。
1.2.4 自动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法可分为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手工监测是通过人工采集环境样品、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后的环境监测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监测机构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流程,单一性和耗时性明显,无法实现实时和连续性监测,而且工作量大,工作人员不能对环境的质量及时进行判断和提出建议,进而导致管理以及治理方针不能有效落实。自动监测技术能针对不同时段的环境数据进行监测一天内的浓度变化,能够对环境的质量实现实时、连续反映,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灵敏度高、易于操作、准确性强、效率高等特点。它和多项的先进技术结合,能够实现对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全面监测,同时各类的数据能够自动归类且以有线、无线等方式上传至数据库。此监测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监测的频率和效率,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一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中。但目前国内环境自动监测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具体检测过程中,在设备方面,精确度低,数据稳定性差,无法准确反映日均值等,在经济性方面,检测成本高,后期维护量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继续深入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团队一直以来秉持着科学治理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分析生态治理,从而对生态环境实施科学管理,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果树等提供更为适宜生长、发芽、结果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发展创造条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对不同质量监测位置展开全面考察以及充分调研,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于生态温度、生态湿度的了解,获得很多准确性比较高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而且能够为工作人员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数据依据。由此可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是可以持续应用的,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为我国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
20世纪以来,人工化学品合成和使用的增速显著,化学污染物导致的人类健康危害日益突出,数以万计的高生产量化学品伴随着生产和使用进入环境介质,不可避免地产生更为复杂的化学、生态和健康效应。对于新型有机污染物识别、行为和效应的深入研究,将为引领学科方向发展、完善化学品风险评估标准、揭示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和健康危害机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发展高效、普适的发现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在工作时需运用生态资源,很多大型农场种植机构也会对生态环境不断开展升级优化,开发利用大量的生态环境。无论是施工还是种植都会对生态产生一定的破坏力,生态环境中含有的有机物会受到人类开发利用行为的影响出现有机物污染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识别和实时监测管理,同时这也是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3]。
很多生态环境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物质,会对周边民众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若是养殖区域周边生态环境含有低量重金属,会抑制牲畜的正常生长,将会影响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在未来有关部门需要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重金属质量监测、重金属问题整治处理,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精度分析转化为痕量分析,可以有效避免重金属物质对各种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复杂,产生的污染因素比较多,将痕量分析作为技术支撑,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使工作人员从多个方面检查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准确把控生态环境实际污染情况,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而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控制。
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关部门需要加强通力合作,利用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不断创建自动化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采集、自动化数据统计分析,同时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审核和质量把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维护生态环境安全起到促进作用。
图1 自动化环境监控系统示意图
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后续研究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监测地区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现场分析,借助现场分析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全面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对于区分管理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调整生态环境情况、提升生态重复利用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受到污染影响的生态环境中运用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人员可以利用电力条件、热力环境,对生态环境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实施科学控制,在进行热化处理时,运用脱氧处理将含有的有害物质蒸发掉,可以在修复生态环境时发挥出促进作用。我国在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应用范围比较广阔,工作人员可以在治理生态环境时使用化学技术,但化学技术往往需要通过使用化学品发生化学反应来完成,对于生态的影响比较大,相比之下,物理修复技术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未来有关部门需要重点研究如何运用物理修复技术处理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可以协助工作人员及时识别到生态环境出现的污染问题,便于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选择物理修复技术进行污染治理。
在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现场勘察以及污染物采样分析两个角度着手,准确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工作人员应该进行现场调查,重点检查记录生态环境污染物的可能来源、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分析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并判断生态污染物所属类别。监测人员需要依照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具体要求,选用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使用自动化分析技术、现场快速分析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整合处理设备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操作的便捷性。
在生态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监测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设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时,还需要将物力资源视为根基,工作人员应该把控好监测方式,防止生态环境监测次数过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问题。由于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和国外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监测设备不够先进,将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的资金投入,适当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经费。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监测单位需要定期安排监测人员参加培训进行深造学习,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从而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我国已经相继使用了很多先进的监测技术,并已经取得了进步发展,在后续环境质量监测研究中,我国需要增加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落实程度,创建比较适合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为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