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主要是根据实施审计的场地不同来进行划分,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审计人员是否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近年来,远程审计随着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的提升而发展,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方式访问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系统,对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提前筛选风险点,确定审计重点。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实现有效衔接,在审计任务重、人力不足等情况下,可以极大提升审计效能。
早在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88号)第四条提出“审计机关应积极稳妥地探索网络远程审计”。2020年2月14日,审计署召开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专项审计和推进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工作频会议提出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远程大数据审计方式。4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网站《EHSKB Remote Auditing for COVID-19 and Beyond》对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衔接应用进行了研究。2020年4月底,北京市审计局出台《远程审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远程审计作为审计实施的重要工作方式。将“远程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利用获取的审计对象相关信息、数据和资料,运用大数据审计和综合分析等方法,以及适当的流程实施审计的工作方式。
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有效衔接的着力点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20年2月底,用友软件公司推出远程审计服务,通过设计远程审计软件,实现了审计需求和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远程安全交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尽量减少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外出交通和聚集而产生感染风险,从而节省了行政费用和审计人员整理资料时间。
现场审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及时在被审计单位收集查证审计资料及相关证据,同时方便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沟通、求证。受新冠肺炎疫情或其他情况影响,审计机关开展现场审计受到制约,直接获取资料、延伸调查取证、当面征求意见等面临一定困难,部分审计机关为加强特殊审计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出了远程审计的相关质量要求。如2020年3月,广东省审计厅出台了《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审计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倡导积极探索多种审计取证方法,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远程取证。因客观条件制约,对需要通过观察、盘点、拍照等方式取证的,可以充分利用远程通讯视频技术开展远程取证,采取视频录像、多人视频会议、电话访谈、邮件传真等方式获取证据。
得益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机关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审计任务繁重、现场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条件不具备等困难,以较少人力投入、较多成果产出的高性价比模式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常态化远程全覆盖审计。一方面,可以促进远程审计数据模型的日臻完善,挖掘发现现场手工审计不一定能发现的规律性、趋势性问题;另一方面,审计经验模型的应用,有助于对异常数据进行早期预警,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常态化监控,推动事后检查向事中审计、事前预警转型。
1.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协助现场情况上传
移动终端协助上传现场资料在远程审计中可有效提高大数据采集分析的效率,为高质量内涵式完成审计项目进行更好的探索和技术创新。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审计中,广东省汕头市审计人员开发的“远程审计”手机APP,应用于各类需要现场检查的审计项目中,其中精准扶贫审计模块,利用信息填报和图片传输功能,由136个贫困村的村委工作人员对村卫生站建设工程外观、药房、诊疗室、营业执照、医师执业证书等拍照上传,节省了大量现场检查人力。如图1为今年精准扶贫审计中“卫生站投入使用情况”手机填报表单界面。
图1 扶贫审计利用手机APP对村级卫生站投入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调查
2.构建新数据平台
2019年,汕头市审计局建成“新农村工程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涉农建设的数据采集和整理,让全市各区县农村静止、碎片化的建设工程数据整合到一起,逐步实现全市农村工程的电子档案管理。在远程审计中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分析筛选出疑点,可以查询重复申报上级资金的项目库疑点,为审计人员提供现场审计的方向和线索,交现场审计组进行核实、验证和补充,有效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1.依托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审计
对于投资项目远程审计,一方面可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以BIM为载体,远程形成电子档案体系,将过程有效信息(立项、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过程验收、竣工备案、事故处理等)予以永久存储,为远程审计提供模拟立体建筑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按周期(周)填报的形象进度情况,将项目的BIM模型予以对应和变化,以直观的方式呈现项目的建设进展,可作为工程项目监管的决策者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关注项目的形象进度(如图2)。
图2 利用BIM模型开展投资项目远程审计
2.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时间戳、网格共识等方面的特征,能大幅提升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从而快速发现审计问题线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如广州市审计局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政府投资审计平台,将大量公开的招投标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现场审计完全不能得到的结果,有效遏制招投标过程中的非法围标串标行为。
目前,GPS、Google earth软件“历史图像”和“坐标测量”计算技术已经普遍用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审计中,既可以在时间维度上跨越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又可以在空间维度上突破地理地点的限制开展远程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部分地方审计机关探索利用卫星、航天、航空遥感测绘,无人机监测技术开展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如2018年某市审计局对某涉农街道进行审计,经过抽查市国土局2015年至2018年影像图,远程审计发现,部分耕地被破坏,马上要求属地部门组织整改复耕,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2020年疫情期间,大数据远程通信技术被普遍用于2019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全覆盖审计,审计机关提早设计数据分析模型,采用财政专线联网远程审计,通过电话、传真和邮寄等方式进行纸质取证,积累的经验有助于以后更好地常态化开展远程全覆盖审计。
社保审计数据量巨大,远程审计中通过多维度分析,可以深入剖析海量数据中隐藏的潜在问题。如参保人重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基数核定不准确、养老待遇发放所属期登记不正确等问题,从而构建起多维立体的远程审计监督网,让骗保者无处藏身。
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是同一审计体系中的两种审计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可以互相补充,但是不可相互替代。
一是远程审计缺乏现场审计所特有的观察效果。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资料有更细致的观察、甄别,容易发现资料被篡改的蛛丝马迹;在问询相关人员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观察有关人员的肢体语言,甚至注意到难以察觉的细节动作,从细微之处中发现重要信息,从而作出进一步查证的决策。
二是受被审计单位配合程度的制约。远程审计时如果被审计单位不配合或配合不到位,不能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资料,审计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而现场审计如果是有温度的面对面沟通,增进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审计工作开展。
三是受数据信息质量影响。部分远程审计收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质量不高,如发票摘要录入不规范,导致审计疑点遗漏,降低远程审计效果。
在被审计单位会计和业务系统普遍信息化、政府政务服务远程网上办理逐步被推广的环境下,提升审计机关信息化和远程审计技术水平,已是时不我待。一是审计机关应加强大数据采集、审计数据分析、移动终端应用和小程序等技术的培训,并可以根据各类审计项目的特点组织技术攻关,满足远程审计的要求;二是提升信息收集能力,审计人员应该结合平时的审计工作加强对政策的思考研究,结合评估项目风险点,有效利用审前调查获取的资料;三是有条件的审计部门,应逐步建立和积累审计分析模型,对数据分析模型进行不断验证、完善和优化,确保分析模型准确、全面查找违规点和风险点,以便在现场审计的时候有的放矢地进行核查。
在远程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当结合实际,在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基础上,积极探索特殊审计环境下远程大数据审计方式和审计取证方法,从源头确保取得资料和采集数据的真实完整、审计取证扎实有效。如审计取证单通过邮件传真、视频电话等远程方式交由被审计单位确认;难以由被审计单位确认的情况下,可以征求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单位或相关主管部门对审计结论的意见,作为被审计单位确认的替代措施。
实施远程审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沟通的信息平台。首先,应建设现场审计作业系统,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整理及管理的长期机制,规范现场审计的采集的信息,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持续完整性;其次,完成远程审计需要的审计大数据中心建设、模型建设、指标建设、建设智慧型远程审计系统;最后,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管理,通过定人、定岗、定责满足远程审计经常性监测和数据处理的需要。
目前,远程审计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审计功能发挥,而是现场审计的指挥系统,远程审计更多是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使现场审计能够事先及时了解审计对象有关情况,减少现场审计实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远程审计需要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套,也促进审计人员相互配合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水平。从长远看,远程视频5G技术的发展,远程审计必将成为审计的一种常用方式,逐步补充和代替传统的现场驻点审计方式,也可影响到政府远程行政监督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生活中监督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