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在《地学前缘》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揭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环境条件。
“新的研究首次从雪冰-大气化学角度阐明了第三极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研究成果为推动第三极地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撑。”论文通讯作者、重庆大学副教授游超告诉《中国科学报》。
第三极地区毗邻全球人口最稠密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其环境状况一直备受科学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月4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建立了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苏铁、西藏巨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不断强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为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通过五年间对大西洋深海进行全面勘测研究,发现了12种新物种。科学家们表示,由于此前海底环境未被深入勘测,一些海苔藓、软体动物和珊瑚物种一直没被发现。
研究人员警告称,这些新发现的海洋生物可能已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洋逐渐酸化,尤其导致珊瑚骨骼被腐蚀。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强调称,现在开始保护这些特殊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环境还為时不晚。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NASA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来到土星的卫星土卫二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表面光洁、冰层覆盖的星球。土卫二表面的有些部分比较古老,而且还有环形坑,但是在其他部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地表有新近的活动。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土卫二的地质活动曾经较为活跃。而且土卫二也靠近土星E环,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土星E环中的物质可能来自于土卫二,进一步表明土卫二上存在地质活动。
自此之后,科学家们已经对这颗冰雪覆盖的星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土卫二冰冷的地表下面,有一个温暖的含盐冰下海洋,使其成为寻找生命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局获悉,北京多个气象站最低气温突破建站以来1月上旬历史极值。观象台最低气温-19.6℃(出现在1月7日05:56),为1966年以后冬季最低值(-27.4℃,1966年2月22日)。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受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影响,6日北京出现大风、强降温天气,大部分地区偏北风5级左右,阵风8~9级;气温大幅下降,7日早晨全市20个国家级气象站中有10个站最低气温跌破1月上旬历史同期极值,其中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霞云岭、上甸子共6个站跌破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18世纪末,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鸭嘴兽,它长得像海狸,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表现出一系列奇怪的特征:产卵而不是胎生,分泌乳汁,没有牙齿,有毒刺,有10条性染色体。这种古怪的半水栖动物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捷领导的国际团队对鸭嘴兽基因组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定位,首次绘制出了完整的鸭嘴兽基因组,并找到了一些鸭嘴兽奇怪特征的答案。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
未来宇航员如何从火星返回地球?最新研究显示,他们可以利用火星上的甲烷制造火箭燃料。目前,研究人员已设计一种最新方法制造以甲烷为基础的火箭燃料,他们希望该燃料能使火星返程地球变得切实可行,据悉,该观点之前是由埃隆·马斯克和SpaceX公司的工程师们提出的,他们考虑如何利用火星冰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甲烷中的碳、氢分子。
所以,从理论上讲未来宇航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将火星上的冰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转化为返回地球的火箭燃料,这种新方法目前还仅是一个“概念验证”,这意味着当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测试,而没有在现实环境中实测。
(编辑/张峰)