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投资审计要实现“三个转变”的目标,即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单一工程造价审计向全面投资审计转变,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转变,全面推进投资审计法治化、规范化。但投资审计人员因“惯性思维”,常常面临“想转型但不知如何转”的困惑。笔者试图通过总结参与的重庆市级工业园区审计调查的具体做法,探索如何突破单一的造价审计,从宏观层面揭示行业体制机制问题,从而实现投资审计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税收入、稳定就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重庆市自2002年首批设立九龙、茶园、空港等16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经过17年发展,已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西永等3个综合保税区为极核,经开区、高新区等7个国家级开发区,万盛、双桥2个市管开发区和34个市级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3+7+36”园区架构体系,涵盖了该市除渝中区外的37个区县。笔者参与的此次工业园区审计调查,就是对全市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可以看出,因投资审计转型,审计调查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以往投资审计覆盖的范围,由微观向宏观转变,由单一的项目审计向行业性、系统性审计进行转变。
通过前期审计调查了解到,受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影响,该市各工业园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按区域大致分为3个片区:一是主城及紧邻区县片区,拥有全市最优质区位和人才优势,拥有电子、汽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两江新区、西永综保区、江津园区经济体量达千亿级;二是渝西片区,处于主城产业辐射半径内,拥有为主城产业配套,以及能源、材料等产业优势,园区体量以百亿级为主;三是渝东片区,不具备区位优势,园区以农产品加工、鞋帽服装等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量数亿元至数十亿元。与渝西相比,渝东园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
审计组决定将发展较弱势的16个渝东片区的工业园区,作为一项重要的调查样本进行整体分析和宏观比较,找出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从体制机制上发现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形成审计专报,为市领导和政府部门当好参谋,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渝东片区园区发展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当地区位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其次是管理机制体制、招商引资力度和营商环境、地方政府投入,以及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要评价园区发展,选择指标必须有代表性针对性,不宜过于微观和面面俱到。经过分析,审计人员选择“园区管理基本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园区用地和建设数据”“入园企业经营数据”“园区经济效益”5大板块,作为园区绩效评价的指标。
1.园区管理基本情况板块
该板块主要反映各园区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园区管理没有统一模式,存在“政区合一”等多种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也存在国有公司与管理机构平行运营、纯国有公司化运营和民营资本开发运营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之间各有优劣。收集各园区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通过园区发展情况来分析判断,园区管理机构是否理顺了园区与区县政府、乡镇、街道的关系,园区发展是否存在机制体制、管理模式上的制约。主要收集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板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直接反映地方经济的数量特征和水平。通过统计数据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地方经济的强弱、工业发展的好坏、园区经济发展的优劣,以及园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选择该板块指标数据时,一是注意收集与地方工业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指标数据,二是需要分别收集区县和园区的指标数据,且使二者具有可比性。主要收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3.园区用地和建设数据板块
该板块主要反映园区在征地用地和基础设施投入上的总体情况。土地一般是地方政府最大的投入,受政绩观影响,地方政府往往存在急于见成效、出政绩,按照“造城”的方式投入大量资金,造成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大量闲置等问题。通过收集园区计划征地、实际征地、实际用地、闲置土地、闲置厂房等数据,判断园区发展是否和地方经济相匹配,是否和引入企业规模相衔接。主要收集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4.入园企业经营数据板块
企业是园区的细胞,入园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园区的规模和效益。该板块主要从3个方面反映园区引入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一是引入企业存续时间,二是各园区产业特色化、差异化程度,三是引入企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层次。主要收集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5.园区经济效益板块
该板块主要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从财务指标方面,评价园区的投入、产出等经济效益情况(解决就业等社会效益不做评价)。包括为建设园区发生的征地拆迁和建设费用、平台公司融资成本、管委会的日常性支出,以及兑现企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都可视为地方政府对园区的经济投入。而入园企业上缴的税收、租金、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平台公司的经营收入等,都可视为园区的经济产出,由此进一步测算园区的投入产出比。主要收集数据如表5所示。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充分有效发挥投资审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某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区县当年
表5
基础指标数据收集后,还可以根据审计需求,将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关联,进一步深挖数据背后的涵义,指标关联包括但不限于表6所示内容。
表6
通过以上基础指标和关联指标,可以综合分析各工业园区现状,深入GDP比重不到2%,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入园企业上缴税收仅占区县总税收收入的1%左右,可以看出,虽经10余年发展,但园区发展效果不好,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仍然非常有限。某工业园区按照“造城”的模式发展,大量征地和建设基础设施,已投入贷款超过百亿,然而,未将园区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基础、引入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造成园区土地大量闲置,并且园区自身造血功能差,投入产出倒挂,主要依靠贷款融资不断投入,债务累积风险不断加大,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未有效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未根据入园项目多少、规模大小,科学合理地安排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等等。
要实现投资审计转型,提高投资审计质效,必然面临“人、法、技”的挑战。
一是“人”,主要是投资审计人员的思路,必须跳出单一造价审计,向全面审计转变,要突出投资决策、建设程序、资金管理、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征地拆迁、建设管理、工程结算、资源环保、投资绩效等关键环节和内容,合理确定审计思路和重点。投资审计关注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甚至会实施之前很少接触的板块,本次审计调查的内容就远远超出以往投资审计覆盖的范围。
二是“法”,主要是投资审计方法,必须密切关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揭示一个行业、一个板块以及一个系统的体制机制问题,从制度层面发现管理漏洞,从宏观层面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从源头上规范建设管理行为,有效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技”,主要是投资审计人员的技能,要更加全面,除了造价审计外,还要积极探索其他投资领域的审计技术,通过信息化审计,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BIM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将投资审计新实践与工程建设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深度融合,提高投资审计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