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连:海风吹过的城市

2021-04-23 15:17景鑫
小资CHIC!ELEGANCE 2021年15期
关键词:海鲜啤酒青岛

景鑫

在北方

青岛和大连大概是最受欢迎的两座海滨城市,共同的殖民史、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满大街的海鲜、老城区的没落和发展中的新区不违和地并存着。

最新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青岛、大连分别位居第一和第四名。

入夏以后,吹着海风喝啤酒,夜晚坐在喧嚣的街头吃着海鲜大排档…

你能看到独属于海边城市的最生动的烟火气。

青岛

春夏的时候来青岛

穿过老城

青岛的冬天风大,南方人只觉得钻进骨子里般的冷。一般的游客不会选择在这个时节来青岛。我更喜欢在人少的冬天看海。下飞机后,从流亭国际机场一路坐大巴抵达青岛老城区的终点站,30公里的路程,要坐上40分钟车。终点站在广州路上,附近就是青岛火车站。这座由德国人设计的火车站在1991年被拆除重建,保留了德国建筑风格,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火车站旁的街道上人流量总是很多,旧旧的街巷中时常能看到过去的那种有轨电车缓缓驶过。

夜晚六七点的青岛老城并不像大城市那样车水马龙、到处霓虹闪烁。从广州路出发,步行走过费县路、广西路、莒县路,老城区到处都能看到那些德式老建筑,一排排红瓦建筑见证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

广西路上建于1901年的青岛邮电博物馆,在2000年以“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之名被列入历史优秀建筑。从建筑的另一侧门进去便是良友书坊一一这是一家文化气息浓厚的独立书店,是青岛的文化地标之一。穿过热闹的中山路商圈,越往里走,街巷就更安静了,走过湖南路、龙口路十字,就到了黄县路。

漫步历史街巷

第—次到青岛,住的旅馆就在黄县略上。

黄县路被称为青岛最有文化的老街之一,这条600米不到的小巷,保留了过去凹凸不平的石砖路,还有一些长长的上下坡路,两边是老式洋房、花岗岩石块、墙壁上的涂鸦、古老的树,以及爬满植物和蔷薇的花墙,很幽静。住在这里的清晨和傍晚,都能感受到老青岛的生活气息。它们是缓慢的,让人放心的,我对它们怀有一种朴素的好感。

黄县路上有老舍故居、台静农故居、荒岛书店、不舍昼夜咖啡馆……附近是梁实秋故居(现在已是私宅,并不对外开放)。因为有各式咖啡馆、书店、餐厅、旅馆,如今的黄县路似乎也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打卡地。然而与它旁边的“网红路”大学路相比,这里始终保持着它安静的步调,没有成群的游客闯入,有时候会看到三三两两拍照的年轻人,当地人悠闲自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大隐隐于市。

朱利安·格林这样说及巴黎:“它从来不属于行色匆匆的人,它属于梦想家,那些在百忙之中依旧敢于享受时间、信步于大街小巷的人们。”这个说法同样适合青岛。

1897年开始,德国开始了在青岛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令这座城市充满异域风情。老城区保存完好的德国建筑群、青岛啤酒、中山路都带着那时候的印迹。中山路是青岛最热闹的街区,创建于1897年德国殖民时期,在过去就相当于上海南京路的缩小版。如今这里依然有各大银行、商铺、中国电影院、酒店、历史建筑等。在中国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顺道看一看旁边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劈柴院位于中山路商业圈,建于1902年,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成的街坊,院里是一个接一个的摊铺,可以尝到各式当地海鲜和美食。在青岛人的记忆里,劈柴院是他们过去的游乐场、小吃街,如今这里也已经普遍商业化,不可避免沦落成了一大游客项目。

绕城市看海

来青岛最好的时节是在春夏。海风正宜人,空气湿润,如果是炎热的夏夜,空气里,整座城市街头巷尾都会弥漫啤酒的麦香。漂亮的红瓦绿树,异域风情的建筑,在安静的街巷里散步,即使迷路了也是快乐的。

冬天的午后,在金口路、小鱼山散步,除了当地居民,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偶尔在沈从文故居门前看到一两个和我一样的游客。走到很高的上坡路,就可以眺望壮观的红瓦建筑群和海岸线。冬天的海清澈,那种蓝色令人格外留恋,但海风吹得人太冷了,刺骨的寒意。从五四广场沿着海岸线一直走,走到八大关一带,一路上会看到很多在海边捡拾海菜的当地人,他们在大岩石缝里找这种可以吃的菜,听他们说,海菜凉粉就像蛤蜊、螃蟹一样,都是青岛人餐桌上常见的海鲜之一。

如果不喜欢散步,可以坐公交看看这座城市。在青岛乘坐468路公交,穿过城市的街巷,如果恰好是五月春天,这大概是最美的公交路线。468路西起小西湖,东至五四广场,车上乘客很少,上坡下坡起起伏伏,穿过南海路、正阳关路、寂静的八大关一带,窗外景色不断变化,经常转个弯就能看到大海或者路的尽头就是海,简直心旷神怡。

在青岛喝啤酒

在青岛街头散步,手里拿一瓶崂山可乐像是一种仪式,這种带着中药味的可乐让你确定此刻的确身在青岛。正如来了青岛不能不喝啤酒一样。中国的啤酒诞生于哈尔滨和青岛,你很难想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民夏日饮品。青岛登州路上的老啤酒厂最早由德国人建造,他们创力、了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这是青岛啤酒厂的前身。登州路上的老啤酒厂现在已经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这里仍然生产并供应着全国各地所需的各种啤酒。

塑料袋装啤酒,一度是青岛大街小巷最市井的画面,就像北方人直来直去、豪爽的性格一样,这种方式,简直让外地人惊讶!青岛的夏天到处可以看到一种啤酒桶,通常以40斤为单位,青岛啤酒厂将当日生产的鲜啤酒,灌装分发到街头巷尾的店铺,供人们用塑料袋打回家中。到了夏天,成湿的海水味和酒香就会弥漫在整个城市之间。然而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商业化模式的;中击,消费不但成为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更滑稽地成为了体验生活的方式。

“现在当地人不喝袋装啤酒了,他们喝瓶装的。”一个到处旅行的作家朋友告诉我。他调侃地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袋装啤酒已经变成“游客项目”了。不变的是,夏天—到,街上随处可见喝剩下的—扎一扎的啤酒。

如何才能不像游客一样去感受真实的当地生活呢?显然,那些“游客项目”不应该是旅行途中的全部,像一个当地人一样漫无目的地走入大街小巷,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目光去观察,从当地人的神情、街头对话中或许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生活。

在青岛,喝啤酒必去的一个地方是登州路啤酒街。靠近啤酒博物馆,我在白天走过这条路两次,这里有最正宗的青岛出品的啤酒,街头两边是近百家以啤酒为主题的啤酒屋、酒店,这条街上上演着永不谢幕的啤酒狂欢节。喝啤酒,吃蛤蜊,聊着天,青岛啤酒屋承载了这座城市最市井的快乐和最细微的美好,大概也是青岛独有的一种接地气的街头啤酒文化。

路边吃海鲜

要感受最本土的青岛当地生活,还有一个地方莫过于夏天的傍晚逛海鲜市场。

沿着老舍公园上坡,从德县路穿过天主教堂的后方,走到四方路黄岛路,这里有菜场,又有海鲜市场。四方路海鲜市场是真正的青岛人来吃海鲜的地方。路的两旁略显破旧,但却永远热热闹闹。蛤蜊是青岛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味道,也是这个城市里最常见的下酒菜。公认的最好吃的蛤蜊在青岛的胶州湾。青岛人对蛤蜊有特殊的情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都有过在栈桥东侧的滩涂赶海挖蛤蜊的经历。这是他们的童年记忆。在四方路黄岛路,如果买好海鲜,拿到旁边的啤酒屋让店主帮忙加工,便能像当地人那样吃海鲜。路边吃海鲜一向是青島的特色,这里的海鲜市场也是能感受青岛生猛市井的地方。

奇怪的是,和朋友们有时候聊到这座城市,我们都感到困惑,这里发展好像总是慢一步?即使在夏天人潮爆满的老城区的八大关海滩,也几乎没有任何商业。老城和新城区如同相互独立,它们各自按着自己的节奏运作。在新城,你可以看到现代化的一切,像每个大城市热衷于建构的那样;在老城,你可以看到上世纪遗留下来的异域风情,那些建筑之美,废墟之美,感受到充满烟火气的独特的当地生活。

而青岛真正的魅力就在这吧,永远写在那些走不完的上下坡、平凡的街巷、红瓦绿树、吃海鲜喝着啤酒的迷人夏天,以及美丽的蓝色大海里。

大连

在大连天空下

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在游记里这样描述东北,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他走访了东北各地,目睹这里—直经历的巨大的变迁,他说:“对中国人和外国人而言,东北都是—块相对陌生的土地,它的历史对很多人而言同样陌生。”迈克尔,麦尔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东北,而不是观光客们的旅游城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或者名胜古迹。

在东北城市里,大连无疑是一个别样的存在。这里位于东北的最南边,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内地唯一一个有轨电车未曾中断过的城市,有数不清的广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连是著名的浪漫海滨之城、无拥堵城市、时尚之都、足球之城,以及海鲜之城。

一段殖民史

从高空看下去,整个城市缩入绵延起伏的山丘之中。来过大连的人,都会觉得这座城市干净而舒适。与中国其他城市比,大连市建于1899年,时间并不长,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那些痕迹隐藏在蜿蜒的老街巷和一座座饱经沧桑的老建筑中。和青岛一样,大连也是一座海边的殖民城市,有过一段殖民史:从沙俄的远东幻想到日本的大东亚梦。从诞生之初,大连便以“浪漫之都”巴黎为模板进行规划。在一百多年的城市历史中,大连沉淀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俄罗斯风情街、凤呜街、南山日式风情街、徐海东楼、肃亲王府旧址、关东都督府……那些带着斑驳质感的巷弄、古老的建筑和时不时吹过的干净的海风,都是这个城市最鲜明的符号。

穿过上海路,走过胜利桥,就能看到一片壮观的欧式建筑群,这里就是俄罗斯风情街,迎面而立的大连美术馆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俄罗斯风情街全长500米,保留了38栋远东白俄罗斯时期的建筑,已经有百年历史。整条街散布着参差不齐的“尖式”和“塔式”阁楼房屋,颇为壮观。在这条街的尽头,仍然可以看到俄国人在大连刚建市时期使用的达里尼市政厅。迈克尔·麦尔这样描述这一带的历史风情和市井常态:“俄占区也有一小部分保留了下来。就在火车站背后,一排两层的木质住宅,刷了淡草绿色和柠檬黄的新漆,被命名为俄罗斯风情街。在步行道的购物区域,打着伞的中国游客跟小贩讨价还价,购买双筒望远镜、贝加尔湖牌香烟和伏特加之类的商品。”去俄罗斯风情街,请记住一条:看看建筑就够了,不要买任何纪念品。

经过一段俄占时期,日本人到来后,他们将城市的俄语名称“达里尼”译为“大连”,将俄国的“尼古拉广场”更名为“大广场”,也是现在的中山广场。如今我们看到的环中山广场的欧式建筑,多数是由日本人所建。市内保留的许多日式别墅,分布在中山广场和人民广场之间,也是大连文艺的南山日本风情街的所在地。

大连的春天总是来得很迟,每年的5月至9月是大连最舒适的季节,因为此时的气候与景色最好。大连人喜欢春天去劳动公园看花,夏天去星海广场的海滩,或者去老虎滩游泳,平时会去青泥洼桥、天津街逛一逛。上世纪90年代前,大连的旅游业还不发达,现在这里随处可见来海滩度假的游客,最热门的星海广场、大连森林动物园、老虎滩海洋公园等景点在90年代都没有建成,甚至如今看来很文艺的有轨电车(201路、202路)和老房子,那时候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种说法是,没有来过星海广场不算来过大连。位于南部海滨风景区的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建,是大连地标之一。这里依山傍海,人们喜欢在这里散步吹吹海风,小孩子喂海鸥。每年夏天,海星广场会举办—场大型的大连啤酒节。星海广场旁边是滨海路,滨海路连接山与海,一边依山,一边临海,因此又被称为“情人路”。滨海路特别长,走在这条30多公里的海景公路上,你能更加感受到大连的美,“海水包容、柔软,山坚硬如锋”。

据说大连人的祖辈多半是从山东迁徙来的,因此当地菜系更偏鲁菜,又结合了海产品丰富的特色与东北人的热情豪迈。作为海鲜之城,在大连街头和夜市你可以吃到盐烤大虾、铁板鱿鱼和烤生蚝、咸鱼饼子、海麻线包子、蒸海胆、虾酱鸡蛋糕…..然而,真正让大连在东北出圈的却不是海鲜,而是一种叫“焖子”的食物。所谓焖子,其实是地瓜粉加水熬制而成,在东北所有的夜市都少不了炒焖子的身影。与青岛等沿海城市一样,海鲜在大连也有着五花八门的吃法,比如海麻线盛产于大连,是海藻植物的—种,大连人就地取材将其入馅做成了具有大连特色的海麻线包子;黄花鱼丸汤亦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特色菜,现打的黄花鱼丸入锅煮熟后加入清汤,便能尝到最纯粹的鲜味;流行于大连、青岛的海凉粉,是使用海底礁石上生长的海菜加水熬煮冷却后而成的食物,口感更加爽嫩。海凉粉是时令产品,一般在夏季出产。如果说青岛人喝青岛啤酒,那么在大连一定要喝一回凯龙啤酒,这是大连人的啤酒。

兴与衰

在国内,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首属于她们自己的民谣,像城市名片一样为人熟知,李志的《我爱南京》、低苦艾的《兰州兰州》、痛仰乐队的《西湖》、赵雷的《成都》……在美丽的山与海之外,我对大连的附加印象还来自一支后摇乐队,他们叫惘闻。从最早的专辑《RE:RE:RE》到《八匹马》《看不见的城市》,再到2020年的新专辑《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未停止去书写这座城市,如《劳动公园》《大连天空》《五五路》。

惘闻乐队的主创和吉他手谢玉岗一直生活在大连。几年前,他这样说起音乐和大连这座城市的关联,“这里更平淡一些,没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没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人出现。以前我会觉得这里有些无趣,现在觉得这些又都不那么重要,主要是你想做什么,在做什么。”

在2018年的专辑《看不见的城市》发布的时候,谢玉岗写下一段话,他说,我认识的不少年轻人,都离开了大连这座城市,去更有活力的地方生活和工作。而依然伫立的这座城市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模糊。这张专辑的名字来自卡尔维诺那本书的名字,他看到自己曾经用铅笔画下的字句:“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纳。”于是就有了这张唱片的名字。

他眼里的大连原来是一个特别美妙的城市,人们生活在这里很享受,走在街上,走在路上,走在小巷里……但现在,没有人了,很多街上的小店、小买卖都消失不见了。人民路的写字楼空了,以前人民路高楼大厦,繁华得被说是小香港;青泥洼桥的商业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现在也没多少人气了。在90年代,全国都说大连的姑娘漂亮、会穿、时髦,但现在也没有了。

即便有很多叹息但他们从未考虑过离开。因为在大连已经生活得太久,已经很难与这个城市割裂开。他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观光者眼中看不见的另一面。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惘闻的性格与大连的气质已经融为一体。他们相信这片海对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是海,还有山,以及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肌理。

“从现在的保存,你仍然可以看出俄占时代俄罗斯人修建大连市,是按照巴黎的样子去建造的。”谢玉岗喜欢大连的海,他说:“大连的外海是蓝色的,看不见底的那种蓝色,很深邃,很平静。”

猜你喜欢
海鲜啤酒青岛
西班牙海鲜饭
为什么浅海海鲜比深海多呢?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警惕美味海鲜中的致命细菌
哼哼猪买啤酒
青岛明月申牌?
美联社:你购买的海鲜可能来自渔奴之手
把第一部iPhone 6丢进啤酒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