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燮敏
⊙ 平桥街
常熟有七大城门,而翼京门最为有名,究其原因,这与商业的繁荣有关。小时候,我经常到南门坛上去玩,以为除了老县场,南门是最热闹的。
南门大大小小的路很多,一不小心就要迷失方向,因为那些大街小巷不是标准的东西向或是南北向的,街道纵横交错,蛛网似的。我因年龄小不认识路,只好随父亲一起去。我父亲是“老百晓”,南门坛上的街、巷、弄,他每一条都熟悉。别人以为我是吹牛,我讲的是实话,其实,我父亲拉过黄包车,熟悉道路是职业之需。我家原来开轿行,这轿行就开在小东门的春晖桥堍。听我父亲说,胡记轿行当时小有名气,生意也兴隆。1937年11 月,日本飞机轰炸常熟,一颗炸弹就落在胡记轿行,所幸家人外出躲过一劫。从此,家道中落。
南门的街道对我来说,总马桥大街记忆最深。因为我从翼京门到南门坛上这条路是必走的。为什么叫总马桥大街呢?我拉着父亲的手提出疑问时,父亲就会指着桥堍城墙边的矮房子告诉我,以前这里是个拴马场,大小官员进城不能骑马,就把马拴在这里,这桥就叫总马桥,这街就用桥名了。以后才知道,这桥和路是20 世纪三十年代改造过的。
总马桥大街相当热闹。在不足500 米的街上开满了百货店、布店、杂货店、理发店、药店、小吃店……现在,到了花甲之年,不喜欢逛街,每次路过这里,总嫌货摊凌乱,声音嘈杂。全无小时候那种留恋。
要说小弄,君子弄可能是南门最窄的小巷。巷宽2 米多。父亲告诉我:有位大官曾住在这里,因而叫君子弄。具体情况,他也说不出来龙去脉。后来我查阅了县志方知,明代弘治时常熟人吴寅“为官清正,己不言功,人咸德之”,有人题其门曰:“君子居”,这就是君子弄的来历。弄内商铺大多于民国时期所建,以茶糖卷烟、百货文具、席帽眼镜、银楼典当、五金照相、戏院旅社、圆作雕花、秤店刻字、鞋业服装为多,现在君子弄更长,与原来的四才楼、前坛街连接而成。君子弄44 号的季宅、47 号的丁宅、42 号的恒盛久记典当行旧址、59 号的常熟书厅旧址等都是清代建筑,还基本保持遗构。
南门坛上的南新街算最洋气的,沿街二楼上部全是玻璃窗,下部全部装花纹铁栏杆。据说,街首曾有一座自鸣钟塔,屹立在南新桥堍,日军入侵常熟时被毁。这条街由于紧靠坛上商业区,很多商户纷纷在此经营,如状元楼菜馆、合兴顺酒店、文魁斋糖果店、清真教的马水兴牛肉馆、四时季点心店等等,还有理发、洗染、钟表、五金等店。
南新街与花园浜路的交叉处,有幢二层小楼,因地处路口门面是弧形的,这是我同事金永成的老屋。40 年前,我与同学到他家里玩,金永成的父亲就告诉我,这条街在1930年以前,还是一条狭隘的小弄,名为罗家弄。弄的东西两侧有酿酒作坊,再加坛上有很多茶馆,如得意楼、长乐、福安等,水源都从下沿河提取,每天担水不绝,弄内整天潮湿不堪,人们又称水弄。
当时长途汽车还未通行,轮船是主要运输工具,许多班轮都停靠在洙草浜。罗家弄成为去轮埠必经之地,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因而日见拥挤,急需拓宽。后来浙江宁波人邵逵宾牵头筹划拓宽街道同时改造两旁旧房,并建造一式化两层海派楼房。
常熟南门外至小东门外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名花园浜。清代康熙时探花翁叔元在常熟三里桥建“东园”别业,俗称翁家花园。花园浜因此得名。花园浜的南岸叫高邱上,北岸叫下河沿。
五老峰,一提起这个称呼,很少有人以为这是个街名。其实,五老峰确是一座山峰的名称,但此峰却是一座假山。五老峰在洙草浜东段,与横泾塘河相连接,《虞书》称五老峰为旧日园林,言之甚略,莫可稽考。《柳南随笔》称:“城商钱氏,蓄有奇石”,惜未言其为谁何。考钱承德别署“五峰居士”,登成化乙未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副使,著有《五峰集》。致仕后,家构西园,有奇石五,名曰“五老峰”。
在横泾塘上有两个市,范家市和陈家市。《说文》解释:“市,买卖之所也。”常熟地方有很多集镇称为市,如何市、徐市、赵市、归市、李市、吴市等,那么,一条街如何称为市呢?这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常熟的集市形成大多在明清时期,以前的交通以河运为主,因而在河的两岸聚集交易,逐渐形成集市。横泾塘北接护城河,南连昆承湖,水上交通方便,昆承湖中渔民把新鲜活鱼到这里卖,当时横泾塘河面开阔,没有桥梁,河东以陈姓为多,形成集市为陈家市,河西以范姓为多,形成集市为范家市,后来慢慢发展,特别是聚奎桥建成后,两市成一市,与古城连成一片。
小时候我跟父亲走过高高的聚奎桥,左转下六七级台阶,就到了河边的一条小街,父亲说这就是塔湾街。这里没有塔,为啥叫塔湾呢?父亲说,这里曾经有一座塔,这座塔我也没有看到,只是听老辈说的。数十年过后,大学毕业的我在县中当语文教师,业余时间喜欢研究常熟的人文地理,查《重修常昭合志》方知聚奎塔俗称新塔。在福城禅院内,明万历间,萧应宫捐资创建浮图。塔建一半,萧应宫去世,这塔由东南文宗的钱牧斋出面募款建成,王应奎的《柳南随笔》亦有记载。以前虞山十八景中的“昆承双塔”,指的是从昆承湖向城区遥望,除了“十里青山半入城”外,有两座对峙的高塔。这两座塔,一座就是现在的方塔,另一座就是聚奎塔。我走访过聚奎塔的塔址,就在陈家市小学的操场上,当时能看到的只有几块残留的柱墩石。
历史的画面如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每每回眸,就好像抚摸着往日的时光。
说起南门坛上,小时候我误把“坛”理解成“台”,后来才知道“坛上”是以前的社稷坛。小庙场就因社稷庙而得名。父亲说以前县官每年要来此祭祀,那时候还有“打春牛”的习俗礼仪,这要有人扮春官,一般人不肯,有时就喊个叫花子扮演,穿上绿袍牵一头牛,县官要向他磕头的。查《常熟掌故》果然有其事。
对社稷坛,各种版本的常熟县志记载甚多,对社稷坛的规模,邓琳的《虞乡志略》记述甚详。但是,社稷坛究竟毁于何时?知之者甚少。后来,我在常熟市教工之家碰上了杨先生,他小时候就住在坛上,亲眼见过。他回忆:社稷坛仅一米高,有石级可至坛上,坛二十余米见方,用金山石砌成,上面长满了杂草,入秋后还上去捉过蟋蟀呢。后来我考证,他所看到的是社稷坛的废墟。常熟的社稷坛与北京皇城的社稷坛相似,但规制没有皇城的大。总共三层,杨看到的只有一层。最早的社稷坛是砖砌成的,后来改成石块,按照书籍记载,所用石块不是金山石,而是大理石,莫非杨先生记错了?
摇手湾,现在查常熟地名志,似乎没有这个地名,而在老百姓的口头,摇手湾是相当熟悉,它就在上塘街最南端一个转角处,这个湾不足百米,南接上塘街和丰乐桥,北转角接新建路。摇手湾曾是电影《革命家庭》的外景地,当影片镜头里出现时,小伙伴们就会嚷嚷起来:这是总马桥,这是摇手湾,这是糖果店、副食品店。好不快乐!
提起摇手湾,就会勾起我一段记忆。摇手湾东边有个菜市场,两边都是小商店,农民的蔬菜都可以拿到这里来卖。我十四五岁时,就常来这里卖菜。四五月份,莴苣上市时,我们隔夜将莴苣收拾好放在水桶里,第二天凌晨三点多就起床赶路,到摇手湾差不多六点钟了。我喜欢在油条大饼店旁边摆摊,人们买了早点后顺便买菜。因此,这个摊位生意最好。但一定要起早,不然就被别人抢去了。
南门区域的街巷大约30 多条,每条街巷都有故事。有的以方位命名,如前坛街、后坛街;有的因桥命名,如总马桥大街、平桥街;有的以姓氏命名,如穆家弄、缪家湾;有的以店铺命名的,如罗行街,因旧时街上有船橹行,故称橹行街,后讹为罗行街。此外,还有以数字命名的,如戚家弄,实际是“七家弄”,因住有七户人家而得名。
有人说,南门小街巷名称太土太俗,实际正因为土,才有地方特色;正因为俗,才体现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街巷,这也是老常熟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