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探究
——以东山瑶族乡白竹村为例

2021-04-24 05:13ZHENGQuanyi
住宅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活圈居民点公共服务

■ ZHENG Quanyi

0 引言

在现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引导下,规划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强调以人的视角进行空间组织。生活圈概念源于日本,后扩散至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因其能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很好地落实到规划中,引起了国内对生活圈概念研究与实践的热潮。乡村社区作为城乡空间的基本单元之一,将生活圈理念落实到其中,对于建设美好乡村社区、完善城乡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社区生活圈研究进展

1.1 乡村社区生活圈内涵

总结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生活圈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指维持日常生活而发生的诸多活动所构成的空间范围[1]。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与城市社区对应,乡村社区是指村民委员会辖区。在生活圈、乡村社区概念基础上,乡村社区生活圈即乡村居民日常活动在村民委员会辖区内所构成的空间范围。

1.2 乡村社区生活圈研究进展

周鑫鑫等(2016)根据村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出行时间,以农村社区为中心,由小到大构建基础生活圈、拓展生活圈、高级生活圈[3]。赵万明等(2017)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共享视角,将农村社区的服务等级划分为基本生活圈、30 min 步行共享圈、15 min 车行共享圈、30 min 车行共享圈、1 h 车行共享圈[4]。张贝贝(2018)以农村社区中的基层村为中心,划分基层生活圈、乡村生活圈、城镇生活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5]。李澜鑫(2018)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基础生活圈、层次生活圈、机会生活圈进行布局[6]。现阶段,对于乡村社区生活圈的研究大都是融入乡村生活圈进行研究,但针对性不强导致研究不够深入,且局限于公共服务,未能完全体现生活圈的内涵。

2 白竹村社区生活圈现状分析

2.1 白竹村概况

白竹村位于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中部,距乡政府9 km,离县城28.8 km,双牌—灵川公路从辖区中部穿过,连接县城和乡政府。辖区共有16 个自然村,2 937 人,其中,瑶族占总人口的98%。总面积21 km2,其中,耕地186 hm2,山林96.7 hm2。

2.2 社区生活圈现状

居民日常活动包括:居住、交通、工作、公共服务、休闲等5 大类活动,以居住为起点,交通作为联系工作、公共服务、休闲活动的桥梁,在空间上构成了居住—交通—工作生活圈、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生活圈、居住—交通—休闲生活圈3类生活圈。

2.2.1 居住

居住点为白竹村所辖16 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混杂,传统建筑破败无人修理,新建建筑又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图1~3)。

2.2.2 交通

交通通道主要是辖区段的双牌—灵川公路和辖区村道,村道皆已硬化,公交车从村域中部通过,村口设有便民候车厅1 处,但偏远居民点居民乘坐公交车不便(图1)。

2.2.3 工作

白竹村主要产业有金槐、翠冠梨、云雾茶、豆角、灵芝等种植业,灵芝鸡、果园鸡养殖业。灵芝种植基地、灵芝鸡养殖基地、香云绿茶园、梨树园沿双牌—灵川公路分布,蔬菜种植基地沿主村道分布(图1)。村民主要通过电动车沿主村道、双牌—灵川公路到上述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工作。

其构成的居住—交通—工作生活圈主要有以下问题:①现有工作数量、工资无法满足村民的工作需求。现有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因规模较小,无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且效益不佳,工资较低,因而只有中年妇女在此工作,绝大部分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②工作地未均衡分布,导致部分居民用于交通的时间过长,工作不便捷。

2.2.4 公共服务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故其构成的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生活圈又可细分为:居住—交通—教育生活圈、居住—交通—医疗生活圈、居住—交通—文化生活圈、居住—交通—体育生活圈、居住—交通—商业生活圈等5 类。

2.2.4.1 居住—交通—教育生活圈

在白竹村获得的教育服务为幼儿园、小学,为高效利用教育资源,初中、高中布局在乡镇、县城。

(1)幼儿园。现有2 所幼儿园,分别位于白竹、坪香(表1)。

目前,幼儿园所存在的问题:① 幼儿园师资、设施等教学条件较差,导致部分生源流失。白竹村现有2 所幼儿园均只有1 个班、1 个老师,教学场地结合住宅改造而成,教学条件较差。部分家长为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只得将孩子送到较远的东山瑶族乡中心幼儿园,在附近租房照料孩子,上学不便,且东山瑶族乡经济发展落后,照料孩子的家长难以在东山瑶族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家庭收入因此减少。此外,在校生人数的减少使师资提升更加困难,生源流失无法缓解,师资不足与生源流失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②幼儿园分布不均,北部居民点的幼儿上幼儿园困难。

(2)小学。现有3 个教学点,分别位于白竹、大仁、黄泥石(表2)。

图1 白竹村居民点、道路、产业情况

图2 白竹村传统建筑

图3 白竹村新建建筑

表1 幼儿园详细情况

表2 小学详细情况

目前,小学存在的问题:①小学都是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接受二年级以上教育需要到较远的东山瑶族乡中心小学,上学不便。②小学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白竹村现有3 个教学点都只有1~2 个老师,老师能力、精力有限,致使部分生源流失到东山瑶族乡中心小学,白竹村教学点学生人数减少,形成恶性循环。③ 小学分布不均,北部居民点的孩子上学困难。

2.2.4.2 居住—交通—医疗生活圈

现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只得到附近村卫生室或东山瑶族乡卫生院,看病极其不方便。

2.2.4.3 居住—交通—文化生活圈

现有1 栋文化综合楼,位于白竹,内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排练培训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综合楼采取大规模、集中化布置,致使村内偏远居民点村民使用不便,且文化设施不符合村民兴趣,因而使用人数很少,文化综合楼未发挥作用。

2.2.4.4 居住—交通—体育生活圈

现只有1 个篮球场,位于白竹文化综合楼旁,体育设施类型少、数量少。

2.2.4.5 居住—交通—商业生活圈

现若干居民点有便利店,但村域面积大、居民点分布分散,导致无便利店居民点的村民日常购物不便。

村内无快递服务点,村民取快递只得到集镇上取,取快递不方便。

2.2.5 休闲

村民的休闲活动构成居住—交通—休闲生活圈,村民休闲活动主要是门口闲谈、沿路散步,沿主村道虽有路灯,但照明不足,使休闲活动开展不便。

2.2.6 公共安全设施

居住、交通、工作、公共服务、休闲5 大活动的持续开展依赖于公共安全设施的保障,但村内现无公共安全设施。

3 白竹村社区生活圈规划

3.1 社区生活圈规划

居住因居住点的稳定性而相对固定,交通则以其他活动为导向,因而工作、公共服务、休闲对所属生活圈的结构和形态影响较大。

3.1.1 居住规划

村委加强宣传维护良好村容村貌的重要性,挖掘乡土文化、瑶族文化,指导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改造和新建建筑的设计,使建筑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同时,突出村容村貌的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

3.1.2 交通规划

在村口设立电动车充电棚,方便较远居民点居民通过电动车方式、电动车+公交车方式解决交通问题。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 km/h,因村道较窄,主村道只有4.5 m 宽,且人车混行,考虑到现阶段乡村老人、小孩占村内常住人口比重较大,为保障乡村社区交通安全,村民通过电动自行车出行的速度也宜控制在15 km/h 以内。

3.1.3 居住—交通—工作生活圈规划

(1)进一步挖掘农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扩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农业生产收入。

(2)结合乡土文化、瑶族文化、农业生产开展乡村旅游,提供多样化工作。

(3)根据村民需求,村委组织工作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工作能力。

(4)均衡布局就业岗位,方便村民就近工作。

3.1.4 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生活圈规划

3.1.4.1 居住—交通—教育生活圈

(1)幼儿园:①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园长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实行持证上岗。②因北部居民点较小,且分布零散,在北部设立幼儿园,既不能有效解决幼儿入园问题,经济效益亦不佳,故在白竹幼儿园配置校车、提供午托服务,承担北部居民点幼儿上幼儿园任务。坪香幼儿园也配置校车、提供午托服务,进一步方便周边幼儿上幼儿园。

(2)小学:①逐步将教学点建设成初小,根据后续发展情况可逐步建成完小;②逐步配齐师资、完善教学设施,推行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学质量;③因北部居民点较小,且分布零散,在北部设立小学,既不能有效解决孩子入学问题,也无法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故在黄泥石教学点配置校车、提供午托服务,承担北部居民点孩子上小学任务。

3.1.4.2 居住—交通—医疗生活圈

在白竹设立1 处卫生室,并开通服务专线,必要时可收费上门服务,兼顾远、近居民点看病需求。根据访谈,村民用于看常见病的理想交通时间不超过15 min,交通方式一般为电动自行车。前述村民通过电动自行车出行的速度宜不得超过15 km/h,假定村民通过电动自行车到卫生室看病的行驶速度为15 km/h,行驶时间为15 min,则卫生室的服务半径为3 750 m,覆盖了绝大部分居民点(图4)。

经访谈得知,大部分村民都不懂得急救知识,即使知道一点,但也不会操作。随着疾病突发情况越来越普遍,人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健全医疗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故卫生室应定期、分批组织村民参加急救培训,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增强乡村社区自救互救、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图4 卫生室、快递服务中心服务半径

3.1.4.3 居住—交通—文化生活圈

因居民点较分散,分散布局文化中心虽能兼顾各居民点需求,但效益不佳,故可采取网络技术,建设村级网站,将文化内容电子化,方便居民接受远程文化教育;在村级网站开通意见箱,了解村民文化兴趣,根据文化需求及时调整文化内容。

3.1.4.4 居住—交通—体育生活圈

根据访谈,村民用于体育活动的理想交通时间不超过15 min,交通方式一般为步行,步行速度一般为60 m/min,则体育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900 m。根据900 m 服务半径均衡布局6 处体育场所,体育场所设施配置应根据村民需求,兼顾老人、小孩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合理确定体育设施的类型、数量(图5)。

3.1.4.5 居住—交通—商业生活圈

无便利店的居民点大多人口较少,如在人口较少的居民点规划便利店,因现状服务人口少于开设门槛人口,结果是无人愿意开设而无法落实规划,故现状便利店的布局是经济理性的结果。在顺应经济理性的基础上,村委干部可鼓励、帮助村内便利店店主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在线上展示、销售商品,在便捷村民购物的同时拓宽了销售渠道。

结合白竹便利店设置快递服务中心,同卫生室服务半径,快递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也覆盖了大部分居民点,大部分村民通过电动自行车出行15 min 即可到达(图4)。

3.1.5 居住—交通—休闲生活圈规划

对路灯进行智能化改造,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居民活动规律,调整照明亮度和时间,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节约能源。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整治与村道绿化建设,结合农业种植建设农业生态园,打造自然悠闲的田园风光。

3.1.6 公共安全规划

定期开展公共安全宣传,提高村民公共安全意识,提升村民公共安全知识、技能。

图5 体育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结合开阔场地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引导标识。灾害发生时,村民到达应急避难场所一般采取步行的交通方式,故应急避难场所按照步行15 min 的服务半径结合体育场所布局6 处场地(图5)。应急避难场所应包括:应急通道、避难场地、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棚宿区、供水点、厕所等,其中,主村道作为应急通道(图6)。

图6 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布局

4 结语

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对于建设美好乡村社区、完善城乡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山瑶族乡白竹村为例,对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从居住、交通、工作、公共服务、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因乡村类型多样,普适性的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理论与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生活圈居民点公共服务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公共服务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